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

2023-11-27毛金

求知导刊 2023年27期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文章主要从八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设置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引入生活实例,指导学生实践探究;适时点拨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设习题空间,牢固学生知识掌握;优化教学评价,升华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模式

作者简介:毛金(1995—),女,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加速变革。这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工具,以创造富有生气和趣味的课堂环境。要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有限,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数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还需要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加上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将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激励评价等方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研究发现,立体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培养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学习,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要从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出发,积极创新,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下面将初步探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受到兴趣的驱动时,他们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实现高效课堂。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为有效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引入、游戏引入等多种引入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知识的海洋。这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其参与后续教学环节打下知识基础,做好心理铺垫[1]。

二、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情感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认知水平,通过实践和探究等方式来强化数学学习效果。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能力。

例如,“小数大小比较”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使他们能够根据要求排列小数;通过比较小数大小,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设置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学习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这是提升教学高效性的关键因素。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任务[2]。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启发性问题,营造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

在教學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要将这些兴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情景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例如,在小学低年段,可以设计这样的情景问题:“有7只小燕子一起出去找自己的妈妈,其中3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那么还有几只小燕子没找到自己的妈妈呢?”或者利用谜语来激发学生兴趣,如:“‘4+4+4+4=?,打一种水果(答案:石榴)。”对于稍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提出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比如:“一个小朋友花25元钱买了1个玩具,然后以26元卖出去。接着他又花27元买回来,以28元卖出去。请问在这个过程中他赚了多少钱?”这种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采用小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关系,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力水平、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或知识点展开集体讨论、交流和分享,以实现协同学习与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支冰棍卖0.5元,一支雪糕卖8角,那么冰棍和雪糕哪个更贵?”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提出观点并陈述理由。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

(1)雪糕更贵,8角等于0.8元,而0.8大于0.5,所以雪糕更贵;

(2)雪糕更贵,0.5元等于5角,而8大于5,所以雪糕更贵;

(3)雪糕更贵,因为以1元为单位“1”,8角可以写成分数8/10,而0.5元可以写成分数5/10,显然8/10大于5/10,所以雪糕更贵。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在合作中不断探索和发展。

五、引入生活实例,指导学生实践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数学来探索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不仅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彩的舞台。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融入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教学视野,深入研究和挖掘与课堂内容及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模拟实际情境的同时,应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以运动会跳高为例,教师提出问题:“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四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2.03 m、1.56 m、1.57 m、1.67 m,那么他们当中谁的成绩更出色?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绩。”[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四个成绩分为两组。首先比较整数部分,若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若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依次类推。学生得出结论:2.03>1.56,1.67>1.57。然后再比较1.67和2.03,以及1.56和1.57的大小,最终得出结论:2.03>1.67>1.57>1.56。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有效性自然得到提升。

六、适时点拨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学生不管,否则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变得无序化,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偏离学习方向时,及时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专注于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独立解决问题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先以整数大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老师现在有20元钱,想要买一支16元的钢笔,能买得起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20和16的大小,发现20大于16,所以教师买得起钢笔。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现在我身上有6.34元,需要购买一瓶6.9元的饮料,我能买得起吗?为什么?”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并逐渐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以问题为导向,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将数学融入日常生活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七、构建习题空间,巩固学生知识掌握

习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数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入地探究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习题的设计和布置视为一项综合性任务,而非局限于传授理论知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不断创新习题形式,丰富习题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着较强的参与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重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分层特点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最终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4]。

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注重创新,提质增效,采用富有创意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更高的热情完成作业。因为数学是一门强调应用的学科,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合作性习题,通过亲子合作、师生合作、同学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习题,提高他们的参与感,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八、优化教学评价,升华数学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它是对教学的总结和反馈。教学评价改革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将数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传统的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而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作业完成度、学习态度、项目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依据,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下,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教师、家长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标准更加多元化,不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学习过程中的各要素都被纳入评价体系;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包括自评、互评、多层次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过程更加多元化,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通过全程评价获取更真实的数据反馈,以实现评价的目的。新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的发展与知识教学相结合,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动态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表现,而不仅限于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通过教学评价,学生不仅要理解知识和熟练掌握技能,还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将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反思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进而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結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创新,明确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互动,强化知识理解。其次,科学设计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最后,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旺久. 论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激活学生思维[J]. 关爱明天,2015(12):417-418.

[2] 刘新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新课程(小学版),2015(6):208-209.

[3] 董利.如何激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5(26):96.

[4] 花汉权.灵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的设计[J].新课程导学,2017(28):61.

猜你喜欢

新课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