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

2023-11-27张晓路

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大别山区大别山

○张晓路 申 佩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经党中央批准,大别山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标识,其内涵体现在:坚守信念、胸怀大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是始终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放在第一位,这种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诠释,并在守正创新、开拓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坚守信念:坚定理想、对党忠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书写百年奋斗的壮丽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1](P122)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董必武、恽代英、林育南等具有先进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大别山区各地通过办学、办刊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先进青年。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32、33师3支红军队伍。1930年6月,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在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成立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创建之初,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军民就清醒地认识到坚守理想信念、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

从1930年底至1932年上半年,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军民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其间组建了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1932 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采取盲目轻敌的冒险主义方针,红四方面军惨遭失败,红军主力不得不向西转移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余部红军整编为红二十五军,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4年11月,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红二十五军向鄂豫陕边实行战略转移,创建鄂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大别山区余部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斗争。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二十八军在中央指示下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奔向皖中、皖东抗日战场。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鄂豫皖解放区成为新的中原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其中100 多万人英勇牺牲,他们用鲜血书写了“28 年红旗不倒”“革命火种不灭”的传奇,谱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壮丽篇章。这种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二、胸怀大局:顾全大局、服从大局,自觉维护党中央领导权威

高度重视和维护党的领导权威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坚持把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定地维护和捍卫党中央领导权威是“大别山精神”的突出表现。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初期,广大军民响应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尤其是在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的艰苦岁月里,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中央红军提供了无私的援助。1932年10月,为了保存实力,扩大革命根据地范围和影响力,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挺进,创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一重大举措也有利于联络和协助中央红军和陕甘宁红军开展革命工作。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不久,张国焘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红军继续北上还是南下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张国焘坚持南下。在卓木碉会议上,张国焘更是明目张胆“另立中央”。徐向前毫不客气地对张国焘说:“党内有分歧,谁是谁非,可以慢慢地谈,总会谈通的。把中央骂得一文不值,开除这个,通缉那个,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现在弄成两个中央,如果被敌人知道有什么好处嘛!”[2](P300)以徐向前为代表的大多数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坚持顾全大局,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1935年7月15日,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红二十五军跨过终南山,到达西安附近,鄂豫陕省委在陕西子午镇沣峪口召开会议,决定在继续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的同时,由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主力西进甘肃,配合中央红军北上,踏上继续长征的道路,为发展巩固西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永平镇,胜利结束长征;9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1935 年12月,刚刚到达陕北、衣衫褴褛的中央红军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没有过冬棉衣。鉴于此,毛泽东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多次开会商讨解决中央红军过冬被服等给养问题,忧心忡忡的毛泽东提笔给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写信,向红二十五军借款2500块大洋急用,徐海东指示部下从仅剩的7000块大洋中拿出5000 块支持中央。徐海东与红二十五军将士宽广胸襟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誉。

大别山区军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顾全大局、服从大局,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根据地省委、军队领导具有远见卓识,“考虑本部队、本地区斗争问题的同时,总是想到党中央,想到全国,想到未来”[3](P181)。这种精神深深融入大别山儿女的血脉之中,即便在今天,每当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大别山儿女总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舍小家、顾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维护大局、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

三、团结一心: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发扬军民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省委和军队领导善于团结群众、深入群众、动员群众,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红军队伍,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和进攻。红军和群众建立了患难与共的鱼水深情,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成果。在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政策和军事围剿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是省委和军队领导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革命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论革命处于高潮还是低潮,他们都能根据斗争形势和群众要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口号。1930年10月至1933年7月,国民党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进行了5次大规模“围剿”,苏区工农红军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辉煌胜利。一般情况下,战后主力部队进行休整,游击部队清理战场,广大群众实施救护、转运伤员。广大群众不仅把重伤员接到自己家中精心照看、治疗,还敲锣打鼓地把猪羊送到军队犒劳红军将士。“红25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在指战员中,为穷人翻身而奋斗的思想牢牢扎了根的。它们把人民看作父母,把人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铭记人民的血泪仇,不忘人民对自己的嘱望,因而能产生高度的阶级觉悟,在作战中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4](P191)。毛泽东曾指出:“弱军要战胜强军,是不能不讲求阵地这个条件的。但是单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求别的条件和它配合。首先是人民的条件。再则还要求好打的敌人,例如敌人疲劳了,或者发生了过失,或者该路前进的敌人比较地缺乏战斗力”[5](P207)。历史证明,军民团结一心,贯彻群众路线是战胜敌人首要的政治因素。

二是军队内部要团结友爱、协调行动。大别山区人民军队始终按照党中央要求和人民军队建军原则,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即使远离党中央,军队领导坚决拥护党中央、坚决执行省委的决定,他们身先士卒、言传身教。鄂豫皖根据地初创时期,担任红一军副军长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对摄影、戏曲、乐器很感兴趣,自己能够缝补,擅长手工,喜爱读书和书法。徐向前寡言少语、生活简朴、不讲吃穿、没有官气,看上去比较“土气”,战士们称他“布衣元帅”。红25军就是这样一支光荣的人民军队,官兵平等、军民互助蔚然成风。在独树镇战斗突围时,徐海东副军长亲自抬担架转移伤员,即使战斗再激烈、再残酷,也从不丢下伤员,同时对烈士的遗体尽力掩埋好。尽管长夜漫漫、血雨腥风,全军上下却始终做到风雨同舟、生死与共。

三是与各革命根据地互联互通、精诚协作。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各革命军队都是在党中央指示和领导下建成的。这些军队不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而且具有超强的团结协作精神。以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为例,她始终坚持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人口众多的中原腹地与中央苏区遥相呼应、密切配合。随后,又相继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三过草地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周旋,有力地策应了中央苏区和红一、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最终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四方面军在长达10年的战斗历程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团结友爱、协作奋进的战歌。

四、勇当前锋:听党指挥、不怕牺牲,坚守勇于斗争的共产党人品格

在血雨腥风的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敢为人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别山区作为重要的建党基地、武装斗争的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发源地,始终处于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大别山区红军将士不仅骁勇善战,而且不胜不休,展现了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鄂豫皖边区党组织领导民众先后举行了黄麻、商南、六霍三次大规模农民武装起义,成功开辟了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三块革命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红四方面军前身)。黄麻起义胜利后,敌人并未善罢甘休,随后进行反扑,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迫害。英勇的大别山区军民面对死亡威胁,英勇斗争,在敌人残暴的屠杀下,不惧威逼利诱、残忍酷刑,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其中,湖北省黄安籍共产党员程天怀被捕后,敌人施以“挂昼”酷刑,但他宁死不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高喊:“共产党万岁!”

在血雨腥风、白色恐怖的年代,经过战争洗礼的大别山区人民毅然采取各种顽强的、地方式的游击战坚持斗争,他们坚信“共产党是不会失败的”。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后,根据地的斗争进入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阶段。在敌人第五次“围剿”下,鄂豫皖苏区斗争形势异常严峻,红二十五军只剩下八百余人,口粮严重不足,常常一天一餐甚至两天一餐,但是大家仍斗志昂扬、英勇战斗,还编出顺口溜鼓舞大家的斗志,“红军越打越坚强,一颗红心夺不去,头破血流不投降”。大别山区军民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可谓“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从大别山区皖西革命根据地走出来的红二十五军被称为“童子军”,红军战士年龄大多数在13-18岁之间,他们信仰坚定、作战勇猛、不怕牺牲,在远征道路上,“虽然没有雪山草地大渡河,但同样艰难和漫长,经历了多次战斗,打破了敌人重重围追堵截,先期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红二十五军是长征几支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成为长征先锋;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增加了800多人;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部队;红二十五军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发展了地方游击师的部队”[6](P308)。“一个最先”和“三个唯一”充分展现了大别山军民具有身先士卒、英勇顽强、敢为天下先的优良品质。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别山区儿女率先兴修水利工程,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安徽省六安市五大水库,与淠河、史河、杭埠河、皖诃等干渠连为一体,纵横交错,蜿蜒数百里,犹如玉带明珠。其中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大坝是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坝”;金寨县梅山水库大坝是当时世界第一连拱高坝;舒城县龙河口水库(万佛湖)大坝是当时世界第一人工土石大坝,这些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受到联合国大坝委员会的盛赞。20世纪70年代末,在大别山精神的鼓舞下,安徽人民率先吹响了改革号角,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用鲜红的指印开启了中国穷则思变的大门,在中华大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大别山精神是一面光荣的旗帜,始终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其核心要义,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征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离不开大别山精神;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离不开大别山精神;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大别山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大别山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大别山区广大人民群众将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大别山区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再见了,大别山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大别山区水稻800千克栽培的主攻目标及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