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研究

2023-09-24李鉴兴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李鉴兴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能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数学课堂中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渗透劳动教育,通过创设情境、結合小农田活动、开展实践活动、拓展数学思维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的意识,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一、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种严谨、缜密的学科,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带来挑战。数学学科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重、爱玩的心理特点,根据数学的学科特性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数学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接触数学学科的基础阶段,从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有趣,愿意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有利于其数学学习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贴近生活,参与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数学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劳动意识

数学教材中创设了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劳动情境,能有效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以语言、动作和音乐等来烘托气氛,通过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丰富性。例如,在设计二年级上册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时,教师创建校园劳动的情境:“打扫教室的有18名同学,打扫公共区的有23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打扫卫生?”“班里一共有45人,请问有多少同学没有参加大扫除?”班级人数使用本班的真实数据,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学校劳动的情境,认为这个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将自己代入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活跃度高涨,回答积极性很高。

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计算公式代入具体生动的劳动活动之中,降低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接着教师用一句课堂评价:“我们的校园又变得整洁干净了,这离不开每一个参与劳动的同学的努力。”在学生心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加深学生对劳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走进小农田活动,了解农耕知识

学校的小农田建设将生物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亲自播种、照料小农田的作物。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学习“测量”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带上测量工具测量作物的长度,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之前,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组内的每个组员都要有相应的分工,最后将数据整理成折线统计图的形式,并派出一名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就本组负责测量的作物进行介绍和分析。学生在绘制折线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自己制作的折线图是正确的,会自觉地去明确折线图内每一条线、每一个数据的意义,从而加深对折线图能够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的理解和认知。遇到不明白的部分时,学生会在组内互相合作探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当教师提出让学生根据统计数据提出问题时,有几组学生通过相互对比各自的折线图,直观地发现了不同的作物生长情况不同,有一些蔬菜生长速度较快,比如油麦菜;有的蔬菜长得较慢,如番茄。这一发现激发了他们对探索生物生长规律的好奇心,在课后组成探究小组继续深挖植物的奥秘。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乐于观察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请学生分享测量并记录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感想,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感触颇深,纷纷发言感叹道:“组员们每天都盼着菜苗快快长大,精细呵护它成长,有一段时间菜苗长得特别快,大家都开心极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和粮食的珍贵,以后一定不能浪费粮食。”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感受是真实且深刻的,既有同学间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学习的收获,又有全新的课堂体验和劳动感悟。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于数学的认知较为浅层,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只存在于书本上,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帮助不大,所以可学可不学。为了纠正这种错误观念,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真切感受到数学对实际生活的作用,能够学以致用,进而发现数学的魅力。

教材中有大量渗透劳动教育的素材,这些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一课。因此,教师首先在班级群中告知家长相关的内容,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让学生试着运用本课的知识完成一项家务劳动。

在课堂上,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参与劳动的照片在多媒体上展示,并请学生讲述自己的劳动过程,其中一位学生讲道:“我先把包子放在锅里蒸,需要蒸10分钟,然后我用6分钟煎了三个鸡蛋,用2分钟冲泡麦片,最后一共用了10分钟完成一家人的早餐。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我遇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还好有妈妈在旁边协助我,原来要做好一件家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学生在实践后,既能够清晰表述知识点的运用过程,又得到了全新的劳动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在数学课堂上结合图形相关知识点开展剪纸、绘制、手工等创意性劳动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图形知识,还能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锻炼动手能力。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时组织一场剪纸活动。剪纸是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朴素的审美观念。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剪纸时需要的材料,然后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剪纸艺术,并选取几个简单的例子作为展示。学生在了解剪纸的含义之后都跃跃欲试,运用所学的对称图形知识剪出了五花八门的图形,课堂上的惊叹声、欢笑声正是学生领悟到数学魅力的最好证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课堂的最后评选出最好看的剪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恰当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让数学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求新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尊重劳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传承吴地童谣童戏,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新青年下乡”高职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发挥实践基地优势 培养学生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