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导师制的特点、角色定位与实践运用
2023-11-04胡怡涵
摘 要 近年来,不少中小学进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探索,加强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家校共育效果,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导师制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师生全员参与、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为主要特点。导师扮演学业导师、德育导师、心灵导师和人生导师等多重角色。在实践中,学校可通过导师谈心、导师见面会、生活导师活动和导师全员家访等将导师制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导师制;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88-03
导师制由来已久,在我国可追溯到孔子的教育实践。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下的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14世纪就创设了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并保持密切的师生关系。此后,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被广泛采用,当前国内许多高校也在本科生教育中进行了导师制的探索。[1] 近年来,为强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不少中小学进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积极尝试,深圳、上海、厦门等地陆续进行了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德育创新实践,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一、小学导师制的主要特点
小学导师制是导师对小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着力突破传统教育工作瓶颈,聚焦每一个生动的“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其重要特征。
(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是学生天赋潜能展现的窗口期,习惯养成和品德培养的关键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期。导师制要求导师从学习、生活的各个育人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帮扶,提供适切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之外,导师要关注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实现师生全员参与
在现行的行政班级管理模式下,由于小学班额人数较多,班主任在承担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有效开展全员德育。而在导师制下,任课教师都能成为导师,德育不再是一种孤立的状态。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外,音乐、体育、美术、心理、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导师队伍,不仅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利于专业教师发现并培养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在“大班额”里实现“小班化”教育。
(三)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
家校共育一直是学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在全员育人导师制下,除任课教师外,家长代表也作为生活导师加入到导师团队中。学业导师和小组内的学生家长通过家访等方式保持紧密联系,家长代表作为生活导师以小区为单位组织活动,如此教育合力得到了凝聚,学生成长发展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导师制打通课内外、联动校内外,保障专属的导师活动时间,打造家、校、社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全面育人落到实处。
二、小学导师制的角色定位
在全员育人背景下,导师担负多重角色,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如何理解导师的角色定位,把握各个角色的工作重点,平衡好各角色间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导师角色之学业导师: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学业导师指导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承担着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的任务。导师对小组内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如学生学习的优势和薄弱点等,需有清晰的了解,充分发挥所教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在个别辅导和集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
一方面,导师可开展“导优辅后”工作,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针对性辅导,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资源,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的分层和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导师可设计学科主题集体活动,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譬如,语文可以涵养学生心灵,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数学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英语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的理解;科学可以把课堂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认识神奇的世界;道德与法治让学生明辨是非,言行合范;劳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好的生活。
(二)导师角色之德育导师:进行全程德育
德育导师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引领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爱国、诚信、热爱劳动、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德育是一項长期耕耘、静待花开的工作,重远效而不求近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导师应遵循“及时、定期、渗透”的原则进行全程德育,抓住适切的德育时机,紧跟进学生发展动态,如发现学生的不文明用语和行为、同伴纠纷等问题,需第一时间开展德育。担任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的任课教师可分别利用班会课和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德育。德育重在平时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导师要开展丰富多样的个性化活动,如开展爱国诗歌朗诵、理想交流会、共建美丽校园的环保活动、个人表现总结会等,让学生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积极改变,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三)导师角色之心灵导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心灵导师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情况,尤其要特别关注学困生、行为偏差生,以及存在心理障碍或单亲家庭等情况的特殊学生。心灵导师要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2]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他们富有个性且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由于身心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导师给予教育引导。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不尽相同,需要导师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譬如,班级中有的学优生痴迷画漫画、情绪不稳定,有的中等生表现不自信、不爱回答问题,有的学困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成绩却总不尽人意,等等。心灵导师应将心比心,倾听学生内心,走近学生心灵,通过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疏通学生心灵的小疙瘩。
(四)导师角色之人生导师:挖掘学生的才能
人生导师是学生潜在能力的发现者与拓展者。作为人生导师,首先需要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自我提升,深度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深入理解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用丰厚的文化积累、精彩的人生阅历、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人生导师需要和学生建立紧密的联系,要用细微而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每一个小学生都是生动活泼且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带着独特印记和不确定性在成长。有的学生大胆果决、敢于挑战,有的学生生性内向、不喜言语却琴艺了得,有的学生积极阳光善于表达,有的学生无心学习但劳动时却积极能干,等等。因此,人生导师要在了解和分析学生个性、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尽己之能为其提供机会和舞台,让学生的长处得以施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发出自己的光芒。
三、小学导师制的实践
在学校对全员导师制的大力推行下,笔者又多了一个全新的“导师”身份。在近两年的导师制实践中,笔者不断思考导师的角色定位,并在实践中摸索践行,对其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梳理。
(一) 不定期的导师谈心
学科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多来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而对导师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导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外在表现,还要通过谈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谈心话题的选择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部分教师一想到谈心总离不开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而若以这一话题切入,谈心易成为导师的“单向输出”,学生因此会难以自在表达心声。但若没有话题的引导,导师也就无法深入了解学生,从而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帮助。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听听学生的“开心事”和“小愿望”是打开学生话匣子的小妙招,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又可以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听学生聊聊他(她)的朋友和家人,可从中了解学生当前的交友情况和家庭关系;让学生对班级或者导师小组建言献策,可从侧面得知班级或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谈心时机和方式也需要导师谨慎考量,既要保证谈心内容的覆盖面,又要保证谈心的有效性。导师可采取及时和定期相结合、个别谈心和集体谈心相结合的谈心方式。比如,导师可组织部分学生和全体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谈心活动,如让学生“夸一夸”“评一评”“帮一帮”,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就会打开心扉,向导师袒露自己的心声。
(二)三周一次的导师见面会
学校规定每隔三周的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导师活动时间,用于开展学生最为期待的导师见面会。充满仪式感的导师见面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团队归属感。笔者开展的导师见面会主要由“主题活动”和“交流时间”两个部分构成。“主题活动”注重凸显特色,笔者结合学生特点和导师特长,按照时节和学程将主题有序排列。“交流时间”则强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笔者结合主题活动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深知语文对于滋养学生的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开展的导师主题活动更为突出语文特色,以充满趣味的形式拓展课外知识教学,将语文和历史、自然等学科相融合,如举办飞花令、辩论与演讲、博物馆参观、经典诵读会和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发挥学科的独特功能,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和美感,进而提升核心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明显感觉到本组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了,表达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一月一次的生活导师活动
全员育人导师制下,家长成了导师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家长的加入不仅充实了导师队伍,还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共同打造家、校、社全方位育人格局。班主任根据学生居住地和意愿将班级分为六个小组,邀请六位家长分别担任每个组的生活导师,每月开展一次生活导师活动。
学生家长通常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专长,教师若能充分发挥家长优势,生活导师活动就会举办的精彩纷呈、有声有色。笔者所在班级的家长导师中,有的经营茶馆且精通茶艺,因此可带领学生品茗识茶,领略茶文化的含义;有的是少儿专注力培训师,因此可帮助学生开发和提升学习能力;有的是电子工程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动手组装电子产品,能深化学生对智能电子产品的认识。家长导师的参与,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合力,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一学期一次的导师家访
每学期开展一次家访,够帮助导师直观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关系情况,发现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导师与家长交流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共同商讨解决策略,能真正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此外,导师通过家访能为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在小学中高年段,学生的身心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难以与孩子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关系紧张的问题。笔者在批改作文和与学生交流时,常见学生倾诉家庭教育问题,譬如认为家长未能公平对待子女、家长工作忙碌无暇陪伴、家长只关注学习等。导师家访让家长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有助于消除亲子之间的隔阂,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实效。此外,家访还有助于导师发现学生的特长,发现阻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量身定制相应的训练方案,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目的,实现个性化教育。
(胡怡涵,厦门外国語学校海沧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
参考文献:
[1] 陈晶.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问题及完善策略[J].邢台学院学报,2020(3):182-186.
[2] 周西政.用心灵培育心灵——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的全员育人导师制[J].人民教育,2014(21):53-55.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