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的角色行为分析

2023-11-04汤子毅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博弈校园欺凌旁观者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21年度一般课题“留守经历对农村大学生发展困境的影响机制与精准帮扶研究”(编号:BFA210072)。

摘  要  校园欺凌中同伴旁观者的角色行为影响校园欺凌的变化走向。根据其外在行为表现,校园欺凌旁观者可分为积极干预者、消极协助者及置身事外者三种类型。校园欺凌旁观者与欺凌者、教师的博弈以及旁观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其角色行为选择做出解释。实现旁观者助力校园欺凌防治需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具体来说,就是要设立奖惩机制,开展应对校园欺凌的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  校园欺凌;旁观者;博弈;角色行为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91-03

一、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行为类型

(一)积极干预者

积极干预者是指在欺凌事件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被欺凌者的学生。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被欺凌者,包括直接制止欺凌行为、报告老师和家长、安抚被欺凌者等。旁观者积极的帮助行为能够对被欺凌者提供有效的支持与鼓励,对欺凌者也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同时对其他沉默的旁观者能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有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中,能积极采取行动的旁观者仅占比27.05%”[1]。由此可见,虽然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能真正采取积极行动去帮助被欺凌者的旁观者通常比较少。

(二)消极协助者

消极协助者是指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运用语言或动作协助欺凌者的学生。他们或为欺凌者助威喝彩,或嘲笑被欺凌者,或提示老师的到来。这类旁观者不直接参与欺凌,但他们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从而强化了欺凌行为。有研究发现,在校园欺凌中,“22.95%的学生担任着消极辅助者的角色”[2]。“他们可能通过这种行为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或者通过一系列的举动去助推事件的发展,或者去刻意讨好欺凌者以免使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凌者等。”[3]

(三)置身事外者

置身事外者是指对欺凌事件视而不见的旁观者。他们对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视而不见或驻足观望。他们认为欺凌与自己无关,或担心出手相助会遭到报复而选择置身事外。“在现实中,面对校园欺凌,青少年扮演局外人的角色往往占比最高”[4]。虽然这类旁观者持中立的态度,但其看客行为使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无形中加大了对被欺凌者的伤害。

二、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角色行为的博弈分析

(一)积极干预者角色行为的博弈分析

1.欺凌者与旁观者间的“威胁博弈”

此博弈的参与主体为欺凌者与旁观者。假设欺凌者事先威胁旁观者,那么旁观者帮助被欺凌者将会遭到报复。博弈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数字表示博弈结果的收益)。

从上述博弈中可以看出,当欺凌者选择“威胁”策略时,旁观者将选择“不帮助”被欺凌者的策略。当欺凌者选择“不威胁”策略时,旁观者将选择“帮助”策略。从欺凌者的收益来看,无论旁观者的选择如何,欺凌者都將选择“不威胁”,所以“威胁”策略是其严格劣策略,那么旁观者最终将选择帮助被欺凌者。所以此博弈的占优均衡为“欺凌者不威胁,旁观者帮助”。由此说明,旁观者是否帮助被欺凌者受自身安全的影响。当旁观者能确保自身不会成为下一个被欺凌者时,他们会选择成为积极干预者。但欺凌者不会威胁到旁观者的安全是有条件的,必须使欺凌者威胁的成本大于自身的收益。当欺凌者的威胁行为没有成本,或威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将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

2.教师与旁观者间的“激励博弈”

此博弈的参与主体为旁观者与教师。教师的激励既包括提升旁观者道德水平的内部激励,又包括提供物质奖励的外部激励。博弈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知,教师若选择“激励旁观者”策略,旁观者将会选择“帮助”策略;若选择“不激励”策略,旁观者将选择“不帮助”策略。此博弈有两个均衡,一个是占优均衡,即“教师激励,旁观者帮助”;另一个是“教师不激励,旁观者不帮助”。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会鼓励学生共同反欺凌的,因此教师激励、旁观者帮助是最优博弈。

一方面,教师的内部激励会提升旁观者的道德感,增强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提供外部的奖励将增加旁观者的收益。综合两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若能提升旁观者的道德水平,并提供外部奖励,使旁观者选择“帮助”策略的收益大于成本,那将促使更多的旁观者加入到保护被欺凌者的队伍中。

(二)消极协助者角色行为的博弈分析

旁观者与欺凌者间的“承诺博弈”解释了旁观者协助欺凌者的行为。欺凌者的承诺为:旁观者若协助欺凌者将得到一定收益。博弈收益矩阵见表3。

由上表可知,当欺凌者选择“承诺”策略时,旁观者将选择“协助”策略;当欺凌者选择“不承诺”策略时,旁观者可以选择“协助”策略,也可以选择“不协助”策略。一种情况是旁观者为避免自己成为被欺凌者或可以从欺凌中获得其他好处时,倾向于选择成为“帮凶”。另外一种情况是当欺凌者没有承诺给予好处时,旁观者也有可能选择协助。影响此类旁观者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欺凌者有情感联结,是欺凌者的亲属或“好哥们”。这种情感的联系促使他们选择无偿协助欺凌者。二是因为旁观者与被欺凌者关系冷漠,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欺凌,但倾向于成为协助者,从而增加心理“快感”。

(三)置身事外者角色行为的博弈分析

1.旁观者之间的“搭便车”现象

假设在校园欺凌旁观者中有两名学生,分别为旁观者1与旁观者2。他们都面临着两个选择:“帮助被欺凌者”或“不帮助”。博弈收益矩阵如表4所示。

由上表可知,旁观者1或旁观者2都将选择“不帮助”策略。所以“不帮助”策略就是旁观者1和旁观者2的最优策略。此博弈的占优均衡为“不帮助,不帮助”。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旁观者帮助被欺凌者需要承担成本,所以选择不帮助才能使个人收益最大化。旁观者之间由此产生了“搭便车”心理,即“有其他人帮助,我就没必要承担风险”,这种心理最终造成无人帮助被欺凌者的结果。

2.欺凌者与旁观者的“零成本威胁博弈”

“零成本威胁博弈”是指欺凌者威胁报复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假设欺凌者事先威胁旁观者,那么旁观者帮助被欺凌者将遭到报复;若欺凌者没有威胁旁观者,那么旁观者就不会遭到报复。博弈收益矩阵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知,从欺凌者的收益来看,无论旁观者帮不帮助被欺凌者,其都将选择“威胁”策略,所以“不威胁”策略是其严格劣策略。因此旁观者会选择“不帮助”策略。所以此博弈的占优均衡为“威胁,不帮助”。也就是说,在旁观者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将做一名置身事外者。

3.教师与旁观者之间的“激励博弈”

表2中存在两个均衡。一是“教师激励,旁观者帮助”,另一个是双方都无作为。虽然前者为优势均衡,但也可能出现部分教师置之度外的情况,这与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有关。一方面,教师对校园欺凌形成错误认知,如认为欺凌是正常的打闹、开玩笑行为时,他们会选择不作为;另一方面,当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和成绩时,他们可能也会选择不作为。教师的选择将导致旁观者缺乏内驱力和自我效能感,所以他们自然不会承担风险去帮助被欺凌者。教师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忽视欺凌或草草了事的消极行为会在旁观者心中产生负面形象,当学生旁观者对教师失去了信心,他们也将选择置身事外甚至加入到欺凌者行列中。

三、鼓励旁观者助力校园欺凌防治的策略

(一)设立奖惩机制

旁观者作为第三方介入校园欺凌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激励机制改变其收益。

一方面,建立旁观者帮扶奖励和激励制度,具体包括:(1)对旁观者积极帮助的行为进行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嘉奖。(2)明确旁观者遇到欺凌时正确的应对方式。例如,在预先知道或遇到欺凌时,应该在确保安全时及时告知老师;在能力范围内及时阻止欺凌的继续发生等。(3)建立对旁观者的保护机制。例如,当旁观者向教师提供信息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其隐私。

另一方面,建立惩罚机制。惩罚机制面向两个主体:一是针对协助欺凌者的旁观者,另一个主体就是欺凌者。学校和教师应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惩戒,并让欺凌者报复或协助欺凌行为的收益降到最低。

(二)加强应对校园欺凌技能的培训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一是要增强教师的校园欺凌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了解欺凌的严重性,有效识别欺凌行为,转变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二是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校内学习、专家交流等方式进行培訓,使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处理欺凌的相关办法。

第二,加强对旁观者的反欺凌训练。一是要加强反校园欺凌的宣传,深化旁观者对欺凌的认识。例如,可以通过班会、角色扮演或观看影片等方式,让学生具有评估欺凌事件性质的意识与能力,了解校园欺凌的严重性,激发内心的道德感。二是教授应对策略,开展反欺凌训练。对于不同类型的欺凌,旁观者可以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在有直接身体冲突的欺凌中,旁观者应向老师求助;在言语欺凌中,旁观者可以采取协调的方式介入。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旁观者参与校园欺凌防治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道德约束是促进旁观者积极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要通过自我道德约束也就是增强旁观者的道德水平来提升其帮助被欺凌者的意愿。一方面,要加强移情训练。移情能帮助旁观者与被欺凌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关键时刻能起到让旁观者积极行动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与家庭教育相关。教师应积极与家长寻求合作,实现家校联合教育。

除自我道德约束外,学校可通过道德协商解决问题。著名的酒吧博弈中,为了减少酒后驾车的情况,酒吧提前让客人签署“酒后禁止驾车”协议,签字的客人中酒后驾车行为明显变少,但没有签署协议的人酒后驾车还占较大比例,这份协议就成了约束当事人行为的条例。在旁观者之间也可采用类似的方式,如在学生中组建校园欺凌帮助团队,基于身份约束,团队中的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多数会采取积极行动。需要注意的是,团队成员的加入应采取自愿的形式,在团队组建成功后,学校应进行充分的培训,以保证成员有能力制止欺凌行为,帮助被欺凌者。

(汤子毅,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武汉 430070)

参考文献:

[1][2]

傅纳,朱春月,解晓晨,等.中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角色及其同伴地位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22(1):87-91.

[3]王玉香,窦本港.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及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6):71-77.

[4]刘晓,吴梦雪.“围观群体”在校园欺凌中的角色与行为机制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8(2):59-68.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博弈校园欺凌旁观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旁观者,未必清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