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考协同”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
2023-11-27张晓冬
○黄 璐 张晓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1](P6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干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等教育要实现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发展目标和办学任务,同样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2](P17)。近年来,各地高校不断优化干部考核考察内容指标与方式方法,但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考核表面化、形式化等问题。高校必须建立起精细有效、科学可持续的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干部知事识人体系,通过实现精“知事”、准“识人”、知事识人有机统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的干部队伍基础和组织保障。
一、构建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目标原则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交汇平台,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必须深刻领悟“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这一论述中的德才辩证关系,理清构建知事识人体系的逻辑进路。
(一)理论逻辑:以事察人、知事择人,体现“事”与“人”的双向衔接
“知事”能够让“识人”的角度更为精准和立体,把认识干部的方式方法,切实从主观分析扩展到多层次、多方位的客观研判。既在“大事难事”中看人,深入了解干部在关键问题上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及其对基层一线的情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等,也在“小事小节”中察人,全面掌握干部在师生心目中的德行表现,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考核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有效推动高校干部管理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组织人事部门既要掌握每一名干部的政治素质、综合能力、优势特点和成长阶段,也要明确高校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任务,把对人的研究和对事的研究辩证地、历史地结合起来,为每一个岗位配备最合适的人才,充分释放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动力和活力,使干部队伍实现最大化效能,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二)实践逻辑:深入考核、全面识人,实现“事”与“人”的精准对接
通过实施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了解干部具体的工作表现、细微的日常表现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关键表现等,全面掌握其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真实状况。在日常考核中,充分发挥党组织谈心谈话、联系群众等“传家宝”工作的优势,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背景下,做好主题教育、干部述职、民主评议、巡视巡察等方面的信息积累和结果运用。在分类考核中,针对党委、行政、业务、群团等不同干部的职责类别,结合工作特点设置差异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交叉考核等方式方法,确立正确的风向标。在近距离考核中,聚焦政治标准和实干导向,通过开展实地调研、专项考核、了解“八小时之外”“朋友圈”的情况等,为干部进行精准画像。
(三)目标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设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建设教育强国任务的迫切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构建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是建设一支堪当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之重要保障,必须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首先,必须从严把好政治关,确保考核考察出来的干部在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善于用政治眼光看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教育改革发展。其次,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原则选拔任用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把好能力关,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事相宜,并以此增强组织整体功能和活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最后,紧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紧密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好干部的廉洁关,从广大师生的口碑中评价和监督干部。
二、高校干部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协同机制
协同理论认为,一个整体事件的不同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些系统在不同环节、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产生整体效益,这个整体效益大于各系统独立效益的总和,就形成了协同效应。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三考”协同即是基于“1+1+1>3”的理念,从机制的整体设计和规范出发,构建以考核内容、主体、形式、应用这“四维要素”为轴承的协同考核体系,实现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耦合,切实增强知事识人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一)基础:指标设置协同,发挥其“风向标”的作用
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干部工作实际的协同考核体系,必须设置前后贯通、层次合理的指标内容库,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动态优化调整。指标内容库应按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德、能、勤、绩、廉”为一级指标,即要素性指标(A),在此基础上,设立二级指标为结构性指标(B)、三级指标为证据性指标(C)以及三级指标所对应的行动建议(D)。所谓结构性指标,就是体现考核工作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框架,应符合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且贯穿干部考核全部内容;二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三是考人与考事相统一。证据性指标是指标体系中可解读、可评价的部分,应从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和高校干部岗位职责的实际出发,可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填写完善。指标要体现不同类型、不容层次干部特点,以便在考核工作中能够分级分类提取指标内容。行动建议则包括日常考核(D1)、分类考核(D2)、近距离考核(D3)。由此构建的指标内容库(整体框架见表1),既能够涵盖完整的考核纬度,又能够突出重点、体现差异,为“三考协同”提供基础面(见表1)。
表1 高校干部考核指标内容库整体框架
(二)支撑:识别机制协同,发挥其“显微镜”的作用
考核识别机制主要涉及到主体和形式两个要素。高校干部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力量,也是在群众监督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队伍,这决定了高校干部考核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主导性主体,也有参与性主体。其中主导性主体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应为高校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主导干部教育管理以及考核评价的整体方向;参与性主体应从知事识人的基本逻辑出发,让了解“事”的人考核“人”,包括熟悉相关工作的师生代表、关联相关工作的社会代表等。应在多元主体间形成多个单项制度的衔接配套,比如通过建立考核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形成统一价值标准和行为规约的机制闭环,明确考核主体及其参与边界。主导性主体应作为指挥决策者,综合运用列席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监督巡察、工作述职、民主测评以及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等手段,日常考核突出评价信息的积累,分类考核突出在“关键时、关键处、关键事”上察人识人。参与性主体应克服“自上而下”的单一路径依赖,通过实地调研、舆情分析、谈心谈话等方式,为干部精准画像补充细节、核实印证有关情况,综合形成近距离考核意见,使日常考核、分类考核以及近距离考核共同服务于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
(三)目标:结果应用协同,发挥其“传动带”的作用
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分别会形成大量的评价信息,为避免信息“碎片化”问题导致考核结果应用脱节,必须形成考核结果交叉式的协同应用,完成考评全链条的最后一环,真正实现“知事识人”的价值导向。结果应用协同应与干部的育、选、管、用全面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正向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也要发挥负面考核结果的督导作用。在干部培育方面,将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过程作为干部教育的一种形式,积极营造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良好氛围。在组织选人方面,坚持以“三考协同”的清明政治生态遏制一切不正之风,打破“隐形台阶”,以“选好一个干部”发挥“带动一片干部”的激励作用。在干部管理方面,应用考核结果从严管理干部,切实管到位、管到问题上、管到点子上。要充分应用已有的结果,避免同样的材料反复检查,把干部从“留痕管理”中解脱出来。在干部任用方面,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正确协调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进步的关系,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促进事业发展。
三、构建“三考协同”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的保障机制
构建“三考协同”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不仅要明确其科学内涵和目标原则,把握其协同机制,还要聚焦高校实际,对标实践要求,落实保障机制。
(一)坚持党管干部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管干部必须突出政治标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构建“三考协同”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提出了明确的价值指向。这就要求高校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凝聚主体共识。在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中,高校党委要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纪委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院(系)级单位党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广大党员群众主动参与其中,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在“三考协同”干部知事识人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要以明确的政治要求统领考核内容、主体、形式和应用,采用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双清单”考核方式,引导干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党章为根本,具体从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以及党的监督保障法规等方面出台、修订了一系列与干部队伍建设相关的工作准则、条例[3],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依循和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建好“三考协同”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并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摆在突出位置。通过规范的组织方式和严密的组织程序,加强干部队伍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切实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通过多方反馈印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政务公开等机制,使各项制度均发挥应有效能。
(三)保持动态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4]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哪里,高校事业发展就向哪里推进。高校干部知事识人体系不是静止的,它与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相互依存。“知事识人”体系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保持考核指标的动态修正,突出以事择人、人事相宜,突出重实干、重实绩,坚持事业为上的选拔任用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把最合适的干部用到最能推动事业发展的岗位上,激发高校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能力、动力和活力,让“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带领广大师生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中“大有作为”,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干部何为”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