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层面思考家庭环境如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2023-09-24潘绍华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格理论积极心理家庭环境

潘绍华

摘 要:“立德树人”是时代主题,开展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个体行为品质的形成产生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品质,这依托于家庭环境的改变。改变家庭环境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低级需求与高级需求中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关键词:家庭环境;行为品质;“三我”人格理论;积极心理;强化手段

一、了解何为家庭环境、良好品质与行为偏差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情感、心理三个方面。物质环境指的是经济条件,情感环境指的是家长的生活习惯及其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心理环境指的是亲子间、父母间的心理气氛等。家庭环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个体行为品质的形成产生作用。”

一般而言,良好的性格品质包括上进、自信、勇敢、自理、爱劳动、善交往、关心人、富有同情心等。行为品质偏差的学生指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一种与良好品德行为要求不一致的行为。具体表现有谈吐不文明、说谎、擅自拿别人东西、侵犯行为、不遵守纪律等。

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因素主要有:1.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2. 心灵沟通方面是否到位。3. 教养方式方面是否科学。4. 家长素质方面的高低。5. 学生的自身先天素質等。改变行为偏差的学生需从改变其家庭环境入手,才能更好地家校共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以上五种因素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关键因素,要想改变学生的行为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二、从心理角度思考家庭环境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提到“三我”人格理论,“超我”代表道德对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对人的良好道德和伦理适应都是不可或缺的。“超我”代表良知、完美。道德原则的发展不良不仅造成人格不完善——心理失衡,同时导致道德行为问题。

“本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由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组成,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由“本我”派生出来,是人格之理智的现实的成分,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处于人格的顶层,是内化的自我理想与良心,按道德原则行事,以限制本我种种非理性冲动。为此,学生的品行养成需要相应的引导与约束。

以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为依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学生要在付出中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才会自我实现,从而获得更美好的体验,促使学生形成更美好的品质。

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学生的成长不能一味地放任自流,让其自然发展,把孩子置于诱惑地带,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是非观念不清,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就家庭环境而言,家庭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的土壤。学生相应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出相应的行为品质。家庭环境的改变:专制变为民主,争吵变为和睦,懒惰变为勤劳,溺爱变为合理的关爱,由放任自流变为引导成长,这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一)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虽然家庭条件不一样,但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一样可以培养出好的品质的学生。相反,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反而培养不出品质好的学生。出现这一反差的关键点在哪里?本人认为是家庭教育,与家风的熏陶、父母的教育方式等方面有关。条件一般的家庭本身就具备更好地磨炼孩子形成吃苦耐劳、发奋图强的品质的条件,因为客观家庭条件让学生别无选择,需要接受磨炼。勤劳的家庭,如果能够合理地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沟通交流合作,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条件较好的家庭,需要考虑学生在得到优厚的物质条件后,让学生继续保持进取心,感恩的心,更富有责任心。

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形成需要父母双方的努力,达成一致的家庭教育观,营造较为民主的家庭氛围,开展相应的亲子活动。如一起劳动、一起阅读、一起过生日、一起去旅游、一起晚餐等,能够更好地促进亲子关系。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家庭教育是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加剧,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消极心理。家长在工作生活中也难免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和焦虑的时候。这时,家长很容易把不良的情绪或者行为在无意识中传递给孩子,甚至出现投射心理,对学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家庭需要引入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家庭教育。家长看待问题的角度要积极,积极的心态能够更好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也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榜样借鉴。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看待问题较为消极,特别是在评价上,这样会影响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积极看待学生,更应该及时引导。因此,积极的心态是每一个家庭需要注入的能量,以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包括:上进、自信、勇敢、自理、爱劳动、善交往、关心人、富有同情心、懂得感恩、有责任心等等。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生会在父母身上学到积极的心态,会变得更为勇敢和自信,学会坚强面对困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三)在低级需求与高级需求中,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

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对奖惩做出不一样的反应。人的高级需要理论提到人需要被肯定,奖励就是一种有效的肯定方式。学生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在试错中成长。正如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与强化理论提到的,小白鼠的正强化激发了它的动力,让其获得愉快刺激。如果用强化手段来增加学生的良好行为,通过惩罚和消退来降低学生的不良行为,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结合马斯洛与斯金纳的理论,低级需求,特别是本能需求需要节制与引导,父母应该善于运用强化手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在高级需求方面,也需要强化手段不断地发展学生的良好品质。

本人认为,要在奖励中给予更多的肯定,要在惩罚中管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特别是手机。我们要把握的是合理的度,如果家长要求学生要在监管的情况下使用,不过度浏览视频,不过度玩游戏,不浏览不良的内容,注意网络交往安全,避免学生因为玩手机无心向学情况等,那就要对学生约法三章,以达到合理的监管效果,同时,也从另外角度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

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家长以强化手段培养学生使用手机的好习惯。学生做得到给予奖励,学生做不到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中学生,就需要在学生还在年纪小的时候做好引导,如果到了初中才加以干预,就要在民主沟通的前提下进行约束。家庭要在更民主的环境中进行沟通,然后以弹性的奖惩方式约束学生使用手机,如有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惩罚,进而约束学生的行为。

通过奖惩的强化手段培养学生自信、自控、诚信、负责、好学上进等品质。

(四)在家庭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来培养学生行为品质

梁启超先生在给自己的孩子的家书中曾说:“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孩子才能有趣味。”父母有趣味家庭才会有趣味,孩子才会更有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让孩子保持做事情有持久力的前提。为此,家庭要营造条件,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有所提升,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更好地引导,有一技之长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培养兴趣能锻炼学生的心智。家长可以就学生的意向培养孩子。如参加才艺类、科技类等兴趣培养。总之,兴趣的培养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行为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学生的本我需要自我和超我去约束。人有低级需要也有高级需要,家庭成员在家庭环境中相互影响,家长需要改变自身的思维与教育方式,构建和谐家庭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利用强化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参考文献:

[1]蔺晨.改变,从父母开始——例谈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10(23).

[2]刘柱滔.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知识文库,2020(03).

猜你喜欢

人格理论积极心理家庭环境
《野兽国》中麦克斯的心理解读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解读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论余华《兄弟》中林红性格的矛盾性
人格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