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理念视域下教师参与教育帮扶的困境审思与突围
2023-11-23吴江峰
吴江峰
【摘 要】乡村教育发展滞后困境依旧存在,城乡教育差距明显。教育帮扶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教育工程,要充分发挥帮扶教师的优势为乡村教育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对部分教师采访,了解当下帮扶教师参与教育帮扶的现实困境:帮扶教师水土不服、教师群体关系存在问题、校园知识共享环境缺失、教学软硬件匮乏。为了能让帮扶教师更好地参与教育帮扶建设,基于共享理念视角提出帮扶教师在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学校组织的可为表现,以期促进教育帮扶顺利推进,助推城乡教育均衡且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共享理念 教育帮扶 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5-17-06
“21世纪以来,国家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和战略任务。”[1]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既是经济发展的共享,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共享。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也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从一系列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重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擘画发展蓝图。
科技飞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可见,乡村教育依旧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亟须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教育帮扶是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践行。
一、共享理念的内涵
(一)共享理念
共享理念原本是经济、社会发展范畴的理论,是指大学城将众多高等学校的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按照共享资源的服务范围和空间联系,形成一种脉络分明的有机整体,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帕累托最优,达到资源分级分层共享的目标。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从共享的理念中可以看出,资源的共享是在开放的前提下产生的。因此共享与开放是一对“双胞胎”,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二)教师资源共享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扶贫力度的加大,乡村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现在教育发展的瓶颈不在于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2]因此教师资源共享是指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对教育领域内的所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自上而下的整合,既包括教师内在的知识、技能等的分配,又包括教师外在的教育资源、产品等的分享,教育资源充足地区帮扶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根据乡村学校实际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教师资源共享。
(三)教师教育帮扶
教师教育帮扶是教师资源共享中的重要方式,是指教师自身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参与帮扶,先富带后富,旨在实现教育均衡且高质量发展。帮扶教师是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专业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的一类群体,通过手牵手帮扶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帮扶内容包括知识观念、信息技术、设备、作品与服务、教育资源等,旨在使受帮扶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技能得到提升,从而助推发展滞后的学校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价值聚焦:教师参与教育帮扶过程中能为表现
教师参与教育帮扶,携手助力教育帮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帮扶内容输入—帮扶成果输出—帮扶效果展现的纵向发展,实现教育帮扶高质量展开。
(一)帮扶内容输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帮扶的深入,众多优质教师积极参与到帮扶学校中,给帮扶学校带来了优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前沿理念和宝贵资源,助力帮扶教育高质量输入。首先,帮扶唤醒专业发展的渴望。帮扶教师与乡村教师交流互动,传授专业新知识、新理念,激发新一轮的专业学习。乡村教师通過专业知识的输入,更新教育知识、教育理念。其次,帮扶互动进行答疑解惑。帮扶交流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得以解决,教师共同寻找答案。再次,帮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示范课、研讨课、课题研究等活动中,乡村教师与帮扶教师沟通交流,能够学习前沿的专业理念,梳理已有的专业知识构架。最后,帮扶促进经验的借鉴。乡村教师通过输入帮扶教师的经典教学案例,学习帮扶教师的宝贵经验,夯实教育基础,升华教育情意。总之,乡村教师通过优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和专业理念的输入,能够学有所得,教有所进。
(二)帮扶成果输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帮扶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强有力的,帮扶目标是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帮扶成果高质量输出。教育帮扶助力学校教师把帮扶成果主动输出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赋能的乡村教师把内化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用巧妙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后,赋能的乡村教师通过言行举止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形象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研中,赋能的乡村教师也能输出专业知识、专业方法,从容面对各种教学问题、科研问题,树立高能的教师形象,激起学生的崇拜心理,激活学生的求学欲望。赋能成长的乡村教师收获了教学的自信和成就,更愿意主动输出专业能量,将能量成果反馈给学校,为学校教育质量更上一层助力。
(三)帮扶效果展现:营造共享校园氛围
帮扶环境囊括整个校园活动场域。教师群体之间通过分享—吸收—内化—分享的螺旋上升形式,完成知识的传递、理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进而营造积极共享的校园氛围。帮扶教师把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主动分享给乡村教师,帮助其学习内化,激活分享的渴望,进而找到分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人人分享,组成一条又一条教师共享线。各学科共享教师线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既开拓教师的学科认知,又使得教师构建起跨学科知识。随着教师之间交流频次增多、交流内容加深,不同的线交互纵横、影响拓宽,最终形成整体学校共享面。教育帮扶是点线面、跨领域、深层次的交流,能促进学校共享氛围的营造,激活富有激情的共享校园,打造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
三、困境审思:教师参与教育帮扶过程中难为体现
在政策文件的鼓勵和推动下,众多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帮扶。然而,教师参与教育帮扶过程中,知识共享遇到不少难题。
(一)个人层面:帮扶教师教学水土不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教育帮扶中,城乡教育环境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既有物理环境的差别,又有人文环境的差别。在个人层面上,帮扶教师因为难以融入新环境,不少帮扶教师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一方面,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帮扶教师理解、适应工作困难。很多乡村学校的家长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关怀时间减少,很多学生只能寄宿在亲戚家,成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极易让正处于学习重要阶段的留守儿童情感联结缺失,进而出现外化问题行为[3],例如打架斗殴、厌学、逃学、辍学等外化现象。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关怀,环境的温暖。部分乡村学生的目标不是追求人生理想,而只是想要填饱肚子。这种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此外,在家庭教育上,家长教育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不对等,存在看不懂、不会教的难题,很多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名存实亡。家庭关爱与家庭教育的缺位,使得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糟糕现象。
另一方面,乡村学生情况复杂,帮扶教师胜任工作艰难。乡村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严重,心理问题较为复杂,学生无心学习,也无力学习。这对帮扶教师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帮扶教师需要应对各种学生情况。帮扶教师需要身兼数职,才能处理好各种影响知识共享的外在环境,帮扶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新学情、新环境对帮扶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帮扶教师亟须解决帮扶过程中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
(二)群体层面:教师群体关系存在问题
教师知识共享是信息的传递和人际关系的营造,有助于交谈双方专业发展。然而,教师知识共享并不都是和谐、美满收获的过程,教师争吵到面红耳赤的场景,甚至不欢而散的场面也时有发生。共享的不顺导致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帮扶教师融入教师群体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师群体间教育理念冲突。“教学理念是教学行动的先导”[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观念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决策,进而落实到具体教学行为上,通过行为和观念的一致性来影响教学效果。[5]教育教学的问题,帮扶教师遵从内在的专业理论地先导,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科学地追究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进而获得相应专业知识的储备。然而,受帮扶教师面对教育教学的问题时,不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虽然也能解决教学问题,但是付出成本过高,效果不理想,受帮扶教师未获得新的成长。两股有差异的教育理念相撞,教师关系容易紧张。知识共享是一种利他助人性质的行为,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会破坏同事间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彼此的知识共享[6],帮扶效果事与愿违。
二是教师群体间教学目标冲突。帮扶教师强调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施行多元评价教学。然而,受帮扶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把提高教学成绩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成长性目标。两者教学目标的差异影响到帮扶教师与受帮扶教师的交流主题、频次和程度。交流不顺畅,教师群体间关系容易紧张,帮扶共享壁垒就会阻碍教师的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对知识共享可能产生竞争优势丧失风险的隐忧[7],然而由于教师间不同利益驱动的竞争造成教师教学目标的差异,帮扶教师与受帮扶教师交往不信任、猜忌、嫉妒,恶化帮扶教师和受帮扶教师人际关系,教师知识共享促进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化为无影之沫。
(三)学校层面:校园知识共享环境缺失
校园知识共享管理意识和知识共享环境也是影响帮扶教师共享效果的关键部分。构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共享活动的发生[8],浓厚的校园共享环境,先进的共享管理意识,能够高效推进教师知识共享内容多样化、共享程度深入化、共享形式多元化。拥有良好学校文化制度环境的学校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与学状况方面的表现[9],知识分享效果与校园环境呈正相关。然而,被帮扶学校未能意识到知识共享管理和知识共享环境构建的重要性。
一方面,被帮扶学校知识共享管理意识淡化,知识共享难以发生。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意识淡薄,未能充分意识到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10],教师各自为战。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困惑、教学成就、教学反思等实践性教学经验苦于没有分享平台,往往只能单方面内化。时间拉长,教师教学形成封闭式教学,优质、高效的教学经验埋没在各自的时空之中,教师逐渐失去教学经验共享的渴望。
另一方面,被帮扶学校忽视知识共享环境的构建,知识共享难以扩展。知识管理需要一个能够允许成员获取、分享、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环境。[11]然而,知识往往是和员工工作业绩挂钩的,竞争的环境,使一般员工不愿意将知识分享给竞争对手[12],加上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复杂性、难言性等特征[13],校园知识共享环境难以营造。教师一方面渴望通过自身的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其他教师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提高教学质量。共享大环境的缺失令共享难以发生。帮扶教师来到帮扶学校,知识共享出不去,也进不来,帮扶教师知识共享陷入泥潭。
(四)设备层面:教师教学软硬件匮乏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14],智能教育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被帮扶学校基本的智能设备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学硬件设备匮乏,一些乡村学校教学还是传统式教学,教师通过一人、一粉笔、一黑板进行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依赖教师的实体知识输出,输出知识容量有限,理解的直观性有限。帮扶教师来到教学设备硬件匮乏的学校,教学理念、教学知识、教学视频等均未能很好地共享。教学设备的硬件匮乏,知识共享没能分身传递,知识共享的影响力缩小。
另一方面,教学软件资源缺失,乡村学校信息来源狭窄。软件资源是数据的资源,教学软件资源能够获取最新、最热的专业信息。乡村学校缺少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持,帮扶教师丰富的教育资源难以分享。此外,教学软件资源缺失,帮扶教师没能整理共享各教师成长赛道上的知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难以建立,学校教师学习分享渠道受限,校园知识共享库成为“空壳”。帮扶教师自身丰富的教学资源未能分享,系统的丰富资源未能共享,这样会影响帮扶教师知识共享的效果,帮扶教师陷入设备共享困境。
四、知识共享:教师参与教育帮扶过程中可为表现
知识共享的完成不是单因素作用而成,而是依赖各因素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其中个人层面是知识共享的源头,群体层面是知识共享的渠道,学校层面是知识共享的主风向,设备层面则是连接、贯穿整个共享流程的每个层面,如图1所示。四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连接成一个知识共享面,促进知识共享深入、高质、高效的完成,助推学校教师教育发展。
(一)帮扶教师构建师徒结对:携手共进
师徒结对原指在一个学校里,老教师带领新教师,组建师徒关系,在关系上老教师是师傅,新教师是徒弟,学习上他们互为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老教师传授新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以促其知识理论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助力其教学成长。新教师则是给老教师分享理论知识,完善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助力老教师用新的理论引领教学实践,进而完成其教学目标。在教师教育帮扶的特殊背景下,帮扶教师虽然在教学方面也是老教师,但是来到新环境,却属于新教师了,对于环境的适应还是依赖所在学校的教师指导,所以帮扶教师就成了师徒结对中的徒弟,被帮扶学校的教师就成了师傅,他们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师傅不仅要向徒弟传授各种知识,助力徒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要“帮”助其成长,根据徒弟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扩充知识面。[15]
“师徒结对是新教师快速成长最经济有效的途径。”[16]基于共享理论,被帮扶学校给帮扶教师安排三位师傅。第一位负责环境适应的师傅,负责介绍校园的学情环境、物理环境、文化环境和学生家庭情况,使帮扶教师全面了解校园文化和当地家庭文化,带领帮扶教师顺利適应校园环境。第二位负责生活适应的师傅,负责徒弟的衣食住行,传授应对新生活的方法,满足帮扶教师来到新环境的基本需要。第三位负责教学适应的师傅,给帮扶教师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一方面,带领帮扶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状态、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分享已有应对策略和方法,从而帮助帮扶教师在教学上有一个整体的学情认识。另一方面,给帮扶教师分析学校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校园内不同教师的教学策略,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为今后因材施教的知识分享提供信息依据。同时,师傅也要给徒弟分享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教学形式,更好地帮助帮扶教师结合知识共享的特点做好调节工作,从而完成知识共享。师徒结对助力帮扶教师适应被帮扶学校的“水土”,为高质、高效知识共享做好充分准备。
(二)帮扶教师组建合作学习:凝聚方向
教师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活动中,所有教师围绕共同目标,相互协作,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最终达成目标。
一方面,搭建合作学习平台,为教师教育理念风暴提供机会。帮扶教师以同质异构方式搭建合作小组,形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师间知识头脑风暴的迸发,促进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小组以小组自议为先、定期合议在后的形式推进,各小组成员发挥其各自角度专家作用,提高各小组成员学习参与度。[17]任务完成后,合作小组定期开展小组讨论,帮扶教师与受帮扶教师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达成共识。汇报时,各合作小组之间达成共识,由一人按时按量汇报讨论过程、讨论成果以及讨论心得。汇报后,每位教师把内化的知识、理念用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异质小组研究平台的搭建,各教师敞开心扉,积极输出观点,又积极输入新观点,实现知识分享从缄默、保守向积极、开放转变,教师群体人际关系逐渐走向和谐,知识分享氛围得以建立。
另一方面,组建目标共同体,促教师教育协同共享成为现实。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逆向设计”,即以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经过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价、设计学习体验三个阶段,将学习目标具体化。[18]在教学上,根据逆向设计原理从设计教学评价这一角度出发,通过教学评价结果导向指导教师教学目标的改变,进而改变教学设计过程。被帮扶学校既重视学生教学成绩的提高,也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倡核心素养教育,以此逆向设计重新引导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立,进而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选择。受帮扶教师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下,改变原来的教学目标,以获取自身的长远发展。帮扶教师和被帮扶教师目标的大方向趋近,能缓解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共享的完成。
(三)帮扶教师搭建共享平台:构筑成长
教学经验是对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总结,有助于教师理论知识的提升,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实践性经验分享的帕累托最优效应,需要教师树立知识共享的意识,助推优秀教学经验的分享。
第一,搭建知识共享保障平台,完善知识共享奖励机制。领导者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构建组织内的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对不劳而获或者侵权的行为进行惩处。[19]对于积极分享理论知识或教学经验的教师给予奖励,根据分享的多少给予相应的奖励等级,颁发奖金,旨在鼓励教师积极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合作共赢作为一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成为了人间正道,有助于包容、普惠等治理目标的实现。[20]在信息时代、合作时代,教师要明白分享不是知识经验的流失而给自己增加竞争对手,而是互相合作,博采众长,获取长久的生命力的过程。此外,学校树立共享榜样,奖励乐意分享经验而且分享有价值的教师,形成敢分享、乐分享、善分享的校园平台。
第二,拓宽知识分享的渠道,给予知识分享多种选择。首先,肯定教师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优化合作机制。小到教师间问题探讨,同桌间同课异构讨论,学校肯定这些非正式的合作的价值。其次,提高知识分享的高效性。学校设置好一系列旨在提高学校效益的目标和制定各种规则制度,以此倒逼教师提高其产出率,以满足各方面的期待和需求。[21]最后,举办教学比赛。以赛促学,以学促教,引导教师去学习,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进而使得知识共享效益。学校为教师知识分享搭台唱戏,拓宽了帮扶教师知识共享的渠道,改善了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了教师知识分享的意愿,为营造共享共荣的校园氛围打下了基础。
(四)帮扶教师更新教学设备:助力共享
在教学设备不充足的被帮扶学校,需要通过自助和他助两种方式,实现学校教学软硬件的合理配备。
其一,在自助方面,帮扶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自给自足。在硬件方面,学校成立班级“学分银行”,收集被忽略的校内资源。学校定期开展各种类型的班级学分活动,每个班级每月按时按量完成学分任务,存入学校学分银行,得分纳入班级的年度評比中。在学分银行活动中,学校既能获取一部分公益基金,又能提高学生成长意识,属于双赢活动。学校这部分公益基金是独立的教育基金,全部用于为学生服务,硬件设备问题能得以解决。在软件方面,学校鼓励并奖励计算机教师发挥专长,合理开发网络软件平台。在平台上,学校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源,也可以获取他人的教学资源。
其二,在他助方面,帮扶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内在需求。一方面,帮扶教师协同学校向政府和教育部门发起教学设备需求信号,获取所需的教育教学软硬件资源,解决教学问题。另一方面,帮扶教师协同学校求助于周边社会。通过校友会、爱心人士捐赠、公益组织等教育援助获取他人的教育支持,从而搭建起学校—社会的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此外,校友、爱心人士、爱心组织还可以利用他们的资源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给教师授课、开展论坛,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拓宽教师的视野,助推乡村教育的发展。
帮扶教师知识共享对于提高乡村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学校组织、教学设备是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主要因素,充分发挥好各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教育帮扶效果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1]李娟.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因、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9):66.
[2]谢治菊,夏雍.大数据精准帮扶贫困地区教师的实践逻辑:基于Y市“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5):85-95.
[3]廖友国,王峥,陈建文,等.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2):297-300,305.
[4]段作章,卢艳春.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机制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7):58.
[5]管明兰,纪国祥.把新理念内化成自觉的教学行为:实施新课程的点滴体会[J].宁夏教育,2003(11):25-26.
[6]路琳,陈晓荣.人际和谐取向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1,23(1):68-74.
[7]石艳.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信任与社会互动[J].教育研究,2016,37(8):107-116.
[8]倪国栋,杜斌,张利忠,等.知识共享环境对项目成员知识共享活动的影响机制[J].软科学,2017,31(2):56-60.
[9]王永刚.教育环境对教师教与学状况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3):51-55.
[10]辛晓玲.从个体知识到群体知识:教师知识共享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1(1):79-86.
[11]RIBEIRO F L.Enhan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firms[J].Construction Innovation,2009,9(3):268-284.
[12]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3.
[13]惠赟.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摘要Ⅰ.
[14]黄文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摘要Ⅰ.
[15]邓莉,钟绍媚.师徒结对“传帮带”宜昌实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薪火计划”[J].湖北应急管理,2022(9):38-39.
[16]马先忠.师徒结对 互鉴共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3):89.
[17]陈向明.跨界课例研究中的教师学习[J].教育学报,2020,16(2):47-58.
[18]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9]曹雁.基于人际关系的知识共享敌意行为治理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2019(4):104-107.
[20]杨永志,李璞玉.合作共赢: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间正道和历史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6.
[21]钟景迅,刘泱.教师减负的悖论:去专业化的困境与再专业化的陷阱[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6):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