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2023-09-15金润平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来我国智慧与文明凝结的宝贵财富,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论述,由过去的“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在国际文化纷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自信,这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文化自信角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以及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8-0012-04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讨论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继承发展的许多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为坚持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以来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让传统文化赓续历史辉煌,全面彰显中华文化之美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正确方位和指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打造文化强国,就一定要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掘适应时代特点,反映人民群众关切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时代精神,使具有优良精神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远充满活力,保持着勃勃生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打造文化强国,为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力量,才能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更有效地“走出去”。
(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根“红线”,串联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连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就像一剂“催化剂”,加速着伟大复兴梦的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积淀,不断向前发展,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沉淀孕育出的文明精魂,是中国发展的土壤,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2]“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文化兴则国运兴,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言行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巨大体系,是一种包含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行节操、科学思想方法等诸多社会历史文化基本要素的有机系统,是經历了五千年、并且是当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对于个人来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是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对于民族来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的。
(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在日益改善,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的改变,中国人民也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精神家园在当代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于物质家园而言更为突显。精神家园不但对个人有重大意义,而且还对整个中华民族具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大作用。一方面,对个人来说,精神家园是每个人灵魂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对中华民族而言,精神家园则是一个民族在生产发展的历史中逐步产生的,关于本民族文化精神、情感、价值观的统一认识。精神家园有着独特性和标志性,是一个民族生命传承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记载着五千多年来我国在建立自我精神家园中所做出的全部成果,包含了精神活动、思维活动和人文创新活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秉承并弘扬着厚德、仁义、勤奋、忠诚、敬业、自强、务实的优秀品质。这种高尚的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大地与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最大公约数,是全中华民族的文化家园。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4]相较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标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必须汇聚中华民族的集体力量,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在构建伟大的精神家园进程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
“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列宁也曾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只有人人都发自内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才可能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许多价值都能在传统文化当中找到出处。四个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社会发展绵延至今,这首先得益于中华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每时每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获得滋养。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上加以仔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把它独特的民族性特点、民族优越性表现出来,将之深植于整个中华大地,使之保持着强大的民族活力,从而提高了历史说服力,并最后将之贯彻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可分为了国家层次、社会层次还有公民层次,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都是其思想内涵的源泉。从国家层次来说,我们古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贵君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一些要求不谋而合;从社会层面来看,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天下为公”“不疏贵贱,一断于公”,还有“礼法共治”等;从公民层次来看,则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这些文化理念也充分符合了人们在现如今时期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而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建设自古以来都是秉承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为了使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均能够顺利得以实现,就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从中学习先人们所积累起的宝贵经验和处世智慧,大力继承和弘扬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崇德向善的思想文化,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方向和不竭动力。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华民族最迫切、最大的主题就是要实现复兴梦,中国梦是十四亿中华人民共同汇聚起来的梦想。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开创出了渊博精深的中国文化,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为了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例如,“顽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个传统文化,它们通过多年积淀和继承,已经作为中国重要的精神组成部分,作为了华夏儿女最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部分。“自强不息”也体现着中华儿女勇于质疑,奋发图强,永不松懈的优良传统;而“厚德载物”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容纳并蓄的宽广胸襟,二者一直鼓励着中华民族儿女奋起向上,在时代的征程中发光发热。再如,孔子曾讲到“仁政”“废寝忘食,乐以忘忧”,范仲淹讲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这一个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都薪火相承、生生不息。而中华精神,已然构成了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代代相传的巨大历史文化精神动力来源。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源头,中国梦的形成离不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精神内核,中国梦强调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百姓生活美满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持。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绝不是仅仅只有物质层面富足,精神文化层面对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必须将中华传统文化所蕴藏的重要历史文化精神价值加以更深入地发掘,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支柱。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发展的路径
(一)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转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处于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话语权、主动性和领导权都亟待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与我国文化在时代背景适应文化环境中的主导思想分不开。这就更需要我们继续发展文化自信,把我国先进的思想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时代化、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的道路、理论还是制度,都是在文化的影响下持续发展创新,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主流思想的成长的动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彻到社会现实中去,不但要思考怎样保持好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要思考怎样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发展改造,从而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变革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问题和基本理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上,应该坚持去粗取精的原则,通过“感知、认同、实践”不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使二者的力量能夠以更高水平的方式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凸显出文化自信。
(二)致力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导这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指南针,而中国儒家文化是在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所沉淀下来的底蕴,丰富的普世主义价值也蕴涵在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施创新性转化工作的进程中,也要跟上新时代蓬勃发展的脚步,着力于挖掘并整合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前提下为创新性的转化工作奠定基石,并将二者协同推进下去,既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良好的发展。
也许是由于过去文化与现在的话语之间会形成一定程度的互动,从而产生了相应的文化继承性,但并非所有过去的文化都对当下的现实情况有进步作用,也并非所有的历史关键词都要与古代的文化理念一一对应。随着时间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也会产生巨大的不同。在古代与现代,我们的表达方式、用词以及语境都完全不同,所以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要积极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齐,但并不代表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简单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内容,更非要让它们全部为今人所用。
这里介绍的都是传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希望透过人们对文化传统底蕴的深入理解以及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衔接,建立一个可以推动我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全面构建的,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力量支撑,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让人们切实地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古今变化。
(三)增强传统文化内容转化的当代活力
要实现我国历史文化高质量继承与发展,就要实现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结合当下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传统中寻求新的活力,创造性地为广大人民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思路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重要转变,在此时期,历史社会文化真正发生着一种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从而为全球文明建设奉献中国智慧。针对怎样进行创新传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7]。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征程具有新使命。现阶段下,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同新时代主旋律结合起来,保留传统文化中好的部分并赋予时代特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网络文化交流平台,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充分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数字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就必须从这几个重要因素考虑:首先,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其当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次,要应用前沿科技丰富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营造促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氛围。最后,要把文化创新发展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促进两者协同发展,打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J].杭州(周刊),2014,316(06):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范玉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N].光明日报,2015-11-30.
[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02).
作者简介:
金润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