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023-11-27罗宗挺

求知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双减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文章以“双减”精神为指导,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事实论证、理论论证等方法,对“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合理利用诗词、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师素养、挖掘教材内涵能够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作者简介:罗宗挺(1976—),男,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第三初级中学。

“双减”背景下,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格局,将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充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部分教师虽然知道传统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没有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不知道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古文教学中,他们忽视了古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只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和学生学情,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呈现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其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进行解读。

(一)精神方面

1.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表现为对国家、对政事的关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是最为深厚的情感。例如,《过零丁洋》(文天祥)中以死明志、捐躯报国的豪情壮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中的忧国忧民、感时伤事;《使至塞上》(王维)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爱国精神的钦佩;《岳阳楼记》(范仲淹)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春望》(杜甫)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述了国破家亡的苦恨[1]。以上诗词都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积极影响。教师应立足语文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2.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依然不屈不挠,坚定不移走好每一步,教材中有很多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作品。例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面对两座大山仍然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迎接挑战,发出“子子孙孙……何苦而不平”等慷慨激昂的话语;“刑天舞干戚”中的刑天,即使头颅被砍,依然顽强战斗,永不放弃;《精卫填海》中的精卫,虽然力量微弱,但没有放弃,勇于挑战实力远超自己的大海;《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理想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昂扬奋斗的志向[2]。古诗词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正是在自强不息精神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雄心壮志

雄心壮志是一种高尚情怀,也是一种执着向上的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望岳》中展现了勇攀高峰、气势磅礴的雄心壮志;《登飞来峰》中体现了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呈现了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江城子·密州出猎》描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政治热情;《满江红》中表达了拼搏进取的精神[3]。

(二)知识方面

1.情感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情感元素,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读部分展示的是其乐融融的景象,让学生感悟亲人之间的真挚感情。《荷叶·母亲》中附有冰心的人物图,能帮助学生走进冰心的内心世界,感受母女之间的情感。第三单元导读部分呈现的是学生读书的画面,引导学生珍惜校园生活,呈现了相互陪伴、共同追求理想的同学之情。教材还展现了竹子、隐士、山水等绘画作品,展示了大道至简的自然之情。以上情感知识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提供了更多可能。

2.历史知识

我国是文明古國,中华民族创造了很多古老建筑。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描写了苏州园林的景象,教师可以将苏州园林作为切入点,向学生渗透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景观,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学习工匠的精湛技术[4]。同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古建筑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源泉。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合理利用诗词,探索传统文化广度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教师应合理利用诗词,探索传统文化广度。

1.别出心裁品古诗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理解、传承,更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文化焕发蓬勃生命力,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开展多元化的品鉴活动。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高声朗诵诗词,同时为学生播放钢琴曲,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借鉴《经典咏流传》的模式,鼓励学生为诗词赋曲,选择一名学生高声朗诵,采用混合型旋律形态表达对人间的眷恋之意;可以借鉴《诗词大赛》的形式,举办“诗词文化我最行”活动;可以展开跨时空的文化交流,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穿越者,思考:如果要选择一样具有文化属性的现代物品带回宋朝,自己会带什么[5]?

2.小组合作寻古诗

古诗词具有很强烈的文化印记,作者会将文化知识、故事背景等信息浓缩到一个主题当中,所以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意义深远的文化价值可供挖掘。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开启文化探索之旅。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共同完成教师发布的探索任务。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诗词盲盒”,组长随机抽取探究主题。如A组负责整理带有“花”字的诗词;B组负责整理带有“水”字的诗词;C组负责整理带有“山”字的诗词[6]。教师还可以设计春夏秋冬等主题,指导学生制作主题诗集,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诗词中的美,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兴趣,挖掘传统文化深度

1.组织多彩活动,提升传统文化认识

当下,随着现代教育深入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逐渐增多,仅以教材为依托传授文化知识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构建学习平台,组织多彩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开展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活动,如升旗仪式、专题演讲比赛、手抄报、诗歌朗诵大会等。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展示节日文化活动,促使学生提升文化认知[7]。如播放清明节扫墓视频,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植树节引导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等。此外,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带领学生游览书中的著名景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教师还可以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诗词文化探究、诗词朝代特色、诗词用典方法等,也可以通过对联比赛、成语接龙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新的认知。

2.倡导阅读名著名篇,直观渗透传统文化

当前,部分初中生阅读能力较弱,学习重点集中在教材内容上,忽视了名著名篇的阅读,导致文化底蕴浅薄。因此,教师应倡导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具体而言,教师可针对各年级特点,为学生推荐书单。例如,七年级学生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吕氏春秋》《西游记》等;八年级学生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傅雷家书》《骆驼祥子》《经典常谈》等;九年级学生推荐阅读《老子》《中国字 中国人》《古文观止》《资治通鉴》《史记》《艾青诗选》等。这些书籍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帮助学生了解往哲先贤的文化故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推荐课外书目,还应要求学生记录读书笔记,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共同分享阅读体验,进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沟通[8]。

此外,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读书文化角”,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籍的平台。如引导学生在《学会自己长大》中学会积极面对人生之路;在《羊皮卷》中学会责任和担当,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中学会用意志力战胜挫折[9]。通过名著名篇的阅读,学生能够直接学习传统文化,领会做人的道理,充实生活。

(三)提升教师素养,拓展传统文化宽度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学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1.提高教师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

培养教师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注重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建议教师日常生活中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多观看《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工作中参加文化相关交流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文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文化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内涵,去其糟粕、留其精华,选择可以真正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延伸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10]。

2.增强教师的传统文化传播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拓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例如,以主体课程为切入点,教学内容应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程各部分内容与哪些传统文化有关,以便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将学习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微课为切入点,微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很多教师利用微课设计预习活动,通过微课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校外校内双重弘扬作用;以作文为切入点,作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成果体现,在作文题目和要求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如在开展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化角度分析诗词内容,形成一篇500字的分析报告。

(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传统文化情感

1.课内教学,探寻传统文化内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角度解读文章,促使学生探索文化的真正内涵。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包括3篇文章和1首民歌,教师根据单元提示设计爱国情怀主题,通过《黄河颂》向学生颂扬中华民族精神;通过《最后一课》向学生呈现对祖国语言的珍惜之情;通过《土地的誓言》向学生展示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通过《木兰诗》向学生展现巾帼英雄的气概和胸襟。

2.日常写作,感受传统文化温度

语文是动态学习过程,学生要以语文为载体,拓展阅读面,实现因读而写,深入感受传统文化温度。例如,教师播放冬奥会开幕式视频,提炼作文材料: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如期而至,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五环破冰而出、点燃主火炬……开幕式上的这些瞬间,让网友直呼震撼,“这是一场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中国人把这场浪漫献给了全世界”。随后,教师鼓励学生以“二十四节气”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网络素材,查找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信息,深刻了解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再由教师进行总评,共同选出优秀范文,制作成《班级传统文化作文集》[11]。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弘扬文化精神,积累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合理利用诗词、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师素养、挖掘教材内涵等策略,为学生拓展传统文化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进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李慧慧.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2):170-172.

[2] 刘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乡愁》一诗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2):28-30.

[3] 张国良.“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J].天津教育,2022(36):97-99.

[4] 林春芸.“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广州: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2:1060-1061.

[5] 后会科.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7):59-61.

[6] 何婧瑩.“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J].文化产业,2022(4):166-168.

[7] 杜璐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究分析[J].汉字文化,2021(24):108-109.

[8] 司多明.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192.

[9] 赵晓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科技资讯,2020,18(13):176-177.

[10] 赵青.如何发挥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功能[J].华夏教师,2020(4):70-71.

[11] 李忠山.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72-173.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