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
2023-11-23宋梅蒋晓泳
宋梅 蒋晓泳
【摘 要】纾解大班幼儿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实现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举措,也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和促进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研究者对江苏省W市3638名大班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一是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焦虑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机会焦虑、教育结果焦虑和教育条件焦虑。二是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在家庭收入、园所性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双减”政策了解程度、家长职业、家长学历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三是家庭背景在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综合治理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措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营造良好衔接生态,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消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关键词】教育焦虑 “双减”政策 幼小衔接 校外培训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5-81-05
一、调研背景
当下中国,教育焦虑几乎已成为未成年学生乃至婴幼儿的家长们面临着的一个共性问题[1],并逐步演变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幼小衔接教育焦虑是社会焦虑在幼儿园教育阶段的投射,是教育竞争下移和内卷化加剧的表现,也是幼小无效衔接或负面衔接的症结所在。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并提出“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同年9月,《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颁发,将幼小科学衔接与“双减”政策的落实并驾齐驱、双管齐下。相关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试图从学校教育和资本介入等方式缓解幼儿家长的群体教育焦虑。然而,政策文本转化为有效实践需要经过调研论证。通过着力厘清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的现状、表现等内容,提高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从而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切实发挥家、园、校在幼小科学衔接中的教育合力。
二、调研概况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包括:关注“双减”背景下,大班幼儿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的程度、具体表现,以及对幼小衔接班、学科培训班的态度及需求;剖析家庭背景对大班幼儿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程度;从幼小科学衔接的视角对大班幼儿家长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提出建议。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样学校覆盖W市2市(县级市)6区内多所幼儿园,抽样对象为大班幼儿家长,具体的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
教育焦虑是人们对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复杂情绪状态。[2]通过借鉴余雅风等人关于家长教育焦虑的表征类型和《意见》所涉及的有关入学准备、入学适应等相关内容[3],本研究置于幼小衔接背景之下,将家长的教育焦虑分为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三个维度。其中,教育机会焦虑表现为家长的择校焦虑和入学准备焦虑(升学焦虑),例如对学校层次和身心、生活、学习、社交等入学准备方面的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包括对学校建筑、设备、师资力量和管理制度(如作业管理、班级管理等)等教学硬件和软件焦虑;教育结果焦虑凸显为入学适应焦虑,涉及幼儿小学生活、学习、社交和身心适应等多方面。
本次调研围绕家长的基本信息(5项)、“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幼小衔接教育培训选择(4项)、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现状(28项)三个维度,设计二级指标及观测点(见表2),自编“双减”政策下大班幼儿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现状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5”反向计分,得分越低表明家长教育焦虑程度越高。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方式进行网络匿名调查,问卷的编制经过文献研究、前期访谈、维度拟定、问卷编写、同行审议和问卷试测六个步骤。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并采用SPSS21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经考察,KMO值为0.977,说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来衡量问卷的效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462%,通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使3个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结果显示与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三个维度相对应,表明本问卷效度较好。此外,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为0.979,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家长教育焦虑的整体概况
鉴于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由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三个维度构成,在进行总体描述时需将三个部分的得分相加。同时,由于各维度题项数量不一,在进行各维度分析时还需要将维度总分除以题量再加以比较。调查表明,79.1%的家长对幼小衔接存有焦虑现象,20.9%的家长对幼小衔接感到相对轻松,说明幼小衔接教育焦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据家长教育焦虑的程度,分为过度焦虑型、比较焦虑型、顺其自然型和过度放松型,人数及占比如表3所示。总体而言,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焦虑水平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均值67.90),反映出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日益重视以及教育压力的下移。从家长教育焦虑的表征来看,各维度均值处于2.36至2.59之间,如表4所示。按降序排列,家长教育焦虑的程度依次为教育机会焦虑(均值为2.3679)、教育结果焦虑(均值为2.4196)和教育条件焦虑(均值为2.5837),即相對于教育条件,家长对教育机会和教育结果更感焦虑。
(二)家庭背景对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家庭背景包括幼儿所在园所性质、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职业与地位和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等方面。以上述要素为自变量,以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等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在园所性质、家庭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对“双减”政策了解程度、家长职业、家长学历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不同园所家长教育焦虑差异分析
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焦虑会因幼儿就读的园所性质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民办幼儿园家长的教育焦虑高于公办幼儿园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园所性质为自变量,以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为因变量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家长在教育机会焦虑(P=0.005<0.05)和教育条件焦虑(P=0.015<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教育结果焦虑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98>0.05)(见表5)。鉴于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在衔接理念、师资力量、设施设备、园所资质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有差异,可能会导致民办幼儿园家长在择校、入学准备方面更为焦虑。同时,无论幼儿就读于何种性质的园所,家长皆注重幼儿入学之后在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情况。
2.不同家庭收入家长教育焦虑差异分析
根据家庭月收入情况,整合为低收入家庭(不高于8000元)、中收入家庭(8001~14000元)和高收入家庭(不低于14001元)。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收入的家长在教育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3<0.05),焦虑水平依次为低收入>高收入>中收入。从教育焦虑的三个维度来看,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会显著影响家长的教育机会焦虑(P=0.008<0.05)和教育结果焦虑(P=0.000<0.05),但在教育条件焦虑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0.118>0.05)(见表6)。通过进一步对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进行事后两两比较(LSD),发现低收入、中收入(P=0.004<0.05)和低收入、高收入(P=0.012<0.05)间的教育焦虑存在显著差异,而中收入、高收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649>0.05)。因此家庭收入對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的影响主要是由低收入所致。
3.不同学历家长教育焦虑差异分析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家长教育焦虑水平随着学历的升高而降低,本科及以上学历家长的教育焦虑(均值为2.4492)低于本科以下的家长(均值为2.3995),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会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效能和焦虑调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此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学历家长的教育焦虑不存在显著差异(P=0.359>0.05)。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教育机会焦虑(P=0.346>0.05)、教育条件焦虑(P=0.525>0.05)和教育结果焦虑(P=0.174>0.05)方面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7)。可见,家长的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现象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不会因学历的高低而产生显著不同。
4.对“双减”政策不同了解程度的家长教育焦虑差异分析
从教育焦虑整体来看,对“双减”政策不同了解程度家长的焦虑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非常不了解、一般了解、比较不了解、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总体而言,对“双减”政策较为了解的家长,其教育焦虑水平低于不太了解的家长。同时,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不会对其教育焦虑产生显著影响(P=0.137>0.05)。就教育焦虑的各维度而言,家长的教育条件焦虑(P=0.037<0.05)和教育结果焦虑(P=0.016<0.05)在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教育机会焦虑维度上则无显著差异(P=0.705>0.05)(见表8)。考虑到“双减”政策主要指向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家长更聚焦于小学的软硬件配置和学生的入学适应这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5.不同职业家长教育焦虑差异分析
经方差分析,不同职业家长的教育焦虑不存在显著差异(P=0.121>0.05)。通过对教育焦虑表征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教育机会焦虑在家长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24<0.05),教育条件焦虑(P=0.509>0.05)和教育结果焦虑(P=0.238>0.05)则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是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并突出表现为教育机会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
二是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在园所性质、家庭月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民办幼儿园家长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公办幼儿园。低收入家庭家长幼小教育焦虑程度水平显著高于高收入和中收入家庭,且这种差异主要由家庭的低收入所致。
三是总体而言,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在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家长受教育水平和家长职业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识程度在教育条件和教育结果焦虑方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四是园所性质、家庭收入、家长对“双减”政策的了解程度、家长学历和家长职业等家庭背景要素在教育机会焦虑、教育条件焦虑和教育结果焦虑三个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家长幼小衔接教育焦虑现象的纾解与治理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家庭和学校等多元主体统筹协调,形成育人合力。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要认识到,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资源分布相对不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与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进而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此外,“教育资源固然有客观上的稀缺性,但引起家长焦虑的因素较多的是主观上的资源稀缺,即竞争、排名而非教育资源绝对量的差异导致主观感受到的稀缺”[4]。一方面,一些低收入家庭期待尽可能利用有限的教育经济投资以实现下一代的阶层跨越,对结果的未知性与投入的回报率易使得家长更为焦虑。中、高收入家庭则通过教育投资来避免在筛选性社会中出现阶层滑落,进一步实现阶层的向上跃迁。另一方面,经济资本较高的家长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经济投入以适当降低其教育焦虑水平,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家长由于教育经济投入的有限性而陷入恶性循环的焦虑中。应使家长转变“学而优则仕”的固定思维,正确看待教育与考试,遏制教育功利化倾向。为消解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出现的教育焦虑现象,必须提高区域优质资源的覆盖率和整体学前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扶贫,实现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佳育的转变。同时,缩小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在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和办园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教育综合治理,营造良好衔接生态
一方面,长期以来,随着校外资本的介入和逐利驱动,我国社会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过度营销和效果轰炸等手段贩卖教育焦虑、制造教育恐慌,以使家长成为被塑造的焦虑者,并进一步形成“剧场效应”,教育陷入内卷化状态,教育生态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优质教育资源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焦虑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另一方面,教育体系内部学段衔接问题也成为家长焦虑的重要来源。就幼小衔接而言,在课程设计上,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标准上存在一定的“真空”。[5]例如相对于小学对书写数量、时间和规范的要求,部分幼儿园更关注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的培养,两者间的“裂隙”则需要额外的训练来“缝合”,无形中增加家长的教育焦虑,对教育资源的争夺触发家长的择校热情,不利于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形成。“教育生态”这一命题“是由教育制度(国家)、教育文化(社会)、教育期望(家庭)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育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教育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6]。幼小科学、有效衔接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和保障,并反向促进和谐教育生态的构建。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从教育外部生态来看,要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严查并禁止冠以非学科类培训的名目来从事学科类培训活动的社会机构。就教育内部生态而言,要不断加强学校供给侧改革和“小学化”现象的治理。為解决幼小衔接中表面衔接、片面衔接、单向衔接和突击衔接等问题,需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双主体意识和双向性改革,提高衔接的自觉性,在课程设计、环境创设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全面衔接。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适应“双减”政策要求
“政策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供给侧治理,还要有需求侧的相应改革”[7],家长对“双减”政策的知悉程度影响着家长的教育焦虑水平,并进而影响家长提前“抢跑”行为。“‘双减实施的顺利程度及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态度和选择”[8],基于此,为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一是发挥政府部门对“双减”政策的引导作用,提高家长的信息甄别能力。“双减”政策自出台以来,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和相关学者曾就“双减”政策颁发的背景、过程、目标等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家长可利用公众号、报纸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讯,并对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避免对“双减”政策的误读。二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在教育功利化的驱动下,家长秉持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初衷,往往出现不适宜的教育期望,从而引发家长和孩子的过度焦虑。立足于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期待。三是加强家庭、幼儿园、学校三方合作,加强家长的能力自建。家长教育能力的欠缺是产生教育焦虑的重要内部因素。通过深化幼儿园、学校和家庭的多方合作,发挥家长、学校的指导作用,深入领会“双减”政策和《意见》的精神,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霖.家长的教育焦虑[J].基础教育,2016,13(6):1.
[2]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18.
[3]余雅风,姚真.“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及消解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4):39-49.
[4]杨小微.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问诊、探源与开方[J].人民论坛,2019(34):105.
[5]段会冬,莫丽娟,王轶哲.“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长的教育焦虑:基于幼小衔接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8(2):73-82.
[6]刘秀峰.论我国良好教育生态构建的提出、内涵与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2):120.
[7]巩阅瑄,陈涛,薛海平.爱的边界:家庭教育焦虑是否会增加课外补习投入?[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5/16):83.
[8]刘钧燕.家庭校外培训需求动因及对落实“双减”政策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