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重构

2023-11-30陈爱华

新教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核心素养

陈爱华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应指向核心素养,以审美的视角,适度融入学习资源,通过调序、增补、创生等策略重组教学内容,让教学更有质感。以比较、嵌入、熏染等形式组织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重构,让教学更有张力。以课堂观察评价助推教学重构,将语用、理解、审美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提升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诗词 教学重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述有42处,其中,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以语言积累运用为基础,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思维发展,引导审美创造,增强文化自信。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古诗词教学呈现和谐之美,让学生素养有效提升,笔者开展了“传统文化视野下语文教学重构”的课题研究。通过资源整合运用,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通过教学范式构建,实现教学方式的重构。让学生在日积月累、学以致用中拥有品位高雅的文化记忆。

一、审问之——厘清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日常调研,纵观区域内小学古诗词教学情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从教学内容上看,偏于单一,资源统整不足。

日常教学中,教师偏向于单首古诗词教学,止步于教材,缺少资源统整意识,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指向核心素养,重构古诗词教学内容,就要使教学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阶段,把经典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夯实文化底蕴。

2.从教学方法上看,偏于品析,实践运用不足。

教师常用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读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教学以诵读品析为主,但在实践运用方面不够深入。古诗词教学不止于诵读,应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提高思维能力,在语言运用中提高表达能力。

3.从教学效果上看,偏于积累,审美化育不足。

当前,古诗词教学大多停留于背诵积累,默写记忆,没有充分发挥古诗词承载的以文化人,培养审美情趣的作用。王开岭先生认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孩子完成三个方面的奠基:一是语言系统;二是美学系统;三是价值观系统。古诗词教学承载着语言积淀、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使命,教师应根据学情适度引入资源,让课堂诗意弥漫,诗韵飞扬,实现古诗词教学引导生命向善、求真、审美的目标。

二、慎思之——思考古诗词教学内容重组的主要策略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之学理》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角度看,也就是‘教什么。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整合资源,贯通古今,学用结合,滋养生命。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实践中提升记忆力、表达力与审美力。

1.调序:纵向勾连,丰实教学主题。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瞻前顾后”,发现纵向的关联性,进行适度调整,突出教学主线,加深学生理解,提升学生素养。

例如可将版五年级上册的《示儿》和五年级下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整合教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诗人创作时间的先后,进行变序教学。先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再学习《示儿》,体现情感的自然延伸。课前,引导学生阅读《陆游传》,了解诗人,熟悉历史;课中,借助表格,梳理两首诗的异同点,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策略,深入感受诗人的那颗诗心;课后,结合两首诗的学习,交流《陆游传》的阅读体会,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增补:横向链接,丰富审美体验。

立足教材,“左顾右盼”,关注横向的联系,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适度增加课外学习内容。以“1+N”的思路进行统整,“1”指一首课内的古诗词,“N”指一首或多首课内或课外的古诗词。围绕主题,链接新知,丰富体验。

例如,教学《忆江南》,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朗读想象,在美妙的情境中体会白居易笔下的江花、江水之美。可链接赏析《忆江南》其二、其三,增加有关江南美景的其他诗词及赞美江南的歌曲。学生徜徉于古诗词中,在优美的乐声中深情诵读、跟唱、创编,诗人对江南的深情,也印在了学生心田。

3.创生:纵横交错,丰厚文化积淀。

围绕古诗词教学主题,开发资源,创意设计。纵向上,勾连已知与未知;横向上,加强学科融合,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体会古诗意蕴。课内外联结,拓展教学时空,让古诗词教学灵动有生机。

例如,《读唐诗》一课的教学,基于语文学科本位进行古诗与音乐融合的教学重构。引导学生诵读教材内的《送元二使安西》《游子吟》等古詩,补充学习《春江花月夜》等教材外的古诗,聚焦意象,想象诗中画面。可从《读唐诗》和《经典咏流传》主题曲的歌词生发,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诗词储备,沉浸式地感悟唐诗的景美情深。以“校园经典传承歌词大征集”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仿写歌词,悟唐诗真意,在练笔中表达真情。教学有温度,有深度,学生充分感受到唐诗的璀璨,产生诵读《唐诗三百首》的浓厚兴趣。

三、笃行之——探索小学古诗词教学重构的基本范式

教师以传承文化的眼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比较品读、还原意象、诵读感悟、审美表达。将语用、理解、审美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

1.比较式:品析鉴赏,激活思维。

朱光潜先生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比较式品析,以发现诗词的异同为思维的触发点,求同存异,深入领悟古诗内涵,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可引导学生将这首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行对比赏析,发现两首诗在写法上都是从“家中人”的角度来写“远行人”,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通过比较,学生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更深入。

2.嵌入式:引入书籍,以文化人。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整本书阅读理念,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撷取书中的某些章节,嵌入课中,辅助理解,引发兴趣。

例如,教学郑燮的《竹石》。课前,引导学生阅读《郑板桥传》。课中,以“咏物诗”为主题,创设多元情境,开展听说读写思活动,赏竹之神韵,品人之秉性。引入《郑板桥传》一书,提炼三个事例,引导学生联系思考:郑燮与竹子有哪些相似之处?让学生体会“物我合一”的境界,深刻感受郑燮像竹子一样不屈不挠、正直清廉的品质。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练笔,水到渠成,情动辞发,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3.熏染式:沉浸音画,引导审美。

久熏幽兰人自香。可根据古诗词的情感基调,以美的音乐,美的画面,美的诵读,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中,引发情感共鸣。在音画的熏陶与感染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与作者的情感律动相应。

例如,教学岳飞的《满江红》,紧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句,让学生不断回溯这一名句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以知人、明意、懂史、悟情为学习支架,围绕“走进一本书,读一阕词,记一句话,铭刻一份情”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诵读、体验、运用,让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岳飞形象跃然心间。一曲气势磅礴的《精忠报国》以及电影《满江红》全军复诵的场面,将家国深情步步推进,直抵学生心灵。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岳飞传》,引领学生走向广阔的阅读世界,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童心,薪火相传。

4.支架式:提供范例,迁移运用。

当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积累的优美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甚至能用朗读传递汉语声韵之美时,文化自信的种子已悄悄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读写融通,让学生将心中摇曳的诗意融入笔尖,流淌出纯净唯美的韵致。

例如,教学杜牧的《江南春》,可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问题“诗人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品读诗句,想象画面,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再紧扣诗中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姹紫嫣红的江南春,让学生学会串景成诗。教师可以自己创作的《春在江南》的现代小诗为支架,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尝试创作。在教师“下水文”的示范引领下,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写下了心中的春天,内化语言图式,学会审美表达。

5.延展式:导向课外,融入生活。

通过课内学习,有意识地将学生导向课外学习,使之融入生活,体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自然融合。

例如,教学《蒹葭》,可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链接白露时节游赏闽江湿地公园的视频及游记,以诗教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与节气同行,与美好相伴。教师追寻“伊人”的“下水文”,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支架,又给学生带去逐光而行的精神力量。课后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游闽江湿地公园,欣赏芦苇飘荡的情景,用视频和文字记录美好的感受,将诗歌教学与生活勾联,引导学生怀揣一颗诗心,拥抱美好生活。

四、明辨之——实施小学古诗词教学重构的五色评价

为唤醒教师的重构意识,在研讨交流中明晰重构方向,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实行“五维定色”的教學评价,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媒介的运用、学生学习的表现、课堂练笔的落实、课后作业的设计”五个维度进行课堂观评,了解教学实效,明确重构要点。主要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红、橙、蓝、绿、紫五色评价,追求激情奔放、和谐共生、清新自然、积极向上、诗意飞扬的课堂生态,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学特色。

笔者曾对“传统文化视野下语文教学重构”课题实验校的学生就小学古诗教学做过问卷调查,其中,针对“你认为古诗课堂应该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项的回答,有419%的学生认为古诗课堂应该是绿色的。学生有自己的思考:绿色代表了自由,古诗教学要能让自己自由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绿色仿佛能让人看到小草的生机勃勃,它代表着生机,代表着活力,在古诗课上,也要有这种活力,能积极地把自己融入古诗的情感中;绿色的课堂让人感到清爽舒适,诗意盎然,就像置身于大自然中;绿色代表着幽静,古诗课堂要追求美好的意境,让自己融入其中,在古诗里沉醉。可见,绿意盎然,自由想象,充满生长气息的古诗教学是学生所向往的。教师应努力通过教学重构,营造清新自然的氛围,让学生沉醉于诗的美妙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蕴藏着跨越千年的深情与哲思。教师以审美的视角,适度融入学习资源,让教学更有质感;适机引入学习方法,让教学更有张力。指向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在教学重构中情理兼顾、读写互促,以感性为经,以理性为纬,经纬自然交融,编织出古诗词教学锦绣画卷,让学生在审美的境界中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下语文教学重构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1-01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诗词核心素养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同携手,走进古诗词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