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问、思、议、用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2023-10-28陈华忠
摘要:在“四元五环”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围绕问、思、议、用,结合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并通过巧妙地精问、组织、鉴析、欣赏与拓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独立思考;互动平台;问题解决
所谓“四元五环”教学模式指的是围绕精问、思考、互动、运用四个方面,并结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分析问题—指名汇报,解答问题—引导质疑,再提问题—实际应用,深化问题五个环节来开展课堂教学。在“四元五环”教学模式下,数学学科主要围绕问、思、议、用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巧妙地精问、组织、鉴析、欣赏与拓展,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会“问”——培养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精问
一是要问在学生感兴趣之处。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使学生在由生疑到解疑,最后释疑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是要问在学生易错之处。错误是学生思维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暴露了学生知识的缺漏。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及时纠正和点拨,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障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检查反思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的巩固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0.75÷1.5=?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解法:(1)7.5÷15=0.5;(2)75÷150=0.5;(3)75÷15=5。大部分学生用了第(1)种算法,少部分学生用了第(2)种算法,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对小数点变化的规律没有理解,写成了第(3)种。笔者没有立即进行判断,而是提问:“你们能验算看看哪种算法正确吗?”学生通过验算,判断出(1)(2)正确,(3)错误。教师利用这次错误资源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比较、讨论、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是要问在学生疑难之处。教师的提问要问在学生疑难之处,这样的提问才会促使学生思考。学生的疑难之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于学生自知有疑问、有困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在“无疑”处巧妙设疑,适时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学生提问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能质疑问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与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一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困惑,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并通过生生交流,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共识。教学时,教师可用问题促交流,在生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是学生问,小组议。教师可将学生以同桌或前后4人分为一个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互相问答。在这种互问互答的过程中,学生随时会产生一些无法预设的、即兴的灵感。这种超出预设的表演所带来的精彩,不仅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启“思”——提升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切身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教师让每个学生掷相同次数的硬币,并记录自己掷出的正反面次数。在掷硬币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猜测正反面出现的情况,再让他们通过动手去掷,验证猜测结果与实际是否相同。这时,学生会对自己预测的结果产生怀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对每一组出现正反面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检验自己的预测,得出正确的结论。创设活动情境,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与验证的兴趣。
(二)设置悬念,诱发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带着疑问探索,从中实现新知识的构建。悬念制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当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若是处理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一课时,在不计算的前提下,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分数,教师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看到后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再引导学生:其实,分数化成小数时,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秘密的,只要大家掌握了这个秘密,那么,每个人都能像老师一样挑战成功。这样,带着迫切揭晓秘密的心情,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三)创设活动,促进思维
动手操作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经歷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探究知识、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教师在讲桌上放三个箱子,分别装入不同数量的红球、白球、红白混合的球,告诉学生游戏规则:只有摸到白球才算中奖,而每人每次只能摸出一个球。结果凡是在一号箱摸的,没有一个中奖;凡是在二号箱摸的,全部中奖;而在三号箱摸的,有的中奖也有的没有中奖,从而引出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教学内容。这时,教师再抛出问题:“如果给每个箱子各放入两个白球,现在你选择哪一个箱子?”通过小组间讨论和操作,学生对“可能性有大有小”产生深刻领悟。接着,教师继续让学生讨论:“如何提升三号箱的中奖率?”学生给出了多种解决办法,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操作活动,提升了评判能力,也锻造了思维品质,促进了深入思考。
(四)认知冲突,激发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进行导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对时间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钟表,懂得时、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在生活中对两种计时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此,本节课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认知起点,从“最近发展区”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你坐过动车吗?动车票上什么信息很重要?车站钟表上显示的是6时,你们觉得一位乘客要去乘坐6时2分开的车,还来得及吗?对你有什么借鉴?通过交流,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思维。
三、畅“议”——提供互动平台
互动交流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而且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的过程,还是学生共同探究,共同成长,共享生命体验的过程。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新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一)先观察,再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是借助语言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的。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有条理地交流,从而促使有序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红球58个,蓝球15个,黄球10个,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虽然课堂上许多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但是说得没有条理。这时,教师要给予适当引领,有的学生就发现,大数在前面时就用“多一些”或“多得多”,小数在前面就用“少一些”或“少得多”。当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时,其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二)先计算,再交流
在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再组织交流。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出示:计算52÷2=?让学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先大胆尝试计算,知道“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同时,使学生懂得余下1个十和2个一合并,得到12个一,必须再除以2,所得6应写在商的个位上,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时,教师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三)先思考,再交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则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和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与“议”的结合。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巧妙地以情境图“彩旗”为突破口,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由直观形象感知转化为语言表达。教师追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否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规律来?”学生争前恐后地上台画一画、圈一圈,直观形象地发现,原来彩旗是以“黄红”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进而提炼出规律的特点就是固定的一组元素不断重复出现。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圈出相同的每一组,配合手势,横向对比,让学生体会规律中“重复出现”的含义;纵向对比重复出现的部分,让学生发现“每组规律都相同”这一本质属性。这样,以问启思,以思促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先操作,再交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先动手操作,然后互动交流。为此,教师要提供交流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进行生生交流、小组交流以及全班汇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出示4厘米、5厘米、9厘米的三根小棒,先让学生猜一猜是否能拼成三角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验证。然后,交流操作结果:把两条短边拼在一起与一条长边重合,再把两条短边往上拉,操作中学生发现,短边一往上拉,端点就不会连接。学生由此得出结论:两条短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时不能拼成三角形。然后,教师把4厘米的小棒换成短一些的,学生操作后交流发现,两条短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也不能拼成三角形。那么,怎样才能拼成三角形呢?教师更换小棒,再让学生摆一摆,引导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这样,在一次又一次操作之后的交流中,学生逐步理解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活“用”——促进问题解决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多接触实际生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只有教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数学情感体验。
(一)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与实际生活关联密切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要学好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运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之后,教师设计了“小小便利店”的活动,再现生活中的“买卖场景”。教师预先让每一小组各自准备“商品”(要求小组中的“商品”尽量不要过多、重复),“商品”可以是空的瓶子、文具、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并给每件“商品”标上适宜的价格,同时每位学生都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開展活动时,每一小组“便利店”轮流开张,其他小组来购买他们的“商品”,购买过程中要求他们说出应付的钱和应找的钱的过程,并在生活体验中熟悉“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体会买者和卖者思考方式的不同。这样,学生不仅体验了学习乐趣,又体验了“小老板”的角色。
总之,教师可以在践行“四元五环”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倡导学生议论,提供互助平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促进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华忠.以“问,思,议,用”四元素提高学生数学素养[J].江西教育,2022(35).
[2]廖金.关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