APP下载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问题及策略

2023-12-04丁红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

丁红

摘  要:为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高中招生制度不断改革,各科分值发生了变化。除语文、数学和外语几个主要学科外,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体育与健康在新中考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究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复习问题与对策,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新中考背景,简单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复习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复习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中考;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

一、新中考概述

新中考是为了与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内容相匹配,以及与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政策导向相一致、与各个学科新要求与新特点相适应的政策,具体表现为各地对省级相关改革文件要求的落实。为了与新高考对接,新中考方案新增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开卷考试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全面加强依法治国的要求。开卷考试后,道德与法治试题难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对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新中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命题,仍然遵循基础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导向性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在立德树人导向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教育。同时兼顾素质教育要求与义务教育性质,全面考查初中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论证、评价和探究几个层级。在中低层级考核目标的要求中,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了整合,如将“理解”层级的“辨别不同概念、原理、觀点和实施,比较发现其异同”“按照一定属性将不同概念、原理、观点、事实进行分类”整合为“辨别、比较概念原理观点并可以合理分类”。整合后的“理解”层级要求学生恰当把握“理”“例”之间的关系,列举映射知识的实例、事例,助力知识点的理解。与此同时,新中考下的试卷结构更加完善,但学科的思想方法在学科考核中的占比未发生明显变化,主要的考核内容是学生在试题情境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观点说明。特别是时事新闻类题目,对学生了解新闻事件的程度、时事点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复习问题

(一)学生记忆能力偏弱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一味强调“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的记忆能力偏弱,学生无法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理解知识,也无法整体认识道德与法治,频繁出现了“记不住”“记得快、忘得快”等现象。

(二)学生学科思维不强

学科思维是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核的重点。但是,当前学生的学科思维不强,具体表现为:无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恰当运用学科知识,也无法在真实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关键点、科学组织学科元素,导致解题成功率不高。

(三)学生解题与学习习惯不佳

解题与学习习惯不佳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学生阅读试题不深入,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联系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比如,在解答“运用党的有关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辉煌的成就”的问题时,部分学生未关注“党的有关知识”,仅谈论了国情、国策,因此得分不高。

(四)学生学科语言应用不熟练

学科语言是新中考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语言。但是,当前初中生在解题过程中对学科语言的应用不够熟练,表现为错字连篇、主干知识掌握不足、语言不规范和书写不规整等。如将“人民民主专政”错误地写成“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制”,将“民主集中制”错误地写成“民主集权制”“中央集中制”,同时存在无法准确区分“权利”与“权力”“义务与责任”的情况。

三、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复习策略

(一)巧用复习技巧,提升学生记忆能力

针对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复习中解题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巧妙引入“提取关键词—搭建知识框架—梳理核心问题—训练速记默写”的方法,帮助学生明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由宏观知识框架转移到具体知识的内容框架上,使学生熟练掌握主要知识点。其中宏观知识框架的构建,需要以课本目录为出发点提取目录关键词,在这之后搭建目录框架,进而在目录框架内提取单元关键词,借助单元关键词搭建单元框架,在单元框架内提取内容关键词,这为每一课内容框架的搭建提供了依据。在每一课的内容框架搭建完毕后,教师再提取知识点关键词,助力知识点内容框架的搭建,促使学生明晰目录、单元、课程内容、知识点关键词,自觉提取题干、题肢,精准链接考点。具体到知识点框架的构建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沿着划分关键词、搭建支架、提取主干、扩充句子的思路,完成核心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节“中国担当”中的核心问题:中国是怎样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的?中国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态度、行动、战略和目标几个方面进行回答:1. 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责任;2. 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3. 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全面深化改革,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4. 中国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记忆上述知识点,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划出这一知识点内容的关键词“态度、行动、战略、目标”,搭建关键词框架,进而引导学生提取句子的主干“事不避难态度、全面参与行动、和平发展战略、勇于担责目标”;然后带领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主干框架,鼓励学生补充句子,促使每一位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点。

(二)关注解题规范,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以及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考试题型参考,教师应利用复习契机,带领学生掌握不同的答案组织语言,包括利用教材知识与观点组织答案的教材语言,利用时事知识与观点组织答案的时事语言,利用情境材料解读与概括、归纳、分析观点组织答案的材料语言等。同时教师应总结往年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题型,为学生总结答题规律,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寻找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确保学生在组织答案时,紧贴解题规范且突出要点。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吸引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变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重要时刻,国际社会期待中国方案继续助力全球的治理,这反映了(    )”。教师通过分析情景材料,学生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两会”“疫情反复”“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变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社会中国方案继续助力全球治理”,可以从“国际社会中国方案继续助力全球治理”归纳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从“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变数”“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归纳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将为世界带来新的机遇”以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类似时事题型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识读、记忆时事,而且需要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时事的意义、价值以及原因上,真正从时事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合理归纳表述。

新中考试题中,占据分值较高的题目为分析做法类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对材料中的观点、人物言行进行评价分析,主要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全面分析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解题规范,指导学生判断题目性质,理清思路,明确理论依据与后果影响,进而表明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分步骤解答,逐步训练学生言之有理与言之有据的分析能力。

一般分析做法类题目解答的第一步,需要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联系所学的知识判断性质,第二步则全面说明与题干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步阐明材料中的观点导致的后果影响,第四步表明正确的态度与行为。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许多中学出现了‘手机族。校园内,朗朗读书声中经常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手机声。有的学生甚至当堂发起短信,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花点钱享受也是应该的,材料中这些学生的言行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学生面对上述问题时,第一步,判断性质:材料中这些学生的言行是错误的,是盲目消费、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表现;第二步,理论依据:这些学生的行为不符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违背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第三步,后果影响:这些学生的行为带坏了校园风气,甚至会诱发违法乱纪;第四步,表明正确态度: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学业为重,注重精神消费、绿色消费,实现健康成长。

(三)总结答题规律,培养良好的解题与学习习惯

针对新中考下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题型,教师应带领学生总结答题规律,纠正学生错误的审题习惯,促使学生在审题时发散思维,从多个层次准确划定题目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确保答题得分率。

对客观题,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标出关键词,如“启示”“运用”“创新”等;随后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排除法在复合选择题解答中的应用,先排除观点、表述错误的选项,再排除观点或表述准确但与题目核心主题不相关的选项,最后排除观点准确、与题目核心主题相关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选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选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链中明确题意,最终梳理解题思路、做到准确答题。

(四)寻找内在联系,夯实学科语言基础

新中考背景下,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仍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点目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原理与重要概念,而且要带领学生复习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特定主题寻找贯穿知识点的主线,明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而跨越章节的界限,综合利用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一个点了解整个知识线,沿着知识线的整体把握学科语言。

为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科语言,教师应根据新中考下道德与法治考试题中记忆内容题量减少的现状,以理论知识串联为重点,利用立体知识网代替烦琐的知识点,并以学科語言清单的方式发放给学生,明确初中生应当掌握的学科语言。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坚持改革开放”中考复习清单——学科语言篇,从“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我国经济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应对措施”“四个尊重内容”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组织学科语言,并利用学科语言梳理中华民族伟大飞跃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进而探明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在学生按照学科语言清单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督促学生默写,及时发现学生学科语言使用错误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确保复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中考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考试,试题难度适当降低。但是,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复习过程中,仍然存在学科语言应用不准、独立解题的思维偏弱等情况。据此,教师可以根据新中考的要求,着重指导学生巧记、速记,构建知识框架,在整体认识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思维,以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施晓娜,汪文龙.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变化及其对教学的要求[J]. 教学与管理,2022(23):8-11.

[2]孙东山. 《思想道德与法治》新教程“新”在何处——基于“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考察[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8):31-34.

[3]吴又存. 如何用好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个“本”[J]. 人民教育,2021(09):54-57.

[4]戴建华. 从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抗疫”题看教学导向[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5):86-89.

[5]程伟,于冬冬.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分析[J]. 教学与管理,2023(04):65-68.

[6]张增建,吴建平,杨敬胜,等. 着力考查党史 突出思政育人功能 聚焦核心素养 深化山西中考改革——2021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02):3-7.

[7]张雪莉. 素养导向的北京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分析[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6):76-79.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与法治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借助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军队老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