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践路向
2023-11-30许嫣娜黄妍
许嫣娜 黄妍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并指出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如何实现“实用性阅读”与“实用性交流”的有机融合,如何凸显生活价值、并注重内容的阶梯性安排,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本专辑的文章就此进行探讨,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功能。
【摘 要】学科实践是落实素养目标的重要学习方式。“實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赋予了其语文实践活动“交际性”的特质,呈现以“交际”为内核,实践内容信息化、实践场域情境化、实践评价生活化三维一体的立体样态。在操作层面上需通过“三用”策略不断优化:多类资源“取用”,整合关联的实践内容;活动任务“迭用”,铺设进阶的实践路径;学习主体“共用”,创建融合的实践共同体。这不仅是落实“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深化学习方式转型、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路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这段阐述从路径、方式、内容和目的方面对此任务群做了清晰的定位。无论是“实用性阅读”,还是“实用性交流”,都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这个重要的指引,也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具备怎样的特质?呈现怎样的样态?如何设计及推进才更符合任务群的本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做探究。
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实践特质
“实用”一词内涵在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中不断发生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开宗明义地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表述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关联语文学习与生活,并延续到了最新的课标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进一步要求“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从功能角度揭示“实用”是为了在生活情境下的“交际”。
由此可见,鲜明的“交际性”是此任务群下语文实践活动的特质。笔者从起点、开展、走向三个节点具体阐述。
1.起点:基于交际,延展内容。“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一次对实用性文本的外延做了扩充,类型、范围更广。似乎除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外的文本类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都有所涉猎,是不是反而混杂了呢?其实不然。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是“学文本”,而是“用文本”。这些文本都是运用在真实生活中的某个交际环境,例如,分享生活中看到的一株植物。可以运用名片卡等非连续性文本介绍植物的基本信息,可以运用说明性文本介绍植物的基本特点,也可以运用叙述性文本分享观察植物的过程。同一个“分享”情境,以“交际”统领文本,跨越了篇章的局限。不同的交际需要,辅之以不同表达方式的文本,满足了灵活调动的需求。
2.开展:通过交际,整合过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强调“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来进行表达、传递信息,可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的“做”还要充分关注“交际情境”。
在交际的过程中展开实践,言下之意就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特定的交际要求,如重视交际对象、关注交际态度。同时,交际情境既包括“实用性阅读”,也包括“实用性交流”。一方面,要在交际情境中还原,根据交际的输入需要,理解对方的意图,对言语材料进行处理,做出合适的回应。另一方面,在交际语境中运用,根据交际的输出需要,对具体的言语材料进行合适的调用,达到交际目的。所以,通过交际展开的实践过程是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
3.走向:超越交际,提升素养。在实践中完成交际并不是语文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它关乎学生的语言运用、社会参与乃至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通过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把语言的传输作为整体,根据表达需要选择表达文本、确定表达方式,提升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能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然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走向不止于此,还在于通过交际并实现超越交际。学生经历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过程,其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基于环境的言语创新实践能力逐步提升;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责任感、文化认同度不断提升……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学以致用,在综合运用中提升核心素养。
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样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交际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它受“任务群特征”和“交际内核”的影响,在实践内容、实践情境、实践评价方面都有个性化的特征。
1.实践内容信息化。丰富的文本为实践提供内容支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需要对文本做精读、体会,而是当成“信息源”,按需要阅读,提取匹配的内容,才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的各类信息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也成为分享交流的重要语料。
2.实践场域情境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实践活动具备学习和交际“双情境”。一方面是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是基于学习主体的交际情境。同时,场域影响内容,随着场域情境的丰富,实践内容的信息需要及时补充或者完善。
3.实践评价生活化。实践活动的评价注重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迁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关联课内外,打通课堂和生活的壁垒,形成评价的通路,同时还要关注类生活情境的迁移。
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建议
基于以上的特质和样态分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操作层面上可通过“三用”来优化。以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为例,学习提示部分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并选择一两个景点,为家人作讲解”。
(一)多类资源“取用”,整合关联的实践内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与统编版教材都对实用性文本的类型做了拓展,但从数量上看,依然较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做有心人,丰富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首先,基于文本资源的取用。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提供四则材料,材料一是解说词,材料二是小故事,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网对故宫的介绍,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材料一、三、四是非常典型的实用性文本,所以可直接准确取用,但也可巧妙转化,灵活取用,如材料二是关于太和门的历史故事,从文体语言上来看,故事是属于文学性阅读,但是景点的历史可成为影响路线规划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分享路线规划原因时,笔者抓住这一资源,结合任务要求,设计了“选择感兴趣的地点,搜集相关历史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与其他任务群共同发挥作用。其次,基于园地资源的借用。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有“用序号有顺序、有层次地说明理由,表达观点”的句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句段运用与“分享路线规划理由”相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实践活动。
就地取用生活资源。生活中可用资源无处不在,例如故宫的标牌、导览图、宣传海报等元素,都可以让学生融入故宫路线图的绘制中。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产生主动探索、主动阅读的兴趣,并转化为自己的运用意识。
广泛关注媒介资源。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音频、视频等多媒介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登录故宫博物院数字馆,拉近学生与故宫博物馆的距离,创设游览情境;补充《博物馆文物库》中部分文物藏品的图片与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游览价值。当然,获取资源要有整体意识,在主题的统摄下,整合典型的学习内容,再分解到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活动任务“迭用”,铺设进阶的实践路径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涉及的领域从个人、再到家庭到学校、社会,领域不断扩展;从与学生个体紧密联系的日常生活、自然世界,到陌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视角不断扩大;表达形式从传统方式到多媒体交流,媒介不断丰富。这些都体现了很强的进阶性。所以,实践活动的任务要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逐步迭代升级。
仍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在完成为家人设计游故宫的路线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拓展任务:为邻居小孩(或老人),設计游览当地博物馆的路线。在此任务中,包含着几方面的进阶。首先,“主体”进阶。从“家人”转变为“邻居小孩(或老人)”,在原有任务基础上,学生要根据邻居小孩(或老人)的特点和需求调整路线设计。
其次,内容进阶。从“故宫博物院游览路线”到“当地博物馆游览路线”,学生需自主搜集与当地博物馆游览路线相关的信息,经历“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绘制路线图—交流互动—修改完善”的实践步骤。
最后,情境进阶。在学生分享设计路线时,教师可增设“提问”环节,变单一的讲述型分享为双边互动型分享,如此情境更复杂。在此任务中,学生要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将个人设计意图与交际对象的追问有机对接。实践任务的渐进,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展示方式的渐进,蕴含了根据实际需要自我反思、调适、完善的过程,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落地装上了可行性扶梯。
(三)学习主体“共用”,创建融合的实践共同体
“实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交际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活动中会有多个主体的参与。他们共同合作,形成实践共同体。根据情境的不同,它又可分为交际情境内的实践共同体和交际情境外的实践共同体。
交际情境内的实践共同体。师生、同桌、生生之间根据情境需要,充分体验多种角色。如在“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的任务中,师生、生生可分角色扮演给父母、爷爷奶奶或弟弟妹妹等设计路线。多种多样的实践共同体更符合真实情境角色体验的需要。
交际情境外的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的形成既依赖于任务群的完成,更需要生成有效的评价场。在课堂的实践活动推进中,既要有对表现的评价,更要增加对“评价”的评价。如上述设计故宫博物院路线图任务的“分享路线图”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分享者与倾听者的互动,在学生分享后,邀请倾听的同学评价“他的路线图画得怎么样”。这是对学生分享表现的评价。在学生点评发言后,教师可进行追问:“大家觉得他评价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评价角度的适切性、评价语言的清晰性、评价状态的热情性关注同伴的评价。这个问题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出现,不断强化。学生在评价“评价”的过程中体验、纠正、改善自己的评价行为,提升评价能力,从而提升交际、实践活动。可见在实践中,交际情境内外的实践共同体无痕融合,提升了学习任务群完成的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中教师依托“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把握任务群中语文实践活动“交际性”的特质,明晰三维一体的实践样态,运用“三用”策略进行优化,可进一步促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落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3]周彦,李亮.积极推动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语文学科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体会[J].小学语文教学,2022(31):4-7.
[4]汤雪平.关切社会现实,导向语文生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特征与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3(10):84-88.
[5]管贤强,魏星.实用旨归、做事路径、语用意蕴:“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解读[J].语文建设,2022(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