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3-09-15王欢欢

华章 2023年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深刻把握其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实际进一步提出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文化自信;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1]。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风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时代高度、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根本遵循。

一、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文化自信是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前进的精神力量,是我国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现实基础下形成的新的理论形态,必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深厚的文化根基。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依赖和复归,而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用批判精神正视其不足之处,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面向时代。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坎坷,在实践中创造了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重民生、求大同、自强不息等,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正身”,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养心而立命”等通常以更加内敛的方式表达;中国文化注重内在修养的外化,将知行合一表现在社会和谐、实现社会理想目标的追求上,其中“修己以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德行基本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实现,古称“内圣外王”。中华文明的内外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其核心价值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3]。这些文化基因成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更加彰显独特魅力。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讲道:“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4]这为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二)形成于中国革命文化

文化自信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改革和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党带领全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创造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不断革命、不断斗争的一部发展史,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创新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成果,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因,来自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和改革创新的精神理念,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既彰显时代精神,也为文化自信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它熔铸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对文化自信的提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保障。

今天,我們党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新的文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发展,使得我国公民素质显著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得以提升。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创新中华文化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遭遇无数挫折,却让国民深深感受到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继而在不断夯实中华文化根基的同时,更加自信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传承的理念,已构成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家园。坚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对民族认同的基础。

文化兴则国运兴,实践证实,没有硬实力经济的发展,很难支撑文化的繁荣昌盛,但缺少软实力的硬实力很难安邦治国。

(二)文化自信是抵御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

当下,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错误思潮随之而来,导致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不断涌现,并企图通过扭曲事实瓦解人们的精神斗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价值偏颇。文化自信有助于人们消除思想障碍、帮助人们构建科学的价值观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具优势,中华民族更有理由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爱”“和合”等观念,革命文化中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抗疫、抗洪等精神,深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有助于抵制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想带来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我们更要以文化自信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党和国家利益,实现共同梦想。

(三)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我国文化建设的目标中,中国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体系已迈上新的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显示出来巨大的优越性,并且在日益完善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深厚养分。因此,文化自信有助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步伐。

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把握主流意识形态,以文化育人,加强教育基地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以理论创新提升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时俱进的品质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给予了深厚的文化养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先进文明、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

以理论创新提升文化自信,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各方面各环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加强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生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运用到文化中去,促进后备人才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的新境界、新内涵。

(二)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关键在于把事实转化为话语优势,创新话语体系,传递出中国故事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牢牢把握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要讲好我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胜利的故事,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故事。建党百年来,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前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使其日益强大,当下的中国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量。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体系,依靠全国各地区其独特的红色资源、博物馆、科普馆等设施,让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坚持文化育人,开展道德实践

“文化育人”就是要大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滋养润泽各族人民群众的灵魂,使大家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一是开展榜样人物宣讲活动。榜样模范人物身上所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精神是文化育人鲜活生动的教材。开辟各种途径、调动各种资源、广泛利用各种载体,充分利用榜样人物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在各社区、学校等地方邀请老英雄、红军、时代模范等“现身说法”,宣讲红色故事,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榜样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奉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志愿服务是提升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各地区应积极面向广大志愿者发出倡议书,坚持学生、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培育和弘扬奉献精神、劳动精神,使其活跃在助残、助学、助老、帮困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中。

(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提高文化宣传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的火热,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变得迫在眉睫,这需要各地政府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文化宣传力度,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点,对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加强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全面保护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次,让红色文化和文物保护走向法治化轨道。目前许多地区已制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这就意味着红色文化资源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动力支持。

二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资金投入。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设施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保护面临诸多困难,各地区政府应主动加大对文化教育的开发力度。首先,加强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修缮保护和革命纪念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革命文化文物数据库等。各级政府要对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支持,确保红色教育基地正常运转,落实优惠政策,提高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其次,加大红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挖掘以当地红色文化为导向的旅游、影视、出版、手工艺品等,政府通过基础建设投入,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配套设施,广泛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塑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当地红色文化资源价值。

(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价值,进一步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新时代新征程,培养引进文化产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培养造就高素质文艺人才。遵循艺术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在各高校、各文化产业园区挖掘青年人才参与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行列中,培养一大批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其次,加快构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政府、学校、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方式,把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业、金融产业等要素统筹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来,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

作者简介:王欢欢(1993—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昌吉学院,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践路径文化自信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