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训:内涵、价值及其实现
2023-11-04祝正洲徐曼怡
祝正洲 徐曼怡
摘 要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文化灵魂,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是全校师生的行动指南。中小学校训设计的价值取向是历史底蕴与时代底蕴的统一、教书育人与文化育人的统一、教育规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更好地实现校训的价值,学校可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宣传校训精神,并将校训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校训;价值取向;文化育人;中小学;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84-04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不仅指导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更展示了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还直观地表达学校的团体价值观,在引领学校全体师生的行为和提高师生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武汉市新河街学校为例,分析学校的校训内涵及价值取向,探索了中小学校训价值实现的路径。
一、作为学校教育哲学表达的校训
(一)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训是学校为了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而制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通常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1]作为学校的标志性文字,校训不仅承载了学校的价值观和团体精神,更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精神与文化,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力。首先,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达,反映了学校团体的价值观。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是由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所衍生出来的,它们是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行动宗旨等各个方面的独特体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校训“诚信、严谨、求是、拓新”,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方针、价值准则和管理信条,激励学校师生不断追求卓越[2]。
其次,学校精神为校训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校训为学校精神具体化提供了条件。学校精神由学校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积累而成,它把学校所有成员在认识和感情上反映出的共同行为和价值追求抽象概括地加以思考和理解,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3]校训吸收了学校精神的精华,并对其进行具体化、精炼化。常见的校训多采用精炼的口号式陈述,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理想的校训既能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对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高度概括。[4]
总之,学校精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借助更具体的校训才能在实践中得以呈现。校训作为精炼化的学校精神的表征,从整体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综合体现学校传统习俗和作风。校训能建构起学校完整而系统的学校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着校园的文化精神,赋予师生一種特有的精神气质。
(二)校训是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
校训和办学理念共同构成了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校训是对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5]一方面,校训内嵌于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学校理念包括学校理念、教育理念、治校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它提供了学校以及全体师生发展的大方向,是学校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办学理念作为一种内在意识,涵盖的范围广且内容复杂,引导并支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训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产生,具体化了学校理念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校训突破了抽象化的办学理念,是践行办学理念的工具。校训是依据学校理念中人的发展要求,为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所确立的原则,是外显的存在形式。为了将办学理念落到实处,校训具体化了学校理念,成为师生行为的具体指南。校训被广大师生认可后,会被内化为师生的奋斗目标,甚至成为其一生的指引。校训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鼓励师生秉持坚守真理的精神,以学以致用的本领掌握知识,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担当起责任与使命。校训体现了办学理念的直观性意蕴,为学校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和标志,是学生品德和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学校应该重视校训的传承和弘扬,让其成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师生也要深刻领会校训的内涵,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南。
(三)校训是全校师生的行动指南
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既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目标的高度总结,也是全校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对激励全校师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校训是全校师生的行为指南,它能够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校训通常设于学校最醒目之处,能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师生士气,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师生,使其内心自觉地遵守校训并规范行为。[6]久而久之,校训逐渐潜化为师生的内在价值尺度,引导着学生往正确且健康的方向行动。[7]师生能够主动根据校训进行校正和调整,使行为符合学校校训的要求。其次,校训不仅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也是学校管理的要求。校训精神是学校管理的目标与方向,学校以此管理目标并选择与之契合的课程设置或管理办法与手段,约束并激励师生养成劳动积极、学习认真、善于创新、和谐相处的行为品质,实现校训育人的功能。最后,校训不仅是全校师生的行动指南,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校训浓缩了学校价值理念,体现了学生品德特质的需求,全校师生受到校训内涵的熏陶,形成了良好的校训文化育人环境,给师生提供了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师生在长期践行校训的实践中,不断相互影响,逐渐将校训要求内化于心并形成行为的自觉,实现行为习惯的不断改进。校训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涵养过程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管理教师和学生行为。校训在塑造全校师生人格的过程中为师生今后的成功与快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小学校训的价值取向
校训设计的目标是要将一定的价值观传达给社会,使学生受到其影响并从中获益。中小学校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时代意蕴、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同时也是教育规训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一)历史底蕴与时代意蕴的统一
校训来源于民族文化传统,它反映社会道德的追求,并随社会道德的发展而前进。校训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整个国家文化的背景密不可分,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其内容和形式与传统文化有着继承和发扬的关系。[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数千年来所创造、所继承的,它是中国人的根,也是中国人的魂……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其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都有着自己永恒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观念在历史进程中,在时代的变化中,不仅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在不断地更新。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校训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土壤,许多学校的校训都来自古老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凝聚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与价值取向。中小学校训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既要继承,又要充分体现创新精神。[9]校训不仅是四言两句、两言四句的工整对仗句,学校还可以将历史文化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推陈出新,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的校训。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武汉市新河街学校独特的校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包含“进步”内涵的经典古籍。《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达了保持每天都有新进展的意思,突出了对“每时每刻”的历时性进步,恰如新河街学校对进步精神持之以恒的追求。荀子在《劝学》里提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强调了积累对于进步的重要作用。新河街学校注重积累,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积累的过程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过程。出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也是新河街学校校训的来源之一。这句话意味着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新河街学校用新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取得极大的进步与成长。而这一校训的现实意义则基于时代进步的呼唤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对“进步”内涵进行了现代化的演变。
(二)教书育人与文化育人的统一
中小学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带领学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学习。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风格、校本特色和人文色彩。[10]中小学的校训不仅应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强调文化育人的价值。从我们的文化传统来看,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育人思想。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对伦理学和道德性的教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古代的教育是以德治国,而近代的教育更是以德治国为先导。[11]例如,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性文献《礼记》中的《大学》提出了教育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学记》在论及教育内容与程序时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武汉市新河街学校“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体现了教书育人和文化育人的统一。一方面,学校以进步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新河街学校“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学校文化贯穿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12]学校坚持推进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营造校园进步氛围。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体现了追求进步的文化,焕发了师生进步的活力。学校自觉开展课堂的变革,将进步教育融入其中。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内容和节奏,确保学生在课堂上不断进步。另一方面,教师以进步为动力,加快专业发展的速度。“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文化环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建构”[13]。新河街学校的进步文化对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路径。
(三)教育规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校训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能够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训对于坚定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学校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场所,很多校训中都包含着对知识的追求,倡导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这也是中小学对学习的严格要求的体现。校训激励学生勤于自勉、刻苦磨砺,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的支柱。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教人追求真理,千学教人成为真理。”治学应以“诚朴”为本,以求真务实、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为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承担起振兴中国的重任。
中小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中小学密切关注现实社会和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不论哪所学校,其校训都充分地表达了学校对学生的希望,即希望学校的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多种优秀品格,通过各具特色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并期待学生将来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能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汉市新河街学校的校训“每天进步一点点”以进步为支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河街学校推进“五育”融合,将文化育人渗透五育之中,让学生在进步文化中实现全面发展。学校稳步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为学生“面面进步”提供必要的渠道。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将进步教育文化渗透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文化土壤。
三、中小学校校训的价值实现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要发挥好校训的功能,落实好校训的精神,就必须将校训贯彻到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校训的文化底蕴,增强全体师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一)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宣传校训精神
校训的精神离不开全体师生的传承,更离不开校长的倡导,校长是学校精神的塑造者和维系者。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其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首先,以校长作为代表的校领导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在校训的确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校领导要注意以身示范,从教书育人、行政管理方面自觉践行校训精神,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开辟校训教育的多种途径。如在教职工大会或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家长学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校训的宣传,引导师生、家长对校训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学校可以将校训写入学校简介、招生简介、新生录取通知书、毕业纪念册中,尽可能让校训多出现在师生视野中,让师生耳濡目染,加强对校训的理解。
(二)将校训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武汉市新河街学校“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不仅注重价值理念的建构,还强调实践路径的探索。为避免教育理念流于表面,学校在进步教育核心理念的引导下,创设进步环境,建设进步教师队伍,开发进步课程,构建进步高效课堂,落实进步管理,探索进步教育评价,力求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并完善进步教育理念,使其在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
第一,创设进步环境,建设进步教师队伍。新河街学校以“进步”为核心,创设了一个乐于进步、勤于进步、善于进步的校园环境。校园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以“进步”为核心,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进步氛围。校园人际关系、活动开展、师生言行、校歌校训等方面都体现出“进步”的文化追求,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焕发生命、斗志和上进的活力,保持着进步的状态。在进步文化的激励下,学校形成了一支追求进步的师资队伍。学校引导教师制定三年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每年的进步逐步落实职业规划,切实提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水平和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第二,开发进步课程,构建进步高效课堂。新河街学校致力于开发促进师生互助进步、自主进步和共同进步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高效、健康、融合和自主。国家课程融入进步教育思想,地方课程选择促进进步的科目,校本课程彰显了进步教育特色,构建了一个完备的进步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小课程校本特色、小课题问题研究、小行动微爱传递、小电影习惯培养、小检测进步反馈、小步骤目标达成等,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且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进步教育课程体系是促进学生多维度不断进步的基本保证。进步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进步、教师不断提高、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三,落实进步管理,探索进步教育评价。新河街学校将进步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管理模式中,研制出一套民主进步的管理机制。学校进步管理机制的特点是公开、透明,坚持民主、开放、追求效率和效益,目的是促进学校落实进步管理,实现内涵式发展。新河街学校构建了进步教育的增值评价体系,用学生的进步幅度和教育成效的提升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教师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进步评价强调的是动态性,即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关注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上的纵向进步。学校用进步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评价其身心健康发展状况、道德品性发展与习惯养成状况,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和进步自己。
(祝正洲,武汉市新河街学校 湖北大学湖北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步教育研究所,武汉 430062;徐曼怡,武汉市新河街学校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武汉 430062)
参考文献:
[1][3]韩刘洋,和学新.关于学校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校训关系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5(11):31-35.
[2]高静东,钟鸣.校训的梳理与文化重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9(6):11-13.
[4]杨宏.我国中小学的校训及其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3(34):24-25.
[5]李強.校训与办学理念关系辨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4):21-23.
[6]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35-38.
[7]陈强.校训的文化内涵及育人功能阐微[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0(9):15-18.
[8]庹红平,杜学元.从校训看学校的德育价值取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学版),2007(4):426-429.
[9]郑东辉.基于校训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10):131-136.
[10]张延红.雷同校训折射学校教育标语化[J].中小学管理,2004(10):39.
[11]李翠珍.“校训”的价值取向分析[J].教育探索.2005(4):49-50.
[12]祝正洲,高建防.关于进步教育办学理念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2(12):25-27.
[13]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4(6):81-90.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