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初探

2023-10-28葛志远张可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素养课堂

葛志远 张可

摘要:随着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全方位深入,现行教育教学理念下的选拔考试实现了由考查“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最终到“核心素养立意”的深刻变革。为此,基于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中,教师应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理念,以呈现良好人地关系理念的地理实践活动为依托,探讨中学地理课堂内外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探究形式,引导学生实现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完善。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纵观人类认知与探索的历程,在宏观层面上,人与自然始终交替保持着“依附”与“制约”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认知逐步从“敬畏”演化为“改造”,再到“征服”,最后尝试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关系始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微观角度讲,人类对人地关系科学、系统地理解与认知,能够塑造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有效地选取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一、中学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历年来,高考试题以及高中地理教材实际上一直都围绕人地关系问题展开,核心素养也以人地协调观理念为主线。然而,在当前中学课堂中,仍有部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理解得不够深刻,对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集中于课堂传授与试题测评,培养策略和形式较为单一。此外,教师对课堂内外可扩展延伸的教学内容及素材开发也存在不足。

基于在中学地理课中,教学实践领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笔者提炼出课堂内外切实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完善和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在人地协调观念指引下的地理过程性学习。

二、中学地理课堂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实践活动

(一)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协助参与人地关系问题分析

地理学科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课堂情境多以某一区域为背景,以自然与人文等多类要素构筑的具体问题为主线,其区域性、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辅助软件、技术开始涌现,信息技术辅助已经成为未来智能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利用Arc GIS、地理空间数据云、奥维地图等软件或平台,将地理问题转化为科技氛围较浓的实际课例,做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

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具有动态化、交互性强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其将单一颜色的地图重新渲染着色,制作成立体彩色的专题图,增强视觉冲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数据叠加分析能力,做到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互通互补。

例如,在讨论“地貌的观察——聚落的选址”这一“自然环境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实际人地关系问题时,无论是教材还是地图册都只能做到单纯地对二维图(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展示,学生无法立体、直观地感知地形的变化与地势的起伏状态。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尝试将平面等高线图转换为立体地形模型,并学习、利用Arc GIS软件成功实现模型建构,并在模型中完成聚落的科学选址。

(二)利用媒体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

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自然地理景观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进行综合直观地展示,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感知与分析人地关系问题,提升自身的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地理纪录片可引导学生在感知国内外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景观与要素的同时,深刻思考人类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念的理解程度,使其自觉践行环境保护理念。游记、工程札记等人文纪录片则可直接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不是完全“退而不进,围而不取”,而是应该建立并严格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念,让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学生心中自然生成。教学中,教师還可实现媒体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见表1)。

(三)开展人地协调观念下的地理环境综合调查

人地关系问题需要学生在实际地理环境中认识、剖析与解决。为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基于人地协调观指导下的地理实践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地理环境综合调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和检验。例如,在教学“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学校周边城市化的实际影响进行调查,并且将调查过程及结果整合成表格的形式(见下页表2)。

表2 地理环境综合调查活动设计

[活动名称 校园周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活动区域 辽宁省某新建城区 活动目的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某新建城区的水体、大气、动植物分布等地理环境要素进行综合调查,即对城市建设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在中学地理学习中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活动前期准备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人教版地理2教材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等相关内容的有效学习,将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充分讲授,巩固实验调查理论基础

2.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讨论环节,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生态环境的双向影响,增加乡土地理模块的学习与延伸,引导学生提出实践学习的初步构想与方法架构,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3.学生利用学校地理教学小组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借助信息技术(互联网及相关媒体资源)和统计资料等方式,收集所调查区域相关地理背景、盛行风向、水系、土壤类型、动植物资源组合分布,以及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布现状等

4.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设计调查表,研讨调查方法,确定调查要点及人员分工,明确安全事项 活动要点 1.利用互联网卫星地图对实验区进行卫星影像对比分析,划定城镇化用地变化范围

2.利用GIS软件分析与统计调查区内的各类用地所占比重,重点分析建成区、农业用地、绿化用地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3.对实验区内河流湖泊进行水体采样,通过水体理化性质分析水质

4.汇总调查资料和数据,得出结论并撰写调查结果 ]

三、中学地理课堂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建议

(一)引领课堂价值观,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教师是课堂价值观的主要引导者。在人地协调观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教育素养,积极参与各类教研和培训活动,提升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二)增加情境化教学,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以其特殊性、区域性的复杂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遵循多元情境架构的教学原则。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增加情境教学,利用相关媒介,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为学生提供前瞻性、趣味性的具化地理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人地关系问题的理解,引领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

(三)整合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中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线,必修二则注重“人文地理”主线。教材在文字及案例设置过程中,大多存在与其他学科的相应联系。同时,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各教材在知识结构、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模块的设置上,各有其独到角度与优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跨学科、跨教材,甚至跨领域的课程资源整合,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逐渐增加区域认知,形成综合思维,增强地理实践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袁霞. 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张云云.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4).

[3]葛志远. 高考地理试题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分析及教学启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4]赵瑞晴. 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学习进阶设计与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5]田甜.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中学素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在多解中学创新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