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结合”背景下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04周小萍
周小萍
摘 要:“医教结合”是20世纪70年代相关学者提出的新思路。2009年,上海率先改革,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对医教结合的热议。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陆地区对医教结合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识到医教结合对特殊学生的重要意义,其中的支持者居多。但是在多年的探讨中,相关领域学者仅探讨了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一线教育教学中真正推进医教结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从意义和问题出发,具体探讨了在生活语文课堂中如何实施医教结合,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医教结合”;培智学校;生活语文
一、研究背景
(一)培智学生的学情复杂多样
特殊教育学生的残障类型十分多样,包括智力障碍、肢体障碍等多种残疾类型,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非只有某一种障碍,而是多种类型并存的多重障碍学生。在培智学校中,这类差距更加明显,即使在同一个培智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障碍程度也不一样,学生存在着多个层次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医教结合”被赋予时代新内涵
2009年,上海率先进行了“医教结合”的改革。同年11月,在教育部出台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中,提出要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自此之后,在第一期、第二期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均有不同程度教育与康复结合的体现。最初的医教结合探索仅是指简单的医学康复和特殊教育相结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医教结合”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现已经拓展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多个方面,涉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语言治疗、运动康复和认知康复等领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各地涌现出特殊教育学校有效课堂的新模式
随着对“医教结合”的深入讨论,各地市的特殊教育学校纷纷对“医教结合”进行了实践探索,建构了不同情况下的“医教结合”新模式,有部分地区走在了前列。
例如,上海采用了一般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的模式,教师并不是在课堂中重点强调医疗康复,而是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之外,采用附加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医疗和康复训练。本研究在剖析了“医教康”结合新内涵的同时,结合生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二、“醫教结合”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领域
(一)医学康复
医学康复是指对存在残障学生采用医疗手段,包括药物、手术等方法,对残障学生的生理缺陷进行补偿,维护和提升其身体机能。医学康复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语言言语康复、运动康复、艺术康复、心理康复和认知训练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在生活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强调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是要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语言状况、身体康复情况和认知训练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耳鼻口目”的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说清楚、写下来、能配对,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指一指等活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是指在课程本位评估的情况下,从学生应该掌握的生活语文学科知识出发,判断学生在本阶段应该获得何种程度的发展,是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型、课堂形式的组织和课程的设置,注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实现学生认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例如,在“电冰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用“小美说”的一系列语音,在引入环节播放录制好的语音,让学生猜谜语:“嗨,我是小美,今天我让大家猜个谜语,高个子,里面凉,蔬菜水果肚里藏。”学生很快抛出问题的答案是“电冰箱”。接下来,教师在引导学习环节提示要去同学家做客,并提问:“今天我要去小叶家里做客,大家仔细看,他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这种“小美说”让学生享受了学习过程,并认为这不是在刻意学习,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实现了学生语言康复与认知康复。
(三)职业康复
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其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自我照顾、适应生活和融入社会。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统一指向于融入社会,其中职业康复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部学生中开展语文课堂,教师往往会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进行培训,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以立足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现职业康复。
三、“医教结合”背景下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策略
(一)把握生活语文教育康复效果的关键要素
1. 干预对象的针对性
在教育康复中,最重要的起点当属确定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在生活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从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设定教学目标。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传统节日”这一课中,教师要对学生具有的学习水平,包括认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力等各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如对这些节日是否熟悉、是否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如何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相匹配。
2. 干预内容的系统性
医教康结合并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医疗和康复中,而是要以教学为主,医疗康复为辅。因此在实施生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尊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干预。
例如,某些培智学生的口部肌肉比较松弛,有些拼音无法准确发音,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矫正学生的发音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遇到哪个字教师就要纠正哪个字,而是教师对学生发音进行系统的强化、巩固。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遵循他们的发展规律和拼音的习得规律,让学生从基础的音位学起,按照汉语拼音的正常顺序进行学习,一边练习拼音,一边参加汉字和认知的训练。
(二)康复与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相结合
1. 组织形式
(1)集体课:集体课是指在教学环境中,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健康和艺术等。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个体性差异非常大的培智课堂调整教学容量和内容的深浅度,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调整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在书写、朗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可以适当地削减此类活动,或者为学生搭建适宜的鹰架,帮助其进行听说读写。例如,在语言康复训练课上学习X构音,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能够进行发音,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已经掌握X构音的学生可以泛化到j\q的学习;对吸收知识稍慢的学生,教师要求其做到掌握即可。
(2)个训课:个训课是指教师针对某一学生的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或学习矫正,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项技能或者某一个问题上;通过一些专业用具或教学策略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这项能力。当集体化的教学无法对某一个特殊儿童或某一类特殊儿童产生教学效果时,教师就应采用个别化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提升。
例如,“好看的蔬菜”一课要求学生掌握成语“五颜六色”,有的学生能够理解并说出短句,但有的学生只能认识五和六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无法正确发音,这时便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化的训练。
(3)小组课:在集体教学时,往往会有进度参差不齐的情况,效果并不一致,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共性问题或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集体教学结束后,应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解决集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小组训练的模式,将集体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细化和拓展,以达到训练目标。
教师可以在不同问题的解决上,划分不同的训练小组。例如,可以应用两种分组方式,以应对不同情况。其中一种是进行同质分组,将相同特质、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到一组,便于教师集中解决同样特质的问题,这种分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节省教师的精力;另一种则是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即,将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中开展相关教学,让优秀的学生一对一帮助落后的学生,从而让所有学生取得相应的进步,整体达到较高的水平,实现互帮互助、互相提升。
教师选择何种授课方式,取决于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例如,在语言康复的训练课程中,集体课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然而教师对学生的发音逐一纠正存在难度。但是在个训课上,学生可以通过个别矫正提升自己的發音水平。
2. 训练内容
(1)学科内容:学科内容就是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文化知识等学科,例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生活语文中所涉及的课文、生字、词语、口语交际等文化知识。
(2)康复内容:康复内容主要是指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生活语文应当关注的是医学康复中的言语语言康复、认知训练。
在训练内容上,可以将二者分开,例如,在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内容,在课后进行康复训练。教师可以将二者进行结合,在课堂中插入康复训练的知识,如在生活语文中对学生进行认知训练,或者对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让学生说得更加清楚、流利。
3. 训练支持
(1)学校支持:主要是指在学校层面能够为特殊学生的学习和康复提供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例如,在人员上,学校应为学生配备教师和康复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在经费上,保障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教具、学具等辅具进行学习;在学习环境上,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融合、自然和全面的环境中得到全面提升。
(2)医疗支持:让学生能够在医疗和康复阶段获得设备和专业知识上的支持。例如,学校为语言言语康复学生提供“启音博士”等语言康复训练设备,为肢体障碍的学生提供轮椅或者矫正器。
(3)家庭支持: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不仅指家庭的氛围,而且指家长的素养。在特殊教育学生的家庭中,家长的水平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上限。在生活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会将家长同样培养成康复专家,教给家长语言训练的方式、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各项家庭教育理念和技能,让家长在家里也能为孩子进行语训,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的成长和康复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兴莲,徐海青,戴琼. 医教结合促进高危儿早期发展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10):1114-1117.
[2]傅王倩,肖非. 试论医教结合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与沈晓明教授商榷[J]. 中国特殊教育,2014(04):3-7.
[3]张婷. 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
[4]方俊明,周念丽. “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1(03):161-168.
[5]万谊. 适性教育:特殊教育本真的“回归”[J].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07):9-13.
[6]林文光. 医教结合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困境与解决对策[J]. 新课程研究,2021(S1):82-83.
[7]张利坤,胡桂菊. 医教结合干预对特殊教育中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影响[J]. 双足与保健,2018,27(18):17-18.
[8]于成义. 落实“特教提升计划” 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工作——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工作的思考[J]. 宁夏教育,2018(02):18-20.
[9]明兰. 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3,41(02):135-141.
[10] 程琪. “医教结合”在高中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践和反思[J]. 成才,2022(18):49-52.
[11] 李俊强.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课程模式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 2019年第四届特殊教育华山论剑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论文集[C]. 2019:139-148.
[12] 岳继利.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与医学院医教结合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08):126-128.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