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现役人员参加野外驻训心理调查及干预的探讨
2023-10-10林建萍王敏涵曹丽君郭芳
林建萍,王敏涵,曹丽君,郭芳
野外驻训是军队人员必要的战斗力训练,因环 境的改变及训练强度大,在野外驻训期间,参与人员均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担心等负面情绪。非现役人员对野外驻训不了解,无实战经验,长时间野外驻训的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使得他们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可能会由不良情绪演变为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对保障战斗能力产生严重影响[1-2]。当前针对非现役人员参加野外驻训的心理调查鲜有报道,本研究对80 名非现役人员参加野外驻训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保障战斗力。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院参加野外驻训的80 名非现役人员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性15 例,女性25 例,年龄26~35 岁[(30.05 ± 2.31)岁];观察组中,男性13 例,女性27 例,年龄27~35 岁[(29.86 ±2.52)岁]。职业为医生和护士,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2 组非现役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鼓励其表达内心的不满情绪,学会接纳,增强信心。干预8 周,观察心理干预效果。
1.2.2 观察组干预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对非现役人员进行心理教育,以提高非现役人员战斗意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军事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军事活动中信息的处理方法、军人情绪情感的调控、心理特征的培养、心理健康及其调控及现代心理战等。每周3 次,每次40 min。(2)心理行为训练:由心理咨询师主导,先为大家讲解心理行为训练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按照心理行为训练要求表执行训练,最后集中讨论感悟,引导每位非现役人员领悟训练的意义,每周1 次。(3)放松训练:由心理咨询师指导进行呼吸和肌肉的放松训练,掌握放松技巧和方法,达到减压缓解身心疲劳的效果,每周3 次。干预8 周,观察心理干预效果。
1.3 观察指标
运 用 症 状 自 评 量 表(symptom check list,SCL-90)、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心理调查及对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比较。SCL-90 采用1~5 级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非现役人员SCL-90 得分情况
干预前,2 组非现役人员SCL-90 各项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CL-90 各项因子得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非现役人员SCL-90 各项因子得分比较(分,± s,每组n=40)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非现役人员SCL-90 各项因子得分比较(分,± s,每组n=40)
注:SCL-90 为症状自评量表
项目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干预前干预8 周后对照组1.61 ± 0.56 1.63 ± 0.61 1.74 ± 0.62 1.71 ± 0.51 1.58 ± 0.59 P 值0.031 0.044 0.035 0.047 0.036观察组1.62 ± 0.54 1.64 ± 0.60 1.75 ± 0.60 1.72 ± 0.52 1.57 ± 0.56 t 值0.106 0.074 0.073 0.087 0.078 P 值0.916 0.941 0.942 0.931 0.938对照组1.64 ± 0.48 1.62 ± 0.45 1.73 ± 0.54 1.72 ± 0.43 1.61 ± 0.62观察组1.42 ± 0.41 1.40 ± 0.51 1.48 ± 0.50 1.53 ± 0.41 1.37 ± 0.35 t 值2.204 2.046 2.147 2.023 2.136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非现役人员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
干预前,2 组非现役人员SAS 评分和SD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非现役人员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比较(分, ± 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非现役人员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比较(分, ± s)
注:SAS 为焦虑自评量表,SDS 为抑郁自评量表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SAS SDS干预8 周后20.51 ± 5.29 12.47 ± 5.26 6.816 0.001干预前33.25 ± 5.21 33.51 ± 5.06 0.226 0.822干预8 周后28.31 ± 3.64 15.24 ± 2.18 19.483 0.001干预前22.51 ± 6.31 22.34 ± 6.14 0.122 0.903
3 讨论
在部队的军事训练中,野外驻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因其周期较长、驻训点较多、驻训环境较为复杂、生活条件恶劣,对非现役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随着军队对心理卫生健康工作的关注,对于野外驻训中非现役人员的心理状况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如何有效干预其心理状态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干预手段[4]。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非现役人员存在或多或少的焦虑、抑郁情绪[5]。非现役人员是军队医疗机构适应军队改革应运而生的,主要面对社会招聘大专以上的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毕业生,按照特定的编制聘用到军队工作,需要履行现役军人同类岗位相应的职责[6]。非现役人员刚刚进入军营,就要面对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军事训练,新的人际关系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均会对其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参加野外驻训时,受训人员受到环境影响,导致精神压力进一步放大,对其战斗保障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使不良情绪演变为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7]。
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学方法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预期干预目的。针对非现役人员的心理干预,主要是分析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野外驻训中常见的心理状态,给予对应心理疏导,改善非现役人员不良心理情绪[8]。本次心理干预主要从心理教育、心理行为训练、放松疗法3 个方面给予心理支持,促使非现役人员尽快适应野外驻训生活环境,帮助其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挖掘自身潜能,克服并解决其认知-行为取向和现实心理问题,并帮助非现役人员平复情绪,改善呼吸急促、肌肉僵硬等症状,起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通过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帮助非现役人员缓解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相较于常规心理疏导措施,干预效果更显著。如果非现役人员心理状况无明显改善,需要采用药物治疗,避免发生意外情况[9]。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CL-90 各项因子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焦虑和抑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心理干预措施在非现役人员参加野外驻训中干预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进行心理干预后,非现役人员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改善,降低了其对军事应激的心理反应,值得在非现役人员的野外驻训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