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联动”推动社区治理高效化※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为例
2023-05-13○韩娟
○韩 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在社区。“五社联动”作为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创新机制,通过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方式,促进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机互动、多元协同和有序参与,高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州市是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州,博乐市作为博州中心城市,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运用“五社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
一、“五社联动”机制运行的基本情况
博乐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积极推进党建引领、多元聚力的“五社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服务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最后一米”。
(一)运行现状
笔者通过对博乐市770 名社区干部和1787 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与20名社区书记、30名社区居民和进驻乡镇(街道)社工站开展服务的5家社会组织进行了深入访谈,基本了解了博乐市党建引领“五社联动”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是构筑平台,筑牢社会治理根基。博乐市始终将社区作为有效联系居民群众的前沿阵地,联动4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双报到”,组建180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党建纵向网格,推动街道、社区、小区、社会组织、共建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实现组织联建、治理联抓、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做,打造出了一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团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居民遇到问题通过社区解决的比例高达83.44%,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2%。
二是增能赋权,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目前,博乐市已建立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个,乡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3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10个;同时引入5家社会组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工作服务等。调研发现,社区居民总体对社会组织的各项工作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社会组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强、提供的服务内容丰富、服务专业程度高、服务活动开展频率高、服务人群覆盖范围广、重视居民主体参与、链接资源能力强等。超过一半的居民接受过文体娱乐、志愿帮扶、慰问关爱、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服务,超过一半的居民认为社会工作站的服务态度好、能够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服务专业、服务内容丰富。
三是健全体系,强化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培训。博乐市通过印发《博乐市社区职业化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推行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职业薪酬体系,保证“五险一金”待遇,构建党性锻炼、理论学习、国语强化、业务实训、练兵比武、奖优罚劣“六位一体”社区工作者培训体系,着力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支撑作用。全市所有的社区工作者均接受过相应的基层社会治理相关培训。
四是充分动员,发挥社区志愿者的辅助功能。博乐市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网络,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合作,强化信息互通、需求对接和资源共享,99.08%的居民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实现了志愿服务力量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机结合。
五是创新模式,激活社区慈善平台功能。博乐市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党建+”积分超市模式,组织辖区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物资,积极探索、链接社区范围内的社会公益慈善资源,通过“以劳动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鼓励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慈善社区氛围。目前,博乐市有一半以上的社区有“爱心超市”。
(二)主要成效
一是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多元需求。按照“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的宗旨,实现了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慈善资源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充分挖掘了社区的潜在资源,提升了社区服务便捷化水平,满足了居民的多元生活需求,建立起了高度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促进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在以社区为平台的党建引领下,在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工作者的深度嵌合下,通过线上线下多方式吸纳社会资源,汇集社区居民、企业、组织、辖区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激发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积极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三是推动了社区秩序共建。创新“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志愿服务”的治理模式,挖掘社区居民潜力,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组建志愿服务队,通过深入小区院落、楼栋单元,讲解政策、化解纠纷,听取心声、纾解难题,形成了社区上下秩序共建的良好局面。
二、“五社联动”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总体上看,博乐市“五社联动”机制运行效果较佳。然而,该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社区行政负担过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社工服务水平较低、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未被充分发掘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社区行政负担过重
调研数据显示,博乐市60%以上的社区工作者至少要花费6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导致社区工作者在维护社区治安、管理社区公共事务、调节居民矛盾、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所需。
(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目前,博州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但是仅有7 家社会组织入驻,博乐市入驻的社会组织仅有2家,乡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力量也十分薄弱。在老年服务方面,目前博乐市仅有6家社区食堂和4家日间照料中心,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外,社会组织内部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提供的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三)社工服务能力水平不足
目前博乐市共有持证专业社工23人,大部分在职社工专业能力普遍不足。调研发现,居民所要求的服务主要集中在文化活动、生活服务、就业培训、维权服务、亲子教育等方面,但是社工由于经验不足,难以提供精准化服务,且服务能力十分有限。
(四)社区居民参与度不够
居民是社区治理工作的服务主体,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居民的高度参与。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居民愿意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但就实际开展工作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实际并未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一是当前社区开展的活动内容、形式单一,且只是针对少数群体,大部分居民积极性不高。二是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居民在参加完社区活动后,精神层面的价值获得感不高。
(五)社区公益慈善资源未充分发掘
通过调研发现,博乐市仅有1个社区启动了社区慈善基金计划,其他社区的公益慈善资源大多是以社区“党建同盟”的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人力、物力支撑为主,能为社区实际工作提供的帮助有限。社区“爱心超市”作用发挥有限,很多老人参加活动的目的是得到奖品,并不能为社区带来新的公益慈善资源,社区对青年人、企业、商户等群体引导不够,导致其参与度较低。
(六)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动
在“五社联动”中,专业的社工机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有效带动社区工作。但社工机构作为外来组织进入社区,与居民之间需要有一个相互熟悉和融入的过程,这就需要社区和社区社会组织的高度配合。但在实际运作中,社区社会组织、社区主体之间不够了解,合作深度不够,社区公益慈善基金组织作为一个联动主体,尚未得到推广,联动中的辅助力量不足,资源链接不足、效率较低。
三、“五社联动”机制运行的优化建议
优化“五社联动”机制,需要从“五社”自身和“联动”机制出发,在各主体发挥好自身优势的同时充分协作,真正实现在“联中动”、在“动中联”。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社区治理根基
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打造“党建+社区治理”红色品牌,实行“头雁领航、三级联动”,通过街道任命、竞争选拔、一线考察等形式选优配强社区书记,全面强化社区党组织人员力量和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党建同盟”资源统筹优势,依托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继续建强社区志愿服务队,形成“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增强居民参与的动力。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社区志愿服务队为核心的沟通交流、资源交换平台,让居民在交流中增进感情,提升居民的参与动力,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二)强化服务保障,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
利用博州社会组织和各乡镇(街道)的孵化基地,健全“全流程保障”的孵化培育模式,培育孵化一批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志愿服务类的居民需求度较高的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加快培育社区基金会、爱心超市、互助帮困协会等公益慈善类组织。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律师、网络达人和热心志愿者组织设立以银龄、物业、治安、文化、睦邻为主的“5”个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因地制宜增设“N”个社会组织,将社区事务、服务交由相应社区社会组织负责,激活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
(三)强化人才培育,提高社工队伍专业能力
狠抓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社工及志愿者能力提升项目”,有针对性培育社工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社工服务水平。通过提供免费考前培训、落实持证待遇等方式,鼓励社区干部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社会工作学历、学位教育,逐步实现社区专职工作者“持证上岗”全覆盖。依托社工项目,开展理论培训、实践培训和督导陪伴,提升本土社工的项目策划、执行和管理能力。举办社会工作者专业技能大赛,激励社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社工理念、社工方法、服务场景中做到专业规范,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助力营造“五社联动”的生态圈。
(四)强化志愿者身份认同,壮大志愿服务力量
一是培育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明确组织目标和价值,通过开展扶弱济困、宣传教育、文体娱乐等志愿服务活动,搭建更多平台让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二是推行社区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制度,明确赋分标准,推动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居民评单—积分兑换”配套的服务机制,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志愿者归属感和价值感。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平台、社区荣誉墙等向社区居民做好宣传,让居民、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务工作的光荣性,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增强志愿者身份认同,让更多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
(五)强化社区慈善平台功能,培育慈善良好氛围
一是简化社区慈善组织成立程序。将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组织起来,统一备案登记。备案登记即可审批,简化社区慈善组织的进入程序。二是通过建立社区组织慈善信息公开机制,制定行业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增强社区组织慈善透明度。三是完善社区慈善的运营机制,尤其是资源募集和资金分配机制。四是树立新时代的慈善理念,培育社区精神,丰富慈善形式,加强慈善合作,整合慈善资源,培育良好的社区慈善环境。
(六)强化资源链接整合,完善各主体间联动机制
一是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平台的作用,助力社工开展社区服务,实行小区治理难题“揭榜挂帅”模式,梳理出“问题清单”,鼓励社区内的在职党员、驻区单位、物业企业、业委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社会组织、小区居民等自治力量主动认领治理任务清单。二是积极链接社会各方慈善资源,鼓励动员公益慈善基金会通过购买服务、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创新实施社区服务项目,建立困难群众与社会慈善资源对接机制,促进社区之间的交流和资源的交换,激活“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个要素,实现各主体间的融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