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纲要”课和中学历史课重合内容的教学优化与衔接探微

2023-10-31施德军

成才之路 2023年29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重合衔接

施德军

摘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存在内容高度重合的情况,而这样的重复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效果。而以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素材新颖化、教学要点问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体系一体化的方式,实现重合内容的教学优化与合理衔接,增强教学的新鲜感,减少内容重合带给学生的重复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学历史;重合;优化;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121-04

基金项目:2020年衡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中学历史课重合内容的衔接与专题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KT202020);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色校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HNJG-2021-0801);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2E10)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与中学历史中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存在内容高度重合的情况,这是由“纲要”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其基本知识体系不可能过多超越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1]。这样,学生在接触“纲要”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纲要”课就是重复中学历史课。而重合内容带来的重复感过多、新鲜感不足,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教师可在全面系统地了解“纲要”课和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感受的基础上,以“消除重复感和增强新鲜感”为中心,切实运用如下优化与衔接策略。

一、教学内容专题化:设计新主题,构置新线索,减少重复感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教材,要在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使教材体系有效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在教材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推动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是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提升教学有效性和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内容专题化就是有效的转化策略[2]。“纲要”课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要求将教与学的重点放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问题上,并以重大歷史事实来解释相应政治道理。这就出现一个“现实悖论”,即“纲要”课教材是按照历史教材的逻辑编写的,陈述的是历史,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纲要”课要借助蕴含在教材中的历史事实说明政治道理。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研究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即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专题,形成专题化教学体系,把教材体系蕴含的具有内在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明晰地表达出来。这样,教师所讲的专题是精心选择的,每个专题是有新主题的,围绕新主题,必定有新视角,必定构筑新线索。经过新的组合建构,教学体系就会充实新的知识,上升到新的境界,即使是重合内容,也因突破原有主题、产生新结构、构筑新线索而具有新鲜感,减少了重合内容带来的重复感,旧知识也升华到新境界。学生学习之后会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

例如,衡阳师范学院“纲要”课专题教学体系的构建紧扣教学目标,设置“近代中国国情与出路”“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选择改革开放”五大专题,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历史发展线索细化为“四个选择”的线索。同时,每个专题的主题、视角、线索也与教材不一样。即使是重合内容,也因突破了原教材框架和原主题,具有新的政治思想指向,而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以“五四运动”教学为例,“纲要”课教材和中学历史教材都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特点和意义,内容高度重合。衡阳师范学院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体系中,以“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专题形式体现“五四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节点作用,即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凸显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让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中国未来的坚强领导力量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武装的对象———工人阶级。这也促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组织工人阶级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进行革命,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实现了其与工人阶级的有机结合。这样,在新专题中,教师在讲授“五四运动”时,就不必一一介绍背景、过程、特点和意义,而是重点突出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阶级成长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关联,并因此产生新结构、新线索,具有新的、明显的政治思想指向,教师的讲授也可突破以前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产生新兴趣,有效减少内容的简单重复。

我国很多高校都是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出路时建立的,其发展历史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宏伟旅程,而结合高校自身的红色校史,设置与“纲要”课关联密切、能体现“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小专题,也能减少因内容重合引起的重复感。例如,衡阳师范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12年更名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湖南三师。湖南三师是湘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党组织的场所,在毛泽东同志的积极推动和帮助下,被誉为湘南第一党支部的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成立,其对湘南革命乃至中国革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湘南革命的摇篮。因此,教师就可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结合本校的红色校史,设置与专题“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相对应的小专题———“马克思主义在湖南三师的传播与青年师生的信仰转变”“湘南第一党支部的成立”“从教育救国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衡阳师范学院的改革开放史”等,使红色校史与整个课程的大专题互为印证,在加深学生对“四个选择”理解的同时,避免学生产生重复感。

二、教学素材新颖化:例举新人物,解读新案列,降低重复感

教学素材是指用以解释说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程内容的材料[3]。“纲要”课的教学素材包括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文掌故、遗迹、遗址、文物等。教学素材新颖化就是选用或补充新的教学素材来说明重合交叉的内容,以降低重复感。对中学历史课堂上讲过的以及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纲要”课可简单提及,重点剖析中学历史课堂少讲或没讲过的、学生不太了解的中国近代史中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活运用新颖的教学素材,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本质上讲述的是重合内容,但运用的材料既同类又新颖,例举的是新人物,解读的是新案例,通过新人物、新案例完成“温故”或“巩固”甚至还有“知新”,能有效防止重合内容带来的枯燥无味的陈旧感和重复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高潮,中学历史课和“纲要”课的教材里都有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省港工人大罢工等内容。在“纲要”课教学中,对重合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简单回顾,然后例举同类性质的新素材和人物。这种既“温故”又“知新”的方式,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防止内容重合的陈旧感。当然,新素材的运用既要得法,又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而将高校自身的红色校史融入“纲要”课中,以其替代中学历史课中常用且在“纲要”课中重合的素材,是一个有效降低重复感的策略。重合的素材毕竟是重要素材,讲授中不可能完全弃之不顾,重复强调又没有新意和吸引力,教师只需提及或让学生温故,重点是用红色校史中的同类素材来加以分析和解读,即使理论上的解读没有新意,也会因新素材的替代而有新鲜感。例如,衡阳师范学院红色校史中就有这样的可以例举的新案例和新人物。1921年,毛泽东亲自在湖南三师建立了中共湖南三师党小组,1922年,在毛泽东等人的积极推动下,张秋人成立了中共湖南三师党支部(即湘南第一党支部)。湖南三师党组织成立后,三师党团员积极深入常宁水口山矿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并取得1922年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的胜利,其中,毕业于湖南三师的蒋先云领导了这次大罢工。教师在教学中例举蒋先云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的工人运动———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等新人物、新案例,并对此进行分析和解读,既可避免重复教材中的工人运动案例,又有新鲜感和吸引力。

三、教学要点问题化:进行新解读,赋予新理解,淡化重复感

重合内容的简单重复,必定让学生心生“炒剩饭”的厌烦之感,但“将知识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愿望”[4]。如果把重合内容的各个教学要点设置成一个个问题,并做到“旧题新解”或“一题多解”,即对重合内容进行新思考、新解读或新诠释,赋予其新的含义和理解,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淡化重复感,提高教学实效性。

而深刻的理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教师能对重合内容在理论上进行深刻分析且形成新见解,就会带给学生崭新的感觉,这种赋予新解读和新含义的重合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重合,会对学生产生新的吸引力,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研究,“纲要”课重合内容的重复感会淡化,教学实效性会增强。例如,要想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然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分析和讲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常常忽略“为何诞生在上海”。如果教師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融合在一起讲解,既阐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个重合内容,又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的背景进行解读,就可在理论分析上带给学生更深刻、更透彻、更有新意的感受,而实质上是重合内容有了新拓展和新解读。这样,重复感就会被淡化,教学实效也随之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高校自身的红色校史,将普遍性问题具体化为校史中的具体问题,亦可以红色校史中的具体问题折射出普遍性规律。各高校的红色校史特点不同,无论是将普遍性问题具体化为红色校史中的具体问题,还是以红色校史中的具体问题折射出普遍性规律,均能达到“旧题新解”或“一题多解”的效果,使问题的解答得以深化,并淡化重合内容的重复感。例如,在解答衡阳师范学院红色校史中的“湘南第一党支部为何诞生于湖南三师”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大背景及原因。湘南第一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两者紧密相关,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并与当时湖南省的社会和历史现状、衡阳在湘南地区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湖南三师在湘南地区的突出地位及其自身因素等密切相关。这样的分析既深刻、透彻、全面,又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原因等内容融入其中,尽管包含重复的内容,但学生不会产生教学内容的重复感,教学效果如同初次讲授一样好。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新形式,呈现新口味,弱化重复感

音乐领域流行“老歌翻唱”“旧歌新唱”,即以新的形式表现原词曲内容。这种方法对“纲要”课重合内容的教学有积极借鉴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老歌翻唱”“旧歌新唱”的创新形式,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呈现重合内容,对学生形成新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别样的新鲜感。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赋予重合的教学内容以新的形式,披上多彩的“新衣”,带给学生“未曾相闻”的新鲜感,提升重合内容的教学效果。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比赛法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从新角度理解和接受曾经学习过的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5]。

要想恰当地处理教学中交叉、重合内容的教学问题,教师在选择和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时,就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重合的教学内容,要尽量选用与中学教师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要采用适合“纲要”课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三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不同的方法。简言之,教师要选择新的、适合“纲要”课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形式的新颖性和方法的多样化规避重合内容带来的陈旧感。

例如,教師可结合衡阳师范学院的红色校史,以学生讲述、讨论、红色校史故事宣讲或情境再现等方式,弱化重合内容的重复感。在学期开始,可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就衡阳师范学院红色校史中的某一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收集相关历史故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确定主题,组成一系列有中心思想的故事,形成正式的文稿,制作成课件。学生可在课堂上讲授,或以模拟表演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这样的方法可弱化重合内容的重复感。

五、教学体系一体化:关注新动态,加强新合作,规避重复感

对“纲要”课和中学历史课的重合内容,高校可与中学建设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完善教学协同机制。这就要求高校组织“纲要”课教师深入中学历史课堂,让其与中学历史教师沟通、合作,关注和了解中学历史课程,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材、教学最新动态,并针对交叉重合的内容,开展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高校“纲要”课教师要全面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对重复内容的讲解重点和讲解程度,从而确定“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交叉重合内容的讲授角度和教学技巧,使“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形成体系。这样不仅可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讲授的情况,还可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例如前文提到的“五四运动”的讲授就是教学一体化的典型案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特点和意义,虽然“纲要”课教材也有同样的内容,但“纲要”课教师不是照搬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而是在充分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规避简单重复,找准讲授“五四运动”的新切入点、新角度,那就是“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阶级成长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重要关联。这样,“五四运动”在“纲要”课教学中既可避免简单重复,又能突出“五四运动”的历史本质和关键历史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高校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加强对本校红色校史的研究,形成“纲要”课与红色校史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红色校史的教学体系与“纲要”课教学体系的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将红色校史中的相关内容融入衡阳师范学院“纲要”课专题教学体系设计中。二是在红色校史中设计出与“纲要”课类似且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以红色校史的史实折射“四个选择”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逻辑。这样就会更好地规避重复感,为“纲要”课的教学,特别是重合内容的教学提供新鲜教学素材。

参考文献:

[1]陈育欣,陈宝,张大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考与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3):97-100.

[2]包双叶,陈锡喜.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转化———从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谈起[J].邯郸学院学报,2010,20(02): 110-113.

[3]欧罗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与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04):348-350.

[4]黄天弘,栗想,何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交叉问题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3+70.

[5]杨晓军.高校思政课内容重复与交叉的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69-7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ptimization and Connection of the Overlapping Content between the"Outline" Course and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Course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School History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Course

Shi Dejun

(School of Marxism,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unanProvince,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overla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par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courses. This sense of repeti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ourse" course.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is to achieve teaching optimization and reasonable connection of overlapping content through specialized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ve teaching materials, problem-solving teaching points,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s, enhancing the freshness of teaching, and reducing the sense of repetition brought by overlapping content to students.

Key words: outlineofmodern Chinesehistorycourse;middle schoolhistory;coincidence;optimization;connection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重合衔接
电力系统单回线自适应重合闸的研究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考虑暂态稳定优化的自适应重合闸方法
220kV线路重合闸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