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路径探析

2023-11-27肖敏勤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7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移动红色文化

[摘 要] 红色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主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伟力,夯实了当代中国“四个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将其融入“移动”思政课堂能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提供理论支撑,习近平系列论述为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指明前进方向。教学中,应通过充分挖掘新内容、积极探索新形式、着力提升新成效来探寻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红色文化;“移动”思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新发展理念视域下高职‘移动思政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2E33);2022年度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 肖敏勤(1985—),女,湖南湘乡人,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7-0185-04 [收稿日期] 2022-09-30

“移动”思政课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指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信息技术、社会现实等各类资源,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开展,使思政理念入脑、入心,思政元素无处不在,思政教学随时随地的教学模式。将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有助于大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进而实现文化育人。

一、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冲击。因此,通过“移动”思政课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红色文化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主题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并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理论和行动指南。同时,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根本价值理念的引领下,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逐渐形成的。红色文化的形成历程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摆脱奴役、取得独立,实现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朝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不断奋斗的过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移动”思政课堂,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领会相对抽象的理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红色文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伟力

紅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是在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现实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且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发展同向同行,是马克思主义生动而鲜明的现实表达。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其内在的精神内核,并运用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去。

(三)红色文化夯实了当代中国“四个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对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定“四个自信”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展现出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本质特征,为中国人民的前进道路提供了历史自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力证。其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续创新发展,也是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和价值底色的传承与认同。因此,红色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再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构想根植于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与演化,进而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后,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年代,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改革、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筑了稳固根基,值得继续传承、不断弘扬。

二、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既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检验其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的重要观点,为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实践的本体论维度是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理论基础。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现实的实践才能实现。如果红色文化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对抽象概念的界定,而没有融入实践教学中,那么学生感知的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现实意义。其次,实践的历史性维度是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逻辑前提。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通过“移动”思政课堂教学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引导大学生体悟并发展红色文化,在实践活动中持续地进行自我教育,实现教育的双向互动,使学生自觉学习并传承、践行红色文化,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再次,实践的变革性维度是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2]。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改变客观世界,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习近平系列论述为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指明了实践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开展系统研究”“要打造精品展陈”“要强化教育功能”[3]。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用好丰富多样的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学生要走进社会,“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4]。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论断,强调通过实践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特殊功能。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应严格从系统的广度、理论的高度、教育的深度将红色文化与“移动”思政课堂相融合,提升大学思政课堂的“抬头率”和“点头率”。

三、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新内容

红色文化表现为“人、事、魂”等多种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为“移动”思政课堂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1.用红色人物触动学生。红色人物是指在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充分挖掘红色人物的生平经历、典型事迹并融入“移动”思政课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2.用红色故事感染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5]。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这些事迹、故事就是一份份鮮活的“红色教材”。在教学中,以“讲故事”“构情境”的方式,将“红色教材”贯穿“移动”思政课堂,用故事中蕴含的人物精神、感人情境感染、触动学生,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奋斗历程与蕴藏在其中的精神内核,并从中汲取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必然途径。

3.用红色精神激励学生。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凝练而成的精神内核,是红色文化的精髓。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一系列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魂”。将红色精神融入“移动”思政课堂,能激励学生体悟党的奋斗史,发扬红色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引导力和凝聚力,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高度与温度。

(二)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新形式

1.注重形式的多样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首先,开展社会实践。结合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特点,高校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理认同,并触发对理论的思考。其次,拓展课内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中,应体现“移动”思政课堂在课程中的学时占比,设置主题实践活动课。并通过“体验式教学”“影音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将红色文化融入主题实践活动课,例如可在教学班级内开展红色影视评析、红色角色扮演、红色主题研究等一系列课内实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体会与感悟其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伟大革命精神。再次,丰富课后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拓展实践活动,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血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学生走出寝室,积极参与校园活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例如,举行校园红歌赛、红色情景剧演出、红色故事讲述大赛等兼具欣赏性和参与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红色文化,轻松愉悦地主动学习,实现寓教于乐。

2.注重形式的融合性,提升教学的协同性。红色文化与“移动”思政课堂的融合形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深化:一是积极推进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邀请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红色英雄模范、改革开放先锋人物等来校开课、讲座,系统讲授红色故事,在社会课堂中将红色文化与“移动”思政课堂相融合;二是着力推动家校联动,将“移动”思政课堂的外延扩大,如利用学生寒暑假返乡期间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深挖家乡的红色文化,实地参观、调查,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实践中将知识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注重形式的创新性,增强教学的发展性。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思政课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移动”思政课堂中,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塑造红色事件的真实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代入感。同时,还能突破时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思政课堂,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切身体验和感受红色文化。

(三)着力提升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新成效

1.提升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系统广度。“移动”课堂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复原历史场景或实地感受文化遗址,使学生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创造的可贵精神品质与积极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提升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理论高度。红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不应仅仅是单个人物或故事在教学内容中的简单叠加,而应根据课程内容整体规划,从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发展脉络出发,形成串联整门课程甚至是多门课程的逻辑主线,进而提升“移动”思政课堂的理论高度。

3.提升紅色文化融入“移动”思政课堂的教育深度。首先,要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深”。尽管“移动”思政课堂形式丰富,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讲好道理。因此,应对红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全面把握,深入浅出地将道理阐释清楚并教给学生。其次,要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透”。要把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讲清楚,引领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文化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辩证关系,做到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类错误思想;要把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讲清楚,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党的建设、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等多重维度,具体诠释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再次,要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道理讲“活”。即通过亲身体验式的“移动”课堂教学模式与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内容相融合,并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17.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05-19)[2022-08-22].http://www.scio.gov.cn/31773/31774/31783/Document/1478145/1478145.htm.

[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4]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1-05-04(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A Probe into the Path of Red Culture Blending into the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XIAO Min-qin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contains the Marxist ideological theme of “seeking liberation for the proletariat and mankind”, which highlights the ideolog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power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consolidat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Four-Sphere Confid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tegrating it into the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 Marxist view of practice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and Xi Jinpings series of expositions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effort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hould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the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by digging new content, exploring new methods and improving new results.

Key words: red culture; “mob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移动红色文化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如何有效发挥课间操的锻炼作用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纪录片中摄影机的移动对动态布局的影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