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2023-09-20吴修杰

艺术大观 2023年25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美术教育中小学

吴修杰

摘 要:美术教育中所提到的创造力培养,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探究美术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想法。与成人的想法不同,中小学生的思维活络,相较于前者的活跃性而言,其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其在创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现实事物的影响,阻碍其想象力的发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摒弃传统美术教育中的缺陷,与新时代教育要求相吻合,集中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以供商榷。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5-0-03

美育是五育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习得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丰富学习生活,探寻业余爱好。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创造力,是推动其个人发展的重大驱动力。中小学阶段属于学生提升自我的黄金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美术基础,还可以通过合理的培养路径,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促使其全面提升自身能力。

一、国内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大部分的教师在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时,存在着极为刻板的行为。比如,部分美术教师上课时会以传授绘画技巧为重点,照着课本给学生传授知识,很少会进行课外拓展。课堂剩余的时间,会让学生临摹书本上出现的图画案例。这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不活跃,创造能力很难有提升的空间。因而,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应进行改革,教师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时,要把重心放在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上。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需遵循的原则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不重视美术教育,所以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而想要实现此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自由化原则。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自由化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自由化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而是要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给予其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第二,多样化原则。过去的美术教师为了达到应试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刻意进行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而学生对单纯的理论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其不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艺术中。为避免此情况出现,美术教师在授课时,要尽力挑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新以往的教学方式,遵循多样化的主旨,在明确教学宗旨的情况下,秉持美育观念,带动学生一起参与艺术化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个性化的原则。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大不相同,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性的情况下,美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据其学习特色,制定符合标准的培养计划[1]。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

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启发学生想象力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心理年龄较为特殊,认知能力还未全面,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停留在初級阶段,导致其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对周边常见的事物没有清晰的认知,艺术水平并不高。但中小学生和成人不同,他们对已知的客观内容会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想法,这就是中小学生想象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过程。艺术创作来源于灵感,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后,他们的艺术创作会一直停留在临摹的阶段,这并不符合美术教育的预期目标。而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后,他们会对美术作品进行创新,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促使自己的逻辑思维发散。

(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后,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事物的产生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连,当学生通过美术教育具备创造能力后,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找到事物背后的联系,从而再去创造新的联系。这些新的联系正是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正是其塑造合理逻辑思维的方法。从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关联,教师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可以引领学生突破生活现实对其思维造成的局限性阻碍。

四、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一)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关键点在于其具备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点,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其自发地去学习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在积极性的指引下,学生会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创作更多的作品。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自由绘画的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画笔画出周边的事物。这类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其观察能力。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准备绘画材料。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心智还未真正发育成熟,教师引导其准备的材料要简洁一些,可以准备彩纸、彩色水笔、胶带等材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举办“学校一日游”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个旅游景点,让其对旅途中出现的景象进行创作。或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学校中的景点作为创作对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美术作品(如图1所示)。在具体的分工合作中,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选用自己擅长的项目,去完成美术作品。这类自主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其团队协调技能,使得学生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另外,美术教育的范围应不设局限。部分学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时,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图画教育上。但实际上美术课和图画课并不能类同,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让其通过美术教育,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培养有关美学方面的能力。所以,美术教师在举办相应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因地制宜,紧随课本,设计教学计划。例如,每结束一个艺术单元课,教师就可以指引学生选择自己在本单元中最喜欢的艺术家装扮,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可接触到的材料进行装扮。从教学实际案例来看,有个学生特别喜欢蒙德里安,为了装扮这位艺术家的造型,其在卡纸上画上了黑色垂直线和横线,将其作为衣服的图案,然后再用胶带将卡纸粘贴起来,制作成纸服装,最终的美术作品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还有个学生很喜欢齐夫特的创作风格,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这位艺术家的装扮,学生身穿色彩对比较为强烈的衣服,还在头上戴了漂白的牛头骨,最终的造型很奇特。由此可见,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就是学生艺术展现的舞台,教师不能局限在理论教育上,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在动手创作中,学生就能将知识与理论相结合,提升最终的学习效果[2]。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当其具备了创造的基本观念后,其就会主动去搜寻和探索世界中未知的信息,然后通过想象力进行创新,打造出别具风格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美术课程的创新,但是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都要符合时代前进的步伐,要能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创造力的思考,提升学生主动创造的能力。例如,在《色彩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联系的方法,将美术教育与音乐教育相关联,利用艺术的互通性能,让学生把听音乐获得的灵感用绘画的方式画出来。为了简便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先播放几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之后再引导学生用色彩来表明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的想法各有差异,对于轻缓的音乐,部分人会用蓝色来表示,他们认为蓝色能够代表忧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蓝色是大海的象征,有着广阔的特性,可以来表示欢快的音乐。在不同感受的交织下,学生最终选择的颜色将会构成意想不到的美术作品(如图2所示)。

创造意识由学生的好奇、发现、进取和探索等品质构成,教师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领学生把突如其来的灵感记录下来。除了上面所说的色彩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线条的律动。此教学课程也需要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教师播放几首音乐节奏不同的乐曲让学生用心倾听,并让其在听的过程中,用画笔在纸上自由创作。当音乐停止时,学生就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这是一种即兴作画的教學,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一排队观看,之后再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线条的张力[3]。

(三)充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此阶段的学生艺术审美情趣还略有欠缺,需要通过鉴赏来弥补缺陷。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时,通常都会让学生欣赏书本上的美术作品。这种学习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思维,但单纯地作品欣赏,并不能全面地提高其审美情趣。所以在新型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为学生讲述有关艺术作家的事迹,欣赏书本上的作品之后,再给学生展示画家其他的作品(如图3所示),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艺术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艺术家的作品,了解更多艺术家的不同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这类的适当补充,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其逐渐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欣赏完各种风格的名人名家作品后,学生就会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创作风格,在借鉴的情况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就能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绘画创作能力。

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时,一定要基于现实的基础,去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重点,明确教育目的,达到“启发得体,指导到位”的目标。不能随意去拓展课外知识,浪费课堂时间,分散学生注意力。要在尊重美术课综合性的情况下,去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通过自身的潜能,选用合适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能够主动去鉴赏名人大家的作品。例如,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美术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写生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为中学生的观察能力相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会更具体。在开展此类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引导中学生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写生作品,了解名画大家创作的意图和角度。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打印下来,带到写生现场,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同一创作事物。那么学生就能在原有的创作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创作空间[4]。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应局限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学生具备主动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开展美术教育活动,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提高其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遵循三原则:坚持自由化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完成相应的艺术作品。但教师不能放任自由,要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点评。坚持多样化原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能够主动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坚持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符合新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局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孝颜.浅谈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中国文艺家,2021(06):73-74.

[2]吴昱.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2020(18):77-78.

[3]吕彩娟.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祖国,2020(03):172+177.

[4]于丽娜,付永刚.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7):440.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美术教育中小学
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浅论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