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主题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究
2023-11-30陈一真
陈一真
【摘 要】本文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内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革命传统教育 项目式学习 分层评价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教学存在问题
小学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教学内容集中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从1840年中国近代史开始,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中华民族从不甘屈辱到奋起反抗、取得人民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富起来列强起来放这一伟大过程。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革命传统教育的题材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对这一主题的了解大多是从一些影视作品和语文学科中略知一二,而且大都只感知其内容,缺少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或进一步的探究。当前部分教师对于这一主题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核心素养理念不深。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但在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没能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往往拘泥或着眼于教材的处理及如何教教材,导致教学中以“史”为主要内容,侧重对历史事实的传授与讲解,忽略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引领及落地途径的思考。
2.教学目标制订不精。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日常中,一些教师制订课时目标时,还是存在目标制订不精的情况,有的过大过空、过于泛化;有的学习主体出错,没有以生为本;有的行为动词不准确,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评价目标厘定不明。
对于教学而言,评价具有诊断、激励、改善的功能,“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教学的理念及追求。教学中,有些教师会注重教师“教”的设计与落实,但如何诊断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却相对弱化,更不用说通过等级描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4.知识结构化不强。
无论是大单元教学,还是一节课课时目标的落实,知识结构化是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必备能力。教师须挖掘知识的内在结构与联系,明晰知识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但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纳入学科逻辑体系中,不注重厘清课與课之间、栏目与栏目之间的关系,导致知识储存化教学或碎片化呈现。
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项目式教学实践
项目式教学是在核心知识的引领下,通过驱动性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运用高阶认知策略经历综合性且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然后进行交流、展示,公开他们的学习成果。项目式教学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驱动性任务,这也是项目式教学的优势。驱动性任务贯穿学习的始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育学生解决问题、沟通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编排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在带领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让久远的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他们的日常,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流动的素材中去思考、去发现,这是革命传统教育教学中需破解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采用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而不只是历史知识的了解与接收。如在第10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一课时“勿忘国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立足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通过项目式学习,依循“凝练主题—任务确定—项目探究—项目汇报”四个环节,辅以“项目评价”贯穿教学全程,从而有效组织项目式学习,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1.聚焦核心素养,明确学习项目。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表现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关于政治认同,第三学段的目标是“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热爱中国共产党。”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精准制订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本节课的教学牢牢指向核心素养。
“国耻”的概念是什么?“勿忘国耻陈列馆”的意义又是什么?在学生梳理两个具体事件——“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共同点之后,教师可引导他们从具体事情提炼出事理特点,从而理解“国耻”一词的概念。而后,从“知国耻”开始,教师根据教材讲述的历史事件和教学提示,分设“歌曲组”“数字组”“影视组”“照片组”四个学习项目组。歌曲组侧重从抗日歌曲入手,了解东北沦陷后当地百姓的苦难生活;数字组则从直观的数字,了解南京城当年的惨状;影视组从多部影视作品,探因当年的情况及损失;照片组通过还原当年历史的照片,了解当年入侵者的血腥行为。而四个项目组的学习,都是为探究勿忘国耻的原因而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志。
2.拟定驱动任务,展示项目成果。
项目式学习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但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回答罗列出来的问题,而是以驱动性任务来深入教学。驱动性任务往往在更具真实性、有效性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整合素材来完成任务。本课在课前,教师通过手机投屏让学生走进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并聆听讲解员的讲解。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九一八事变的主要情况,又为下一步情境的创设奠定了基础。在明确了四个系列的学习项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制订驱动性任务:各组选择合适的资料收藏在陈列馆里,并化身红色讲解员,为大家介绍自己的展馆。这一任务情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平时日常生活的参观博物馆,还是课前手机投屏“走”进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都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感。此时制订的驱动性任务,基于学生生活经验,非常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具开放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驱动性任务制订后,各小组根据不同项目确定了不同的探究内容,教师则根据不同项目,提供不同内容的学习任务表作为学习的支架和小组合作学习时评价的依据。这份任务表,既是指导各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的帮手,也是检测学生学习任务的依据。任务单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要能够在查找、筛选资料后,对资料进行内化、辨析,尔后与同组的同学互相交流,进行创意或评价表述,要注意学会倾听,进行合理判断。在这一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也为每一位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了足够的养分。
驱动性任务的完成度要通过项目展示来了解与落实,这也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各学习小组在交流时,锁定并提炼各自的“陈列品”,再通过各组红色讲解员对陈列馆作品进行讲解这一任务,让项目小组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展馆如何“化虚为实”呢?教师可提供印制有“陈列馆”字样的展板,供学生张贴自己的学习成果——收集和提炼出来的相关数字或歌曲等内容,尔后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分析与梳理学习成果。展示项目成果时,教师恰到好处的理答能合理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课堂生成,如通过这首歌,你能想象东北沦陷后,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怎样的生活吗?如果当时你是生活在南京城的百姓,会有什么感受呢?
3.精准分层评价,开发评价工具。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教学,分层评价能有效帮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勿忘国耻》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可从历史知识、历史素养、历史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四个维度评价学生的习得方法和典型行为,通过展示、交流、论证、陈述等方法,着重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参与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应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结果等级有明确的学习结果呈现,且评价主体多样,可自评或他评,以强调学习方法的梳理与反思。
综上所述,项目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能在真实合理的情境中有效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在深度学习下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革命文化课堂学习评价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20-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