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策略探讨

2023-11-04马庆光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专业发展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乡村教师专项重点课题“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行动研究”(编号:XC-b/2021/08)。

摘  要  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不仅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还是语文教师实现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游刃有余的重要抓手和依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应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层次的解读,不仅包括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本进行解读,还包括对语文课程资源、素材等进行转化,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梳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学情的把握,就是把握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学生还要认识什么等,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已有认知和未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提升教学胜任力,语文教师要注重将对教材的解读与对学生的具体学情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学胜任力;专业发展;教材研究;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30-03

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那么,如何才能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呢?国外研究者柏林纳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至少需要3~5年时间才能熟知学校及课堂中发生的事件,且不再对这些事件感到‘惊奇;这种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游刃有余,被认为是获得教学胜任力的基本标志”[1]。笔者认为,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不仅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还是语文教师实现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游刃有余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因此,本文将从教材、学情及两者的融合角度,探讨语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提升策略。

一、研究教材是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逻辑起点

语文教材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载体、媒介。[2]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把握,是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重要确证与表征。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首先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探寻语文教材的育人价值。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应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多层次的解读。它不仅包括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本进行解读,还包括对语文园地等的解读。对语文教材的解读,关键是要把握语文教材的编辑意图,只有把握了教材的编辑意图,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对教材的研究不仅可以从本质上、源头上展开,即教材中的内容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可以从教材比较上展开。一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当下所使用的教材,还要研究相关的教材,并进行比较,这能让语文教师更好地、更精准地把握教材。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人文话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在研究教材中的相關课文时,语文教师应当从人文话题和语文要素两个角度来考量。同时,语文教师要把握教材整体,处理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对于精读课文,如《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等,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教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略读课文,如《珍珠鸟》,语文教师则应当采用“用结构”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结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寻“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在“用结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复盘、总结“借物抒情”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解读教材文本,还引导学生将教材文本作为写作的一个“例子”,探寻文本的写作策略、写作技法等,从而让学生能在“读”与“写”之间自由转换。在引导学生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细细揣摩作品是如何实现巧妙过渡的;在引导学生学习《海上日出》这一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细致地品味课文,去探寻课文是如何将事物的变化写清楚的;在教学《颐和园》《七月的天山》这两篇文本的时候,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文章写作是如何实现地点转换的,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写作内容,还让学生认识到了文本的写作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有把握了文本的写作形式,才能真正洞察文本的写作秘妙。可以说,这样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了将语文教材文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开发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素材,对语文课程资源、素材进行转化,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梳理。如在教学《落花生》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借助多媒体课程资源,唤醒学生的生活知识、生活体验,让学生观察花生的形态、畅谈花生的一些用处等,从而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花生”蕴含的做人哲理,即“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同样,在《桂花雨》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嗅一嗅桂花香,看一看桂花遍地开的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中的“桂花雨”的感受与体验。这种现实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素材等,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还能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感受与体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同时,丰富的课程资源、素材能有效培育学生的生活洞察力、思维力,帮助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

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背后的价值逻辑,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纵横”联系中发现每册教材特有的教学功能。而对课程资源的拓展、延伸,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丰富教材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以教材为例子、为引子,而不能唯教材至上,照本宣科。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对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处理,都彰显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具备良好教学胜任力的重要确证与表征。

二、分析学情是教学胜任力提升的现实起点

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教材,还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探寻学生的具体学情。[3]如果说教材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逻辑起点,体现了一种可能性的逻辑,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具体学情就体现了一种现实性的逻辑,即分析学情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现实起点。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具体学情的把握,就是把握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学生还要认识什么等。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要求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已有认知和未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具体学情的分析,是提升教师语文教学胜任力的核心要素。

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学情分析,那么教学就有可能沦落为一种“自说自话”“独白”,或者沦落为教师的“自我表演”。而语文教师基于学生的立场、视角、具体学情来观照语文教学,就会让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包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动机、语文学习起点、语文认知水平、语文认知倾向等,语文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设计出有效的语文教学程序,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加亲近所学的语文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时,语文教师可以从人文话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入手,让学生调查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民情等。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教材中的文章,初步了解流传至今的腊八节、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习俗,学生就能对教材中的相关节日的民风、民情、民俗产生一种亲近感、亲和力,从而能自觉地走进教材文本,去深度解读教材。

教师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通过创设生活化、实践性的情境,将教材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生动、更形象。置身于情境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交往活动,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教材文本中描写民风、民俗的内容,进而会将之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诵读、书写、交流、表演、调查、访谈等,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在了解学生具体学情过程中,能让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接,从而让学生更加亲近所学的语文教材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三、探寻教材解读与学情分析的结合路径

提升教学胜任力,语文教师要注重将对教材的解读与对学生具体学情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是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具体学情耦合之根,思维方式是语文教材与学情分析的融合之魂,而结构关联则是语文教材与学情的融合之形[4]。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视角实现教材与学生具体学情的融合,又可以从学生的情感需要视角实现教材与学生具体学情的融合,还可以从学生的综合发展视角来实现教材与学生具体学情的融合等。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看作一篇“大文章”、一本“微型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语篇的“主战”功能,并辅之以相关的课程资源、素材。同时,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差异性互动,以更好地让学生的学情资源流动起来、共享起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关联起来,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力、实践力等。以教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为例,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认识鲁迅、理解鲁迅。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借助于鲁迅创作的作品,提升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感受、欣赏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于写鲁迅的文章,更全面、更深刻、更细致地了解鲁迅。如学生能感受、体验到《少年闰土》中闰土的天真,能感受、体验到《好的故事》中鲁迅对美好的执着追求,能感受、体验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中的鲁迅的崇高品格、思想和非凡氣质。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设计了四个板块的内容:其一是“天真的童年”,主要引导学生研讨《少年闰土》;其二是“自立的青年”,主要引导学生研讨《好的故事》;其三是“呐喊的中年”,主要引导学生研讨补充的资料,如《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其四是“名人的品格”,主要引导学生研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等。通过这样的一种整合,单元中的语篇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呈现了更紧密的关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具体学情等,将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能有效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立体性、全面性的认知。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麦克莱伦率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冰山上方的冰山一角”涵盖着基础知识、技能,它们是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外在表现,是容易被理解、被衡量的部分,是通过培训可以改变、发展的。而“冰山下方的部分”则涵盖了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它们是内在的,是难以衡量的。因此,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胜任力需要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要充分发挥自我的教学机智,根据教学场景、教学场域的特质,相机采用相关的方法、策略等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马庆光,邳州市铁富镇中心小学,江苏 徐州 221300)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47.

[2]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24.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9.

[4]索里,特尔福德.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6.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专业发展语文教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