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领域视角下当代中国画现状的探索与研究

2023-09-20杨淦杰

艺术大观 2023年25期
关键词:导向作用融合

杨淦杰

摘 要:跨领域视角下所有艺术都不是单独存在和发展的,是与其他种类艺术相辅相成的。各门类艺术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审美形式、审美功能、审美感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代国画的发展乃至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各领域的融合,而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学习也会不断推进中国画的发展,滋养和丰富中国画画家的艺术创作,让中国画创作者在其他领域得到突破的同时也打破壁垒,相互融合,碰撞出极具辨识度的个人创作风格。

关键词:跨领域;当代中国画;融合;导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5-00-03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思维定式被现代传媒高速的发展所打破,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传媒与社会、与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在这样的高速发展下,当今的艺术生态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使得当代跨领域交融环境下的艺术,展现出先前时代所不具备的新表征,因此跨领域艺术这个词被频繁提及。跨领域艺术研究中所指的艺术领域主要包含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空间装饰、电影图像和数字艺术八大艺术门类和一些小众艺术门类。那么如何去理解或概括跨领域艺术这个词呢?笔者认为应以一种平面化的角度去看当代的艺术门类,一个艺术种类就代表了平面中的一个圆圈,在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这个平面则是由无数个圆组成;艺术在不断地发展,圆圈就在不断地扩大,当圆无限扩大的时候,圆和圆之间就出现了交融的部分,而交融的这一部分目前称之为“跨领域艺术”。跨领域艺术研究主要为结合视觉艺术、设计、绘画及音乐的跨领域理念,提高艺术与相关专题研究技巧、艺术与人文素养,以及创意实践、展演策划与营销管理等,在地域性文化思考为实践基础上,展现应用跨领域艺术、设计研究及实践的能力[1]。

一、当代跨领域艺术的思考和实践

艺术的产生与传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伴随着人类整体生产水平以及文化实践产生的。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艺术发展的显著表征展现出交融性、变异性和本土化。任何一种艺术其自身都具有一定的传播属性,跨领域艺术正是通过艺术的流传和扩散,在不同文化间相互借用艺术符号和表现方式;在艺术原有的相对封闭的一元自足形态瓦解,并展现出与其他艺术有相互交融的趋势、更多的流动变幻的多元认同体制时,人类艺术才得以交融和持续发展。当今,社会经济乃至科技的发展迅速,所以当经济与历史文化达到一种相对平衡时,艺术则需要被不断发展。随时间推移持续延伸,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应该传达符合各自时代背景的艺术理念。然而社会不会跟着艺术所改变,这就需要艺术工作者将自身所学服务于社会,无论是传统的国画、油画等绘画类艺术,还是雕塑、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抑或是音乐、歌剧等,都不能具有局限性,要深入探索、研究。它们随着时代的变化,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描绘当下社会的时代风貌,承载时代的思想、体现时代的视野与思想观念;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跨领域艺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国际视野下用世界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跨领域艺术思考”及“艺术跨域实践”的相融合,艺术要结合其他领域相互融合、不断发展。在《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中有许多当代艺术大家对“跨领域艺术”提出了不同的思考与实践方式,展现出跨界的价值;深刻反映艺术作品要根植时代、融于生活、服务社会,才能够产生更多的、更深远的影响和价值[2-3]。

跨领域艺术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样包括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促进媒体技术开发、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以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媒体实验、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台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和跨学科研究。媒介在艺术中作为载体,是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用于塑造艺术形象,激发公众共情的符号方式;也是在任何时期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所说的当代艺术,正處于一个媒介手段、形式不断突破并被高度重视的时代,艺术家通过各种手段、形式,进行跨领域的当代艺术创作,来表达对传统艺术审美形式的质疑和对新媒介的支持;诸如各类新媒体艺术、实验性艺术、综合材料装置、计算机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跨领域艺术”的实质在于“跨越”,其主旨不是加强和筑起艺术的边界,而是突破和穿越、打破艺术之间人为设置的屏障。艺术实践活动与艺术理论研究密不可分,艺术理论相较于艺术实践更善于质疑和反思,在日常的创作中艺术理论指引着艺术实践,为艺术实践提供创新方向和方法的指导。因此,突破各门类艺术间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界限,“跨领域艺术”就成为当今推进艺术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4]。

二、跨领域视角下当代中国画的现状

在引入“跨领域艺术”视角前,过去的中国画研究有所局限,其中主要局限有基于全球化视角下,更看重国内文化的输出,还是国外文化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其实二者同等重要,因近几年强调文化自信,不仅要让民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还要将我们的艺术推广出去,走出国门。但其实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复杂、艺术之纷繁多样,文化与文化、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和渗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状式联系。跨领域艺术史视角下的当代艺术研究创作在于打破国界、艺术种类与现有研究的固有视角,从艺术和艺术发生的语境去看待当代艺术现状[5-6]。

当代艺术展览“弥散与生成”中的作品,很好地向大众诠释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全球化语境中文化艺术的无边际扩散;虽然文化呈现出解构化、碎片化、匀质化、拼贴杂存、扁平化的大趋势,但仍然有生成全新结构和系统的希望。此次展览的意图正是要作为“跨领域艺术”的实践者,以作品的力量来践行并向大众证实这种完美主义理想的可能。整场展览中大致分为水墨画、装置、史论和建筑四个板块,展示空间中还穿插相关影像、文献和手稿;跨学科、跨领域地展示出作品与研究成果,从各种角度全面呈现独到的艺术思考与实践。“笔墨与人格精神”板块展示的水墨作品,是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意趣与修养格调理解的当代呈现;“错构与转念”板块展示的观念装置作品,是西方当代艺术的构成要素和东方人文情怀的意象化统一,体现了关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不同于丹托和贝尔廷的东方建构;“自觉与四大主义”板块展示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文献,这是将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纳入现代性题域进行分析,用现代性研究的框架完成新的理论建构;“营造与生成”板块展示的建筑设计作品,反映了将建筑中实验性和艺术性的维度和实用性结合起来的努力。由此,本次展览以“弥散与生成”为题,将近年来在几大不同领域的成果和作品通过全面梳理向大众展示。展览中四个板块中关键课题的思考和跨领域艺术背后的理念,既是对多年来理论思考的讨论,也是对其近期完成的探索成果的全面呈现;勾勒出在全球文化语境下,“弥散”的文化情境中,不断寻找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断尝试,不断建构,进而自我质疑和批判,并衍生出新的问题的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之路[7]。

曾有学者提出:展望未来,中国的文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品牌驱动,推出文化品牌。跨领域艺术则为之注入力量,在跨领域视角下所有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将趋于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画亦是如此。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整体发展水平得到飞速的提升;无论是在创作规模还是创作队伍方面,都逐步朝着不断壮大的方向发展,作品的创作内容、题材不断丰富,层次也逐渐提高。传统国画在近代的发展中想要突破壁垒、更好地被大众所接受,该如何出圈?这个时候跨领域艺术的作用就得以显现,将国画作品和其他艺术种类结合,互相借力、相互成就。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给了艺术家一个很好的启发,将传统的国画和舞蹈结合。用舞蹈的形式重塑《千里江山图》,在有强大内在支撑的前提下形式新颖,采取大众更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外在表现形式,迅速火爆全国,甚至引得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也纷纷参与鉴赏和交流,因此大众的视角就会从荧幕前的舞蹈深挖到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画作品,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央视热播剧《我们这十年》中,也将舞蹈与河南出土的文物相结合进行编排,再结合系列文创产品推出后迅速爆红,通过跨领域、现代化的手段,带动一系列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8]。

三、跨领域融合对于中国画创作的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水平日益提升,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现代艺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能够对人的思想起到引领与启发作用的美术作品,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吸收与借鉴使艺术门类相互融合丰富发展,如书法主要运用的是线的艺术,中国画中也有很多技法源自书法,绘画借助于书法,综合书法的技法,往往可以起到增添形式上美感的作用,《紫藤图》就是很好的体现。中国画创作同其他众多艺术一样,在创作构思阶段要有理念,最终完成的作品有内核、有思想,并通过画面向大众传达。在创作中要专注、投入感情,感染观者,在给予受众直观感受后要通过国画作品解读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同时,当代中国画画家创作的作品更加多元化,不论是从题材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更具有突破性,更注重表现画家个人情感,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下区分的“工笔”“写意”也开始不固守于某种特定形式,而是随物象传达与之相契合的表达方式,突破习惯性技法的舒适区。题材上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而是更多地以展现、记录时代记忆为主,创作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作品;都市生活主题、城市建筑主题、军旅主题都应运而生。对于在国画创作中跨领域的创新性,物质材料差异对作品最终呈现具有强烈的影响,在绢上作画和在宣纸上作画效果差异很大,甚至同样的宣纸,檀皮含量的占比大小都对作品的展现有着不小的影响。在创新融合中还有将墨汁与同为水溶性材料的丙烯颜料融合,在油画布上进行创作,甚有在iPad上用电子画笔进行当代水墨创作。综上所述,當代国画创作中在媒材使用上的突破,使得作品最终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做出以上融合都使得当代国画的创作更具有跨领域性,创作符合当下时代的作品、描绘这个时代的面貌做出的融合,让中国画作品对大众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和导向作用,引发观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样,跨领域的创新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香港新水墨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对作品的最终呈现也有着较大影响,如偶然的水墨滴痕,运笔过程中产生的飞白,毛笔中墨与水、墨与色的比例有时都会形成意外的特殊技巧,使得作品不容易被复制且具有唯一性,这也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香港新水墨的创作不仅为强调与时代、生活的互动,注重对观念的表达与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同时也更注重对各类新兴艺术,如装置、影像艺术的借鉴。现如今,国画艺术与其他视觉艺术正在时代建设和发展中寻求全新的理念和创作模式:中国画在画面中融合了其他的绘画设计艺术语言,同时深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国画也与艺术语言、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中的研究成果高度融合,全面展现了国画艺术的创新特征[9-11]。

古往今来,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相互借鉴、交流、取舍、创新,然而在对艺术作品的创新过程中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则必然不会有所收获。对于当代中国画而言,艺术家在国画作品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要吸收更多其他门类艺术的精华,给自身注入新鲜血液,抵制生搬硬套。创作时想要提高其作品艺术价值,首先,需要对符合当代中国画的绘画语言进行深入理解,掌握不同的风格、题材等,使得技术和经验相辅相成,选用以工笔、写意、没骨、晕染、烘染等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其次,作品需具有明确、新颖的主题,严谨、考究的构图与造型,画面层次感丰富,骨法用笔与笔墨情趣相结合,气韵生动与当代审美相结合;最终,作品呈现的艺术理念积极向上,艺术语言形式创新性十足,具有个人艺术特色,使其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人文气息,才能使作品的画面具有较高的绘画性,作品的意味更加深远。不论中国画在未来跨领域的融合中怎样发展,个性化仍是艺术的生命;无论当代艺术如何演进,艺术家的个性化追求仍然重要[12]。

四、结束语

当代中国画整体创作在现代化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中国画创作的根本核心在于,对待当代中国画创作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以跨领域、跨文化的视角探究如何使当代中国画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用艺术的方式展现时代生活现状;试图用多元的绘画方式与艺术语言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片区域间艺术文化互相影响与渗透的多元化现状,更好地将我国文化包容性与多元性的风貌,以图像的形式在当今时代下展示与传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及其思考[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刘辉著.跨界创新:原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4]王静.潘公凯的跨学科艺术实践[J].东方艺术,2013(07):37+36.

[5]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01):74-75.

[6]梅江.艺术史的“跨学科”研究[J].美术观察,2016(11):22.

[7]顾宝春.论国画创作中的表现和审美艺术的修炼——国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国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71.

[8]王金会.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2):101-103.

[9]李先帆.融合与造境[D].中央民族大学,2018.

[10]刘沛文.多重共生——当代艺术领域的跨界展览研究[J].参花(下),2021(10):94-95.

[11]周计武.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J].工业工程设计,2021,3(04):79-89.

[12]李戈晔.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传统绘画语言与图像的融合[J].美术观察,2022(04):140-141.

猜你喜欢

导向作用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大众传媒对公众食品消费的导向作用研究
日本娱乐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新形式下研究生会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导向作用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