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彪西钢琴作品《沉没的教堂》

2023-09-20王婷

艺术大观 2023年25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音乐分析德彪西

王婷

摘 要:德彪西是法国近代的钢琴家,他创作了十分多的音乐作品,开辟了新的音乐风格。本文将以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沉没的教堂》为主要的论述对象,通过对音乐的内容、演奏分析以及曲式分析,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德彪西音乐作品中的写作技法与风格。

关键词:德彪西;曲式结构;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96-0905(2023)25-00-03

一、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德彪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法国最具有创造力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被人们称作19世纪至20世纪浪漫派和现代派中间连接的桥梁。他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受到了当时法国印象主义画派、象征主义及其他音乐思潮的影响。他在一定程度上是音乐印象派的开拓者,所创作的作品所表达的音乐情境与音乐语言引发了听众的想象。印象派作品的作曲方式十分创新,侧重渲染神秘的氛围和色调,作品中暗示的表达多于热烈直率的表现,作品旋律大多是由短的旋律动机所构成,没有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扩充发展、重复这一类的手法。他擅长运用一些中古调式以及五声音阶。德彪西注重音响在音乐瞬间的呈现,重视对比与变化。这种风格逐步确立了德彪西音乐的“印象”风格。他擅长用音乐捕捉情境与情绪,像美术作品一样,可以感受到“色彩”的变化。

本文主要探究的作品《沉没的教堂》是德彪西在1910年所创作的《前奏曲》中的第十首,有着十分细腻的音色变化和类似于管风琴的音响效果。这首作品讲述了法国北部的布列塔尼的一个古老传说。在传说中,布列塔尼地区有一座城市,里面的人民整日沉迷于金钱和世俗享乐,“神”为了惩罚这些人们,就将整个城市淹没。而每年只有一天,这座城市的教堂会付出海面,并且会有教堂的钟声响起以及教徒们的颂唱。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生动地刻画出传说中古老神秘的情境。本作品使用了教会调式、五声音阶,还有持续音等写作手法,将教堂浮出海面,教徒们的歌唱,还有最后教堂又一次沉入海底描绘得十分生动[1]。

二、曲式分析

《沉没的教堂》这首作品是6/4=3/2拍,通过运用五声音阶和教会调式,来大致分成五个乐段,主要调性为c调。在曲中频繁运用六级的和声和持续音来进一步明确c调的属性。这首钢琴作品的调性布局大量运用G-C-升G-C这种的五度音程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德彪西的音乐特点——结构对称性。由此,我们可以将这首作品划分为A,B,C,D,C1这五个部分,每一个音乐段落都相互对应并且进行着对比。整首曲子的引子是由八度和弦开始的,并且是相同性质的空五度和弦来往上进行,低音声部则是四度往上行进的音程,这个主题的出现为整个曲子奠定了动机的基础。

第一部分A段为第1-15小节,这一乐段是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这一主题被大家称作“钟声”,这部分是以自然大调为基础的奥尔加农式的进行,类似于管风琴的持续的音乐旋律线条。其中,7-13小节为五声音阶是E持续音上的新的主题材料。在第14和第15小节这部分出现了主题的再现(见谱例1)。这一部分通过利用一些音级集合来对主题进行划分,出现比较多的是升c升d和升g,e升c和升d,还有d至e和g这三种集合。A段开头的旋律动机为e升c和升d,而第7和第8小节为两个相互呼应重叠的两个动机。从谱面可以看出,乐句中的平行和弦连接并贯穿着整首曲子[2]。

B段为第16-27小节,共12小节,这里主题发生的变化重复,由开始的B大调,这里右手的旋律动机为D-E-B,在中间第19小节转为降E大调,也是采用引子的材料,通过自由模进和重复的发展手法进行段落的发展,又在结尾转回主调,也就是C大调。这部分被称作“圣歌”,听觉上像是利底亚的调式,但这也都是由开头引子部分所变化而成的。

C段为第28-46小节,共19小节,这一部分的低音声部是由c音开始的,这里出现了米索利地安调式(mixolydian mode)。这一段的主题又一次地在主调C调上呈现,连续进行的不协和到协和的和声,在主题B段中所运用的和声的烘托,采用功能性的和声色彩,主题C的音响表现得庄严而古老。在第28小节至第34小节的高声部和低声部的和弦是完全相同的,第35小节至42小节与前一段相似,只是多了降号,并且在这里大量运用平行大三和弦来表示唱诗班的歌声,并且以很强的f力度扩张,最终把乐曲推向高潮。

D段为第47-71小节,共25小节,这一乐段是主题A段旋律的“再现”,同时也延伸了原有主题的情绪,在第47小节开始时,升号变成了四个。这部分采用A段7-13小节的五声音阶材料进行变化发展,加以扩充。不同于A段的是,原来的低音声部中旋律的E保持音变成了升G,同时调性也发生了改变。

C1段(72-83小节),共12小节,这一乐段是主题的再现(见谱例2),使用了以c为开始的利地安调式,这一主题继续采用了C段的主题旋律,这部分音乐织体为流音式,随着主题C的出现,这里也表现出了教堂又缓缓没于海底的画面。最后六小节运用了二度、四度、五度所构成的顽固音型来表现相互重叠的和弦旋律,也是再现了乐曲最初的音乐主题,最后的调性回到了C调[3]。

最后的第84-89小节为乐曲的尾声,采用乐曲开始部分的主题材料,也就是g-a-b-d-e这一音乐素材,而低音声部也是由c开始的音节。

三、音乐与演奏分析

在第1-21小节中,这一乐段开始引子部分由四度、五度的音程来构成平行上升的和弦,这里由“钟声主题”和“圣歌”这两个部分组成。强调这里要深沉与安静,演奏出朦胧的音乐效果,就仿佛水面被一大片迷雾笼罩,在演奏和弦的时候要感受到一个推动力,把手指往下牵,然后沉下去到底部。这一段的所有和弦都要用这种手放松的方式往下演奏,而在和弦中,高声部的最高的音是旋律的主线,演奏时要把中心放在右手5指上,这样在演奏时可以表现出稍微亮一点的感觉,一种水面微弱发亮的情景。在第13小节出现的持续音e,描绘了大雾散去,黎明到来,教堂在伴随着教徒的歌声中缓缓浮出水面。

从16小节开始,到第22小节,这里的音乐情绪逐渐激动,演奏力度也从pp到很强的f(见谱例3)。

这里是整首乐曲的情绪转折,谱面标记的peu a peu sortant de la brume表示大雾慢慢散去。通过左手琶音的襯托,来描绘教堂的景象,教堂要渐渐地从海面显露出来,可以想象是十字架先浮出海面,因此这段的音乐色彩感更加丰富。演奏这里的时候,左手要从轻柔到激烈,表现逐渐清晰的感觉,从第16至21小节,这部分的左手部分要演奏得轻但是不要太微弱,右手的声部要逐步显露出来,音色逐渐亮一些,并且运用延音踏板,把整个流动的画面表达出来。在演奏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左手音变多,但需要保持住速度,音量逐渐强烈但是速度不要加快,来衬托右手的和弦前进。从第22小节开始,音乐的强弱变化是整首作品最激烈的部分,在演奏和弦时,要用整个手臂的力量,把力量从大臂进一步带到手指,同时音色不要演奏得过于尖锐[4]。

在第28至46小节中,这个地方运用大量的不协和到协和的和声,以及平行的大三和弦,音乐在这里达到高潮,低音部分持续的c,衬托着高声部的和弦所构成的旋律线条,并且采用了功能性和弦,把主题表现十分庄重(见谱例4)。在乐段后部分,出现二度和四度的音程,演奏力度也逐渐变成p,描绘钟声逐渐消失的场景。

在第47至71小节中,第47小节开始是整首曲子的另一个转折点(见谱例5),这里标注了几个术语,un peu moins lent,Dans une expression allant grangissant,翻译过来是情绪逐渐强烈,富有表现力的音色。从开始的pp,十分柔和,到第59小节开始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和弦的演奏和之前的一段一样,用大臂来带动力量。这里的低声部的持续音变为升g,改变了音乐的调性,在演奏时要专注于音乐的表情,这里的踏板也要配合着情绪,不要死板,和手要配合,音量的控制也是一样,在情绪上要有所流动,不要演奏得突强或者突弱。而这里带有装饰音性的低音声部线条,描绘了教堂伴随着圣咏歌声缓缓沉没在海中时激起的海平面晃动。从第68小节开始,左手的演奏力度要有所收敛,力量大约只落下去一半就可以,手指的触键要温柔一些,因为音量比较弱,所以需要额外注意。

在第72至83小节中,第72小节的地方标注着恢复原速,这也表示了乐曲进入第五个片段,这里右手的和弦要演奏的“沉”,沉到底,手指在触键时可以在落下后往里推一下,这样可以使音色不会过于僵硬,要非常响亮但不能突兀,就像管风琴一样。这里的comme un e de la phrase enterdue pr e c e demment译为远方传来的回声,要表现出“好像浮现出,但是略微沉寂”。这表示着要和前面的乐段形成呼应,结尾要演奏出教堂的沉寂,要注意控制手指的力量,演奏时要平稳。同时,左手要演奏得十分连贯,保证旋律的均匀稳定,音色低沉一些,来形容出大雾再次降临,而教堂又沉没在海底的情景。

最后的第84-89小节,是这首曲子的尾声,这里在演奏时,两只手都要用最柔和的方式来演奏,手指触键要轻,和最开始的第一乐段一样,这里在演奏时,可以在和弦后抬手,和开始的乐段呼应,情绪和最初一样,在最后的主和弦演奏时,手轻轻地贴着琴键落下,营造出音乐还在环绕的空灵感觉。

四、结束语

德彪西的前奏曲集中,共创作了24首钢琴作品,其中,《沉没的教堂》是最具有故事性和神秘性的一首。在这首《沉没的教堂》中,全曲表现出朦胧的感觉,德彪西的创作语言围绕着和弦,并且多次运用平行的发展手法,动机以此而展开并且各具特色,来表现出空灵的音乐形象。其把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获得了很新鲜的听觉感受,也为理解其他印象派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颖.解析德彪西的钢琴曲《沉没的教堂》[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01):134-135.

[2]马塞尔·比奇.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分析[M].龚晓婷,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罗伊格·弗郎科利杜小十.理解后调性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音乐分析德彪西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