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的发展现状与学生需求研究
2023-12-04杨旭
杨旭
摘 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指引下,“送教上门”的提出,不仅受到了社会各领域的持续关注,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送教上门”是特殊教育实现安置的补充形式,也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践行精准化服务的延伸。相关单位若想让“送教上门”工作产生实效,就要对教学现状的调查、送教对象的确立、送教方案的制订、送教策略的优化以及送教工作的反思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此让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学生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获得能力提升。
关键词: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教育公平
在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学生群体,他们由于身体的残疾或者心理障碍,不能像普通学生一样正常地到学校接受教育。国家为了保障此类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基于现实状况提出了“送教上门”服务专项内容,这不仅是践行精准教育的重要实践,而且是体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准则的必然举措,对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有效提升以及国家未来的进步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调查教育现状,了解送教真实需求
调查教育现状、了解学生的真实送教需求,是“送教上门”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学校要在教育教学部门的正确组织与协调下,安排专人到当地残联、公安、民政和医疗等部门,详细调查与了解本校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如家庭住址、人员数量和残障类别等,从而为开展精准化的送教服务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和身体残疾的学生,均被归结到“送教上门”服务的范围内。这些学生往往居家,甚至有些家庭长期面临着孩子“不能下床、不能自主出门、不能正常入学”等现实困境,这些家长期盼着“关着的孩子能够主动走出去”“躺着的孩子能够坐起身”“坐着的孩子能够站起来”“站着的孩子能自理”“能够自理的孩子走进校园”。因此学校在落实“送教上门”服务前,必须充分了解送教家庭的真实状况,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建立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各个职能部门紧密结合的高质量送教管理模式,为科学、高效地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提供保障。
二、确定送教对象,实现合理分类安置
开展“送教上门”有五大关键问题,即“给谁送教?谁去送教?去送什么?怎么去送?送的效果?”,其中“给谁送教”是学校“送教服务”的关键内容,也是通过对送教对象的科学评估,准确把握好送教类别的重要部分。
(一)组建送教小组,展开科学评估
学校在落实“组建送教小组,展开科学评估”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一名党员和一名教师”的基本结构成立送教小组,并在相关医务人员的配合下,对本校需要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相关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解,让家长清晰阐述孩子的致残原因、实际身体状况、家庭基本结构等内容,并借助心理学知识,从送教对象的语言行为、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和接受能力等多维度对其进行考量、判定,对致残原因的起始点、基本能力的提升高度以及送教对象的发展潜能等方面进行预估,从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一人一案”的“送教上门”方案。
(二)实施科学分组,落实针对教育
对送教对象实施科学的分析,是落实“送教上门”服务精准化的重要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先结合本校送教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安置:第一类:轻度肢体残疾、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第二类:中度肢体残疾、中度智力残疾学生;第三类: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第四类:极重度肢体残疾、极重度心理残疾学生。然后相关人员再根据送教对象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的送教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送教教师明确一点,对这些特殊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教育和有效的恢复训练,更多需要的是心理的安慰和调节。因此学校可以从“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康复与适应相结合”以及“帮助与安慰相结合”三个方面对送教方案进行研究。
例如,对轻度肢体残疾、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和重度肢体残疾、中度智力残疾这两类学生,教师的送教服务以“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为主;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的学生,送教服务以“康复与适应相结合”为主;对极重度肢体残疾、极重度心理残疾的学生,送教服务以“帮助与安慰相结合”为主。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送教上门”的服务质量,而且能让不同类型的送教对象得到针对性的干预。
三、设计送教方案,精选教育内容
“送什么”是“送教上门”的最主要内容,德惠市特殊教育学校在确定了“送教上门”对象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组之后,也对“送什么”进行了充分分析,同时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出“十九字送教指引”,即“送教育、送康复、送温暖、送政策、送家庭指导方法”。
首先,要精准制订“一人一案”。在制订送教方案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详细制订“送教上门”的实施目的,具体的送教参与人员,送教上门的时间,送教策略方法,具体的课程内容,送教過程,家长反馈,总价与反思,考核内容等,并以年为单位,对“送教上门”设定分段目标,确定短期、中期、长期送教目标,细化每一次送教服务,针对专人制订针对性的送教方案。
其次,要精心选择送教内容。送教课程是“送教上门”服务的具体落实方式,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送教对象的实际情况,为送教对象制订特色的课程内容,诸如音乐、美术等休闲课程;感统、情绪等康复训练课程;吃饭、穿衣、如厕等生活适应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知识课程。对以“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为主的轻度肢体残疾、轻度智力残疾学生以及中度肢体残疾、中度智力残疾的学生,实施上述四类课程;对以“康复与适应相结合”为主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的学生,实施休闲课程、康复训练课程和生活适应课程;对以“帮助与安慰相结合”为主的极重度肢体残疾、极重度心理残疾的学生,实施娱乐休闲、康复训练课程。
四、优化送教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送教上门”并不是送教教师给送教对象单纯地讲解文化知识,而是教师结合文化课程的教授,为送教对象传播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帮助送教对象建立自信,促进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因此对送教策略的优化与创新十分重要。
(一)打造特色团队,提供外援支持
特色送教团队的打造,是提升送教质量的根本。学校可以通过校内选拔、综合培训以及特聘教师等多种方式打造特色送教团队。
第一,打造“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师的针对性培养,提升教师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能力,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二,打造“专家和医生相结合”的专业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专家与医生的优势,通过他们对送教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整体送教水平。第三,打造“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志愿队伍,教育教学部门应当加大与社会各领域的合作,积极宣传“送教上门”服务的政策方针,广泛动员送教对象家长、社会人员、爱心人士、爱心机构等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让其成为一支有组织、有爱心、有责任的志愿服务团队,从而为学校“送教上门”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外援支持。
(二)拓宽送教途径,落实因材施教
“送教上门”并不是单纯地指送教人员到送教对象的家庭中对其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根据送教对象的具体情况,对送教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开展和多维度的设计。
第一,加强家长的参与。送教人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对送教对象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员进行教育指导,如利用电话、微信和QQ等多种形式向相关人员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此让送教活动体现连续性,确保送教服务实效性的提升。
第二,结合社区实现帮扶。学校可以在充分联系本社区相关单位的基础上,利用社区环境等对送教对象进行多元化教育,将一些有一定行为能力的送教对象带到社区参与各种活动,让其在健身、游戏、文艺表演等实践中获得提升。这不仅能够促进送教对象的恢复,还能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接纳这些特殊的孩子,从而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效果。
第三,走进校园,加强体验。在这一特殊的送教对象群体中,包含一部分后天残疾的学生,学校在落实“送教上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带领这些送教对象重新回到校园中,激发起送教对象内心深处的真实回忆,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将送教对象带到校园中,还能提升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交往能力,从而为部分送教对象早日回归校园做好铺垫。
以德惠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10岁智力发育迟缓的送教对象多多为例。由于特殊情况,多多的智力处于4岁普通儿童的水平,在对多多实施“送教”上门服务的过程中,笔者与同时负责教育多多的另一位教师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制订了具有针对性的送教计划。在与多多家人了解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多多是一名十分喜欢吃和玩的孩子,因此在制订送教计划时,笔者将这两项内容与教学活动进行了融合,以送教对象的兴趣点为基础进行干预。如在对多多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多多并不能将实物和数量联系起来,也不能在脑海中建立其对应关系,同时多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跳数、多数、少数”等现象,因此笔者让多多进行数数,开展游戏活动,并通过对教学速度的放缓以及频繁的游戏训练,帮助多多从游戏中逐步产生对数量的概念,这在迎合了多多兴趣点的同时,也逐渐提升了多多数数的正确率。在送教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多多有了较大的进步,从最开始的一无所知到能够逐渐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这对他早日正式走入学校、接受正常的全日制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五、加强送教反思,全面提升送教质量
“送教上门”并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工程,而是一项需要教师用心经营、用爱滋养的民生工程。高质量的“送教上门”,不仅能够让送教对象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对特殊学生的身体恢复、心理发展等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加强的自身送教工作的反思,提升送教质量。
例如,教师在完成每一次送教任务之后,都要对自己的送教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不仅要回顾送教对象的表现,还要及时地与其他送教教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及时纠正,制订全新的教育计划和工作方案。当送教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案对送教对象实施教育时,还要关注送教对象的反应,并针对其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切实提升了送教上门的工作质量。
总而言之,在全面贯彻国家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关注到这一特殊學生群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准则的落实贡献力量。相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应当在全面认识“送教上门”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调查教育现状,了解送教真实需求”“确定送教对象,实现合理分类安置”“设计送教方案,精选教育内容”“优化送教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加强送教反思,全面提升送教质量”等方面落实这项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这些特殊学生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对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有效提升以及国家未来的切实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青云,陆灵俊. 送教上门工作从“送到”到“送好”[J]. 现代特殊教育,2022(11):55-57.
[2]彭影,周淑媛. 关于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分析和应对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1):139-140.
[3]杨俊山. 我自信了,没被遗忘的角落——浅析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有效教学策略[J]. 新课程,2021(39):221.
[4]丁姝方. “一人一案”:探索新形势下送教上门的管理之策[J]. 辽宁教育,2021(18):59-61.
[5]陈青云,陆灵俊,吴爱琴. 以融合为导向的区域送教上门实践探索——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 现代特殊教育,2023(05):47-49.
[6]王玉兰,余珊. 送教上门:重残儿童少年精准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2022(21):73-75.
[7]姜惠清. 特殊教育拓展式家庭指导送教上门课程实践[J]. 中学课程资源,2022,18(11):72-74+77.
[8]李书球. 农村学校送教上门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新化县为例[J]. 新西部,2022(08):152-154.
[9]樊金鹏. 乡村振兴背景下送教上门应做到“育、医、产”三融合[J]. 教书育人,2022(17):18-20.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