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2018-01-27金东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队伍建设长征

[摘要]红二十五军之所以取得长征的胜利,与其卓有成效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部队具有主动向党中央看齐的高尚政治觉悟,对全军上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常抓不懈,设法发动各种力量扩大革命队伍,还不断强化战士们的作战纪律和群众纪律,在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的同时,也树立了红军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长征;队伍建设;吴焕先

[作者简介]金东(1984-),男,安徽颍上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1-0012-03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在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战略转移,历时10个月,转战近5000公里,于次年9月和西北红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军在陕北胜利会师。在长征过程中,红二十五军是唯一一支人员不减反增的红军,也是唯一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增加新鲜血液——红七十四师的红军,还是唯一一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过程中创下了如此不朽的功绩,与其卓有成效的队伍建设密切相关。

一、主动向党中央看齐的高尚政治觉悟

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后即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都经常说,歼敌一个团,不如缴获一部电台,有了电台就可以与党中央取得联系,及时得到党中央的指示。当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界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并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时,辗转获悉了中央红军已经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并计划北上的消息。鄂豫陕省委(由于长征途中鄂豫陕根据地的开辟,中共鄂豫皖省委于1934年12月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于1935年7月15日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次日率领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北上陕北,以“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西北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①红二十五军遂从鄂豫陕根据地再次踏上长征的征途,这次出征,全军上下的心情和半年前离开大别山时大不一样。当时是无特定目标的转移,如今却是任務明确、士气高涨。徐海东等人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表达了这样的决心:“能牵制敌人,保证中央顺利北上,对全国革命也有意义。在此行动中,即使我们这3000多人牺牲了,也是光荣的。”②

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未能与党中央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这一决策,不仅反映出红二十五军将士与主力红军会师的殷切期望,也完全与中央率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相一致。事实证明,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实现了预期目标,不仅成功到达陕北,而且还有力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蒋介石在了解到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的动向后,“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③先是要求加强封锁,防我入甘,继而督饬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当时,国民党胡宗南纵队、新编十四师、第三军、新编第一军及三十五师,均部署于川西北和甘南边境、渭河沿线和西(安)兰(州)公路上,防红二十五军北上。红二十五军的这一行动,成功牵制了敌人,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并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做好了准备。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还送去了银元、枪支、弹药、布匹、衣物、药品等战略物资。在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徐海东率部参加并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落户”陕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红二十五军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向党中央看齐、积极联系党中央、主动配合党中央、服从党中央指挥的高尚的政治觉悟和大局意识,不仅为党保存了一支英勇善战的武装力量,出色地配合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还为陕甘宁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正是因为此,毛泽东后来对徐海东及红二十五军给予高度评价:“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红二十五军被称为长征的先遣队当之无愧。”④

二、持之以恒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以来的根本原则。在这一点上,红二十五军也不例外,它在长征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中共鄂豫皖省委及后来的中共鄂豫陕省委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与部队内部有效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

在1934年12月到达陕西洛南时,鄂豫皖省委决定在红二十五军“建立政治工作系统,切实建立政治部的工作”,“特别是要改造和加强党的支部工作,与忽视党的工作观点作无情的斗争”。⑤红二十五军在团以上设有专门的政治处或政治部等部门,配备政治委员。每个团还有五到八人不等的专职宣传队,营设有政治教导员。连队不仅有政治指导员,还有不脱产的宣传员三到五人,一般都是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或共青团支部书记兼任宣传队长。省委判断:“新的任务和新的困难同时摆在面前,党内不坚定(的)一些分子,必然要发生机会主义的动摇,在失败面前垂头丧气,对困难投降屈服而走到悲观失望,消极退却,必须集中火力反对这种右倾机会主义。”在反右的同时,也注意防止“左”的问题的出现,认为“那些‘死守拼命的情绪,已经给我们的事业以极大危害,亦须同样的坚决斗争”。⑥为此,“必须进行关于党的路线之广大的解释工作,开展党内的思想斗争和自我批评”,要“深入下层,深入支部,向全党同志深切指出当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坚定每个党员的意志和胜利信心,为着党的路线坚决斗争。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广大(泛)开展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彻底揭发与肃清过去的错误。任何‘党内和平与压制自我批评的观点,是极端有害于党的,而一切不负责任的‘自我批评以及嘲怨的现象,与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是完全相反的,同样是党和革命的危害,都需坚决的防止和肃清”。⑦

为了有效克服战士们可能存在的消极情绪,克服各类或“左”或右的问题,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士气,红二十五军在行军、打仗、战前、战后都要做简短的动员,并有响亮的口号和各类宣传鼓励工作。红二十五军在党委的领导下还十分注重发挥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部队在长征路上一直要求党员、团员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当行军到宿营地后,党小组就要讲:今天你替别人背枪没有?你们连、排、班是否有病号掉队的?有掉队的你替他背枪没有?到宿营地你抢着借门板、铺草、烧洗脚水没有?出发前你抢着还门板、铺草、扫地没有?如果哪个班有掉队的,他的枪没有人背,这个班的党员团员都要做自我批评。endprint

到1935年2月时,对部队思想的整治取得阶段性效果,“由于红军领导方式的有些转变,政治部的工作相当建立,工作系统相当的建立,军事上取消了些不受时效的训练,党的政治的、军事的都有相当的进步,因此,战士干部过去枯燥死板的现象逐渐转向活跃”。⑧但鄂豫陕省委领导层的头脑是清醒的,仍然觉察到一些不足,“红军中党与政治军事工作不深入下层与无中心,官僚主义与清谈(清谈是官僚的形式之一),过去残余错误的重复的存在,干部仍然是最大缺乏,培养干部的耐心与决心非常不够,都是减低我们成绩和胜利,反扰乱我们任务的现象”,坚持认为“一切估计过分或不够,及对新的困难害怕与动摇,官僚空谈,都是机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必须从毫不调和与曲解的两条战线斗争中铲除干净”。⑨

毋庸讳言,红二十五军之前所在的鄂豫皖根据地在错误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曾发生过非常严重的“肃反”扩大化问题,红二十五军也因此大伤元气,而且在长征结束后,又无意间被卷入陕北“肃反”运动当中。但客观地说,长征时期的红二十五军在党领导下所推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健康的和卓有成效的,军中所确立的政治工作系统成为党领导军队的有效载体,而通过反右和批“左”,红军队伍的思想得以统一,且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生活氛围。这为部队克服重重困难并胜利结束长征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不失时机地壮大革命队伍

开始长征之际,红二十五军在对外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就“欢迎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来参加我们的队伍”,“欢迎各处的穷人来当红军,穷人当红军当给安家费并优待其家属”。在决定创建鄂豫陕苏区时,新成立的中共鄂豫陕省委认为“扩大红军是创造新苏区的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要求“猛烈地扩大红军”,“每个党团员以致(至)每个战士,要以扩大红军为首要的任务。各部当采用竞赛的方法来进行和检查扩大红军的工作,须发优待红军家属的证书,充分的优待红军家属,反对说白区不能扩大红军的右倾观念”。⑩实际上,扩大红军队伍、充实革命力量的任务一直存在,特别是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地进攻时,这一需求显得尤为迫切。1935年5月时,为有效应对国民党军队的新的更大规模的围攻,红二十五军甚至要求“务要做到在五月中每一个革命同志要扩大一个新的红军,严格纠正地方党的同志对扩大红军不负责及一切阻碍扩大红军不正确的观点”,而对此事有不负责表现的,则“是革命的罪人”,需要“严格处罚阻止扩大红军与破坏红军的分子”。?

红军在鄂豫陕根据地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等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根据地群众不仅自愿为红军提供各类生活物质,而且还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参军,出现了不少父母送孩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父子一同参军的感人场景,红军队伍也因此得到发展和壮大。在1934年12月入陕时,红二十五军有2900余人。到1935年5月初,尽管出现了战斗减员,但红二十五军已经发展到3700多人。“攻克洛南城后,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半个月内吸收新战士六百名,洛南附近几座小煤窑的一些工人也参加了红军。”?到1935年7月离开鄂豫陕根据地时,包括留下与敌人继续周旋的300余人在内,红二十五军发展到4300余人。

对于新扩充的队伍,红二十五军要求“加强新战士的特别训练,提高新战士的战斗力”,“提高战士的政治水平,建立阶级自觉的纪律,发扬战士干部的创造性、积极性,创造二三倍的军事、政治干部”。同时,红二十五军还强调要“大量武装群众,发展抗捐军的领导,提高抗捐军的觉悟,组织广泛的游击战争,来配合红军主力消灭敌人进攻”,?每到一地就不失时机地发动当地群众,壮大革命队伍,改造了“大刀会”、“红枪会”等旧式的武装组织,先后组织成立了鄂陕游击师、回民游击队、陕南抗捐第一军、华阳游击队等武装力量。到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已发展地方游击师、抗捐军两千多人。

四、不断增强部队的纪律意识

“令严方可以肃军纪,命重始足于整纲纪”。严明的军纪是战斗力的源泉,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红二十五军领导层也深知这一点,无论是在行军途中还是休整期间,都一再强调遵守作战纪律和群众纪律的重要性,并以各种形式强化战士们的纪律意识。

一方面,强化部队的作战纪律,对作战不听指揮的行为严惩不贷。1934年11月,部队行军到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一带时,突然遭到敌一一五旅和一个骑兵团的伏击。由于寒流突至,雨雪交加,战士们衣着单薄,手指都已冻僵,面对敌人的包抄,一时难以进行有效反击。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军部一个贪生怕死的参谋主任,骑着骡子仓惶奔逃。部队一时之间开始出现混乱的苗头。在紧要关头,政委吴焕先及时赶到并指挥部队经过一番血战,终于顶住了敌人的阻拦,并胜利杀出重围。战斗结束后,吴焕先把部队集合起来,表彰了作战勇敢的同志,痛斥了参谋主任临阵脱逃的可耻行径并将其枪决。?这一做法得到了战士的衷心拥护,也让全军上下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战场纪律教育。

另一方面,强化部队的群众纪律,尽最大努力争取得到沿线群众的理解和拥护,最大限度地减少行军阻力。据红二十五军老战士回忆,每在部队出发前,“全体人员面对面站成两排,一排把包袱打开,另一排进行检查,凡是打土豪所得的贵重物品全部没收,分给老百姓。”?红二十五军还从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重视并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中共鄂豫皖省委在1935年2月19日曾做出一项决议,明确指出要做好“回回民族的工作”,要求“党与红军政治部要从日常实际生活、政治上抓紧这一工作”。1935年8月中旬,红二十五军行军至甘肃省的回隆镇并在此休整。部队了解到回隆镇是回民聚居之地,地方军阀的一些不当行为造成了当地比较明显的民族隔阂,因而对战士们一再强调党的民族政策,要求大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准在回民面前说“猪”骂“猪”,注意回避回族青年妇女,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实行公买公卖,明令禁止打回民中的土豪,禁止驻扎在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吃大荤。队伍在长征途中,经常会贴出安民告示,写标语、画漫画,向群众广泛宣传抗日精神,积极鼓舞大家起来革命。红二十五军高昂的群众工作热情和严明的群众工作纪律,不仅大大激发了沿途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意识,也增进了群众对红军的了解,赢得群众对红军的信任。

而对于军中少数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红二十五军则本着树立红军形象、维护群众利益的目的,通常会进行严肃处理。长征经过豫西时,二二四团有个连队杀了一头猪,后因敌人将至,来不及烧水退毛,于是把猪皮剥掉,将肉带走。由于担心此事影响到红军的形象,涉事的连指导员受到撤职处分,司务长则被关了禁闭。?

红二十五军出色的纪律意识不仅保证了部队高效的战斗力,也在广大群众中间留下了良好口碑。对此,中共中央在1935年10月底的《陕甘支队告红25军、26军全体指战员书》中予以高度评价:“红二十五军同志们在鄂豫皖英勇斗争和在河南、……陕西、甘肃的远征,听到群众对你们优良纪律和英勇斗争的称赞。”?

[注释]

①?蒋文俊,祝辉.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百年潮[J].2014(08).

②薛正昌.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20.

③?程子华.程子华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69,70.

④张书松.独树一帜——“血战独树镇”及红二十五军征战片段追忆[J].战士文艺,2007(3).

⑤⑥⑦⑧⑨⑩??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资料选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207,206,207,213,216,219,214,214,207,402,214.

?李天忠含泪回忆长征路上一死两伤三位领导人[J].湖北档案,2006,(10).

?侯志英等.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J].河南师大学报,1981(6).

?甘肃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三军大会师(下)[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582.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队伍建设长征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