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
2023-11-23张丽丽梁振民孙浩阿力木·依明
张丽丽 梁振民 孙浩 阿力木·依明
【摘 要】课程思政的高质量落实是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新时代命题。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植根于高中地理的可行性分析,探讨高中地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从思政素材、思政方法、家校共育、国情教育四个方面提出运用建议,以期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5-74-03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经。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构筑大中小一体化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地理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融入地理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学科视角和家国情怀等产生影响。”[1]如何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而落实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开展,是新时代地理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课程思政植根于高中地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具有双重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为课程思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宽广的土地,其区域性的特点丰富了高中地理这片沃土的土壤类型。带有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的地理知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高中地理教材蕴含丰富的图文
地理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蕴含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特征及发展路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等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其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教学内容共有121页,包含163张教材图片。丰富的图文内容涉及我国航天建设成就、脱贫攻坚成就、科学建设成就、自然景观、生態环境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区域景观、哲学思维等内容,它们都是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优良素材。
三、高中地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建议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尝试更多地运用问题式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等。”基于此,本文构建了高中地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1),它以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教学为平台,以课程思政目标为引领,通过搭建联系地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以问题为驱动,将引出思政素材、进行思政提问、共论思政问题、延伸思政学习四个环节进行串联整合,并融入高中地理课堂。该模式以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为教学载体,通过设计思政问题,对学生展开提问,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组内探究等方式初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接着师生就思政问题展开共同讨论,提出各自的感悟见解。在交流讨论思政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紧扣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升华总结思想情感。最后布置课后思政学习任务,促使学生的思政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巧设过渡环节,引出思政素材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通过巧妙搭建地理教学与思政教学连接的桥梁,引入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素材。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挖掘地理教材中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并收集整理可融入地理教学内容的思政素材。例如“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内容以天体、天体系统为主,可基于教材第2页的图1.1中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引出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从而使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国情怀。
(二)设计思政问题,进行思政提问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基于思政素材设计思政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先自主思考,再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理解和解决思政问题,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初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进行思政提问不仅是整个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关键,而且也是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生交流互动,共论思政问题
这个环节需要教师与学生就思政问题展开交流,各抒己见。师生共同探讨思政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教师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还可以促使学生对思政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见解。
(四)布置思政作业,延伸思政学习
教师向学生布置课后思政学习任务,有助于使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思政学习任务,如视听欣赏、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课后思政学习任务的布置既能巩固思政育人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高中地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应用建议
(一)精选思政素材内容,保障思政育人效果
思政素材是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思政素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育人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绝不是生搬硬套地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结合。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必须要精选思政素材。另一方面,虽然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内容,但并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熟读与精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选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内容。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地选择思政素材内容,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新颖性,如国家新政策、教育新规定、国家新建设成就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教师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元、更新颖的思政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保障思政育人效果。
(二)注重教学方法多元,丰富思政教学形式
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应用“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精心设计问题链,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思政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可创新运用多媒体,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例如可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视听欣赏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三)积极寻求家长协助,构建家校共育格局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是保障课程思政质量的重要力量。高中地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课外学习思政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寻求家长协助,使家长参与到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自身力量难以高质量落实课程思政,家长、学生、教师需要共同努力。教师可通过线下召开家长会、线上发送消息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中,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四)积极开展国情教育,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高中地理与我国国情教育紧密相关,是开展国情教育的优势学科。教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国情教育,保障思政育人的质量。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在政治、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双碳”教育是基于我国“双碳”目标提出的新概念,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双碳”教育涉及生态意识、国情认知、全球意识、公民意识等方面,其落实对于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双碳”教育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高中地理课堂积极落实“双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1]在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引问论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内容及运用建议,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坚定落实课程思政的意志,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为我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现瑶,郇雅慧,朱丽东.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耦合:类型、路径及教学指向[J].地理教学,2022(20):19.
[2]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