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辅导影响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研究

2023-11-27陈少静

求知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中学生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基础。为检验团体辅导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高一学生为被试,开展了5次团体辅导活动,并运用塞利格曼24项优势调查问卷(VIA Strengths Survey)进行了单组前后测收集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体辅导提升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效果明显。团体辅导的干预使学生的优势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思路。

关键词: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品质;中学生

作者简介:陈少静(1979—),女,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提出要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突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问题、疾病和弱点的模式,并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表明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是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1]7。

積极特质即所谓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中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它具有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自我实现发展的特征[2]。塞利格曼及相关研究者在研究了全世界的各种不同文化后,归纳出了六大美德、24种优势,成为积极心理品质中最主要的特质。在塞利格曼看来,这些特质在不同的情境中长期存在,并且是可以培育的[3]。

团体辅导在我国发展迅速,有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旨在提升各年龄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在调节消极情绪、加强社会适应、降低人际敏感、缓解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和生涯探索的推进,人们的目光也逐渐聚焦于学生的未来和优势,倡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需要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重要的支撑。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探讨开展渐进式团体辅导活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探索提升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工作路径,以期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2年秋季,通过公开招募志愿者的方式,选取了我校高一年级的10名学生为被试,忽略性别差异,通过面谈筛除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不适合参与研究者。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塞利格曼24项优势调查问卷将积极心理品质分为六大美德、24种优势,分别为:实现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的仁慈和爱;实现正义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1]166-167。每种优势有2个项目,共48道题目,按照“非常符合”“符合”“既没有符合也没有不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5个等级打分,分数越高表示优势越大。

研究采用单组前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差异检验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

2.团体辅导方案

团体辅导活动开展前,统一让被试学生完成塞利格曼24项优势调查问卷,并计算得分。

固定时间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具体活动见表1。

后测及追踪: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进行量表重测,一个月后进行自评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团体辅导对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实施了5次团体辅导后,被试学生的后测得分明显提高,这表明被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各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二)个案分析

学生A:男,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人际关系不佳,在团体辅导中非常勇敢地表现了自己,没有一次缺席,从最初讲话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到最后在“可怜的小猫”“自信走秀”活动中坦诚地展示自己的脆弱与自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学生B:女,性格随和,但容易听从他人的声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人际关系良好,但总认为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快乐。通过团体辅导,该生明确了接纳与拒绝的尺度,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团体辅导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对比,可见团体辅导的效果明显,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说明被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团体辅导中得到了激发。而在一个月后的自评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中,被试学生依然保持较为乐观的情绪,自我评价也较高,这说明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保持并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的。由此可见,团体辅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长期效果。

(一)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改善沟通方式,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团体辅导以许多趣味的活动为载体,为学生还原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人际交往和互动过程有更直观、更理性的认识。通过一次次“破冰”游戏,学生能够放松自己,降低心理防卫。“苹果知几何”活动让学生体验沟通表达的技巧,感受倾听的重要性;“宴会”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增强学生在人际沟通中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让学生探索人际交往的策略,改善自身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体辅导中学生之间的交际作用,让他们能够在日常交往中达到学习、沟通、反省和接纳自己的目的,从而增强和他人之间的密切关系[4]。

塞利格曼认为,社交生活丰富而充实的人幸福感强烈。在生活中,普通的群体娱乐行为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在社交中,经常得到别人回应的人幸福指数更高,心理品质更趋于自信、乐观、坚韧,进而发展出利他行为,更愿意分享、更富有同情心、更欣赏他人。

(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发展社会适应行为,提供榜样学习的示范

人类社会更重要、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是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自己再进行模仿、强化。在团体辅导中,学生的言行在无形中成了彼此的榜样,通过每次活动后的分享总结以及延伸作业,成员之间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能更好地倾听他人的想法[5]。

团体辅导中经常会涌现一批能快速吸引同伴关注的学生,他们在组织、协调、创新等方面都会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一个人有意识地效仿榜样的行为,会凝聚积极的心理能量,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借鉴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充实自己的技能储备,减少迷茫、恐惧等消极情绪。

这种启发式的榜样学习比刻板的说教更有真实感,它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强烈,迁移到生活中其他情境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榜样学习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改善,还会使个体更加积极地投入团体活动,提高团队凝聚力。通过榜样学习,学生的智慧与知识、公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增长和提升,从而发展出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三)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擴宽信息交流路径,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认知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但中学生生活经验较少,自我意识的发展常常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导致眼界受限、思维受阻,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自我认知。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但年龄相近,共通性与互动性较好,成员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会形成镜像效应,使其相互观察、学习,从而开启不同的视角;在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中,成员能够逐渐学会换位思考,转变自身不合理的认知,拓宽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在模仿朋辈的榜样行为的过程中,成员能够学会包容和谦虚,收获他人的尊重和支持,进而开始明确自我信念与方向,从而铸就精神卓越。

本次团体辅导安排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活动“我们都是小天使”,学生默默守护所关照的对象,学会换位思考,懂得承担责任;而“领导我最大”活动就像一面镜子,让学生自我反省;“寻找闪光点”“自信走秀”活动让学生以自信的面貌向他人展示自己,从而坚定对自己的认知。勇气、仁爱、节制的优势特质就在这一次次活动中被挖掘、被感受、被肯定。

(四)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事实上,通过自愿参与的方式建立的团体可被视为一个积极的组织系统,学生以具体的活动为载体,形成或主动或被动的社会交往行为,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营造了安全、平等、开放、包容的氛围和情境。这样的系统极易激发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快速消除消极情绪体验。

团体辅导一开始就制订了目标契约,建立了总体期待,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参与其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接纳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坦诚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引导积极的情绪表达。例如,每次团体辅导的第一个活动都是被团体接纳的积极体验,其中,“可怜的小猫”活动更是让学生有了肢体上的直接接触,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防御,营造出了温暖人心的和谐氛围。这种无形的团队力量使每个人都深受感染。“信任背摔”“盲人行走”活动使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对“信任”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是一种对自己被需要的确认,既促进了学生自身对人际交往技能的思考,也唤醒了学生内在的自我认同,最终使学生在团体中找到被接纳的归属感和被需要的价值感,提升了内心的愉悦度。

此外,团体辅导有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力量感。通过活动讨论分享,学生会发现彼此存在的问题是相似的。一个人纠结时,视角里只有自己,消极和无力的感受非常强烈;在团体沟通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被暴露出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互相分享应对的方法,获得了同伴的支持,走出了自卑的泥潭。

团体辅导通过创设情境、亲身体验、参与互动、个案讨论、心理激励、心理暗示等手段,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了学生行为的改善。这对教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工作思路。

(五)研究的局限

本研究对团体辅导促进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探索尚显初步,研究过程中对变量的控制也比较简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干预结果是否对其他高中生具有普遍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效果反馈是以一个月为期进行的追踪,实际干预效果能维持多长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目标设置上,应有更明显的递进层次,除情感体验目标外,认知和行为改变目标也应有所侧重;活动内容选择上,需更贴近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增加难度更高的肢体运动类内容,尤其要重视体验分享环节,问题设计要更加细化。

在今后的实践中,需制订更严密的辅导方案,扩大辅导对象,将有共性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要增加研究要素,使研究不仅具有现实上的操作意义,还具有理论上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7,166-167.

[2] 甘瑜.浅谈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3):64.

[3] 陈永琴.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应用[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3):95-97.

[4] 俞晓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3):247-248.

[5] 陈少静.论团体辅导对塑造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J].学苑教育,2018(6):16-17.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探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