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23-11-15赵新法
赵新法
摘 要: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历史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活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挖掘学科资源,净化学生心灵。同时应不断涵养历史情怀,提升自身修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教学手段;中学历史;家国情怀;心理健康
新课标强调了历史课程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和学史力行的目的。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同时课程标准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教育教学从健全人格出发,进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理智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与民族时,能够做到理解与尊重,在包容不同文化的同时,汲取其智慧与文明成果,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放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现代公民。
历史教学的一个根本性目标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这就需要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及个性特征和谐并存。如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以及心理辅导方法,调动和激活学生的心理能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从而不断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活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趣味性横生的学科。新课标研制了历史课程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即教师要从“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三个方面来整体把握学业质量的评价,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设计出更加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电子白板、智慧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多彩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积极运用诗词、典故、成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积极性。
4. 关于历史人物,设计角色抢演;关于历史事件,进行资料搜集、小组评价,以锻炼学生搜集、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难忘九一八”时,教师首先用智慧平板播放了一曲凄楚的《松花江上》,情境化教学让学生迅速进入了那个特定的年代。然后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该曲目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在9月18日,沈阳会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历史上,这里发生了什么?”这些问题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思考,并带着疑问进入学习中。
教师顺势抛出问题,能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马上活跃起来,同时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展示出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训练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对相关的历史问题有了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历史,是有情节、有过程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物是动态的,事件是发展的;历史,是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的,教师要多层次、多角度、多环节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历史课堂就不会变得枯燥无味、索然无趣。
例如,在教授“血肉筑长城”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真实故事,学生听得入迷、津津有味,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如开展辩论会、举办故事演讲、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以及引导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这些特定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得到再现,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思想变革的认知和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加强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没有水平之分,只有类型之分。每个学生都有极大的潜能,只要教师赏识、鼓励学生,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便能成才。
(一)努力营造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富有情感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用真爱、宽容对待学生,以欣赏和发展来评价学生,要善于抓准、抓好切入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让历史学科的教育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对后进生的鼓励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学生自然会精神振奋、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師的教学态度和蔼可亲,语调扣人心弦、抑扬顿挫,学生自然也会深受感染、仿学仿做,从而更好地沉浸在教师营造的积极向上、情感愉悦的教学氛围中。
以上要求历史教师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的情感与其产生共鸣,积极引导学生向着自尊、自爱、自强的方向发展。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后进生也要进行关怀、鼓励,并富有耐心。后进生的心理更加敏感,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因此教师需要给予他们肯定。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给“后进生”贴上标签,而是要善于引导,在语言、行动上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历史学习中。
三、挖掘学科资源,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爱家的情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素养也体现为一种勇于担当的勇气,并升华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更好地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积极、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教材,挖掘学科资源,并在进行历史事件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挖掘人物的先进事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策略上,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新时代接班人。
历史学科的内容客观,教师要积极发掘教学素材,对学生积极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案例进行切入:
案例一:在教学“五四运动”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了巴黎和会的视频。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这使学生的内心深受震撼,“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惨痛教训自然固于内心。教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历史主题教学与典型案例结合起来,能够给学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冲击,使学生具备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激荡起家国情怀。
案例二:在教学八年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首先,教师把这一节的知识与本单元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历程与意义;然后,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视频或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同时向学生讲解小故事,让学生感知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时,革命战士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案例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传承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抗击外侵,体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愫、报国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为捍卫国家的利益而进行了英勇不懈的斗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为国家谋发展,为百姓争前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把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描绘得气势磅礴、雄壮有力。教师让经典在历史课堂上闪耀光芒,能够有力地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涵养历史情怀,提升自身修养
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新课标就此增加了“教师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养成以及道德的提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涵养历史情怀,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首先,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出当今世界的无数奇迹。这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就,让教师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不自豪。今天,中华民族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回望过往光辉成绩的同时,要时刻保持奋斗的姿态,并教育学生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努力学知识、练本领,唯有如此,才能不负历史、不负韶光、不负梦想。
其次,历史教材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图片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幽默的语言,将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精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那些催学生奋进、激励学生不断前行的历史场景,再现到历史课堂;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探求未知的知识领域;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历史知识竞赛、课堂演讲、成果展示等,这活跃了课堂气氛,于无声处涵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怀。
总之,教师要突破历史课堂教学的局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能力与特长,有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以及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品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把德育落到实处,要做得自然。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启智塑格、形成意志的过程。历史学科本身就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学生自觉克服困难,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实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双赢。
五、结语
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较大。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主观要求。而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历史课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学历史教师要全方位地发挥学科优势,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都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深入细致地将这项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争取开创一个历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双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郑少珊. 探讨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8.
[2]付绍良. 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的调控[J]. 现代教育,2011(Z2):103.
[3]崔紅,曲波.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学段和谐师生关系[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1):86-87.
[4]上官忠芬.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教师,2010(02):73.
[5]刘晓静. 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9.
[6]顾耀科,邢建勋.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 试题与研究,2018(16):67.
[7]郭春兰. 初中历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 教书育人,2019(11):75.
[8]孔宁.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整合教学原则[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5):79-80.
[9]顾云.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提高历史教学实效[J]. 才智,2012(11):98.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