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与反讽——《艰难时世》的语言特征探析

2023-09-15游娟

新楚文化 2023年8期

【摘要】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于19世纪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世》,通过描写英国当时紧张的社会劳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不同阶层人们的行为进行思考,寓意深刻。本文主要选择《艰难时世》的语言特征,以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对人物语言塑造和叙述反讽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艰难时世》;个性语言;社会方言;语言反讽;语言幽默;反复强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08-0028-04

文学就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作家通常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表现出社会现象与人性,有时诙谐却富有寓意,悲情却洞察世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善用以一针见血的犀利语言来警醒世人[1]。《艰难时世》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该小说线索清晰,结构宏大,人物繁多而且个性特点鲜明。从语言特征看来,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灵活多样地刻画了各个人物形象,同时用漫画式手法进行夸张描述,并以幽默和反讽的叙述手法使小说中的人物带上奇异的色彩。

一、《艰难时世》的创作背景与内容

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市一个海港区贫困家庭,十一岁做了童工,从小生活艰苦。1828年,查尔斯·狄更斯从速记员成为《真日报》的一名记者,再后来从事小说写作,他的作品中大多有对世事的深刻见解。1854年发表《艰难时世》时,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狄更斯的写作也更趋于稳重、成熟。

小说《艰难时世》主要讲的是富商约瑟亚·庞德贝以成功者自居,和托马斯·葛擂更一同信奉主义、自私自利和现实这一哲学。基于“脚踏实地”的教育方式与“注重实际”的生活原则,托马斯·葛擂更的女儿露易莎为了取悦父亲,最后嫁给了年长自己三十多岁的庞德贝,而儿子汤姆则成为一个生活放荡、沉于享乐主义并且十分虚伪的年轻人。而庞德贝最后众叛亲离,惨淡收场,其生活原则和价值观最后只成了一个笑话。小说《艰难时世》可以说是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作者查尔斯·狄更斯通过对葛莱恩、露意莎、庞德贝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冲突的描写,直观呈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

二、《艰难时世》的语言特征分析

(一)人物语言特征

巴赫金曾提出,小说只有两种模式,独白小说与复调小说[2]。独白小说通常只有作者一个声音,故事主角无法超越、影响作者的独白式思考,简单来说,独白小说就是作者拥有最高的思考阐述权。而復调小说则相反,允许多种声音存在,包括作者和故事主角的声音,两者是开放对话的关系,多种声音可以平等对话。基于该理论,《艰难时世》属于复调式小说,其中许多观点、矛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具有“多言”语言特征,同时呈现出了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叙述立场。

1.人物个性语言

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常采用复调式语言,混合多个不同阶级和行业人物的不同语言。在小说《艰难时世》中,狄更斯通过混合各阶层、各行业的人物语言,让多个不同人物的声音同时并存,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加鲜明,以此来突出不同人物的独特个性。例如,在小说中,查尔斯·狄更斯塑造了斯拉克布瑞这一工会组织者,其主要个性特征为奸诈狡猾不老实,从他的演讲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啊,朋友们,同胞们……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成为一个联合集中的力量,击碎那些拦路石!”这段话看起来热情高涨,内容十分愤慨,鼓励大家进行斗争,但实际上内容很空洞,经不起揣摩,只是单纯参考牧师布道的语调来说些无意义的话而已,从该段话能够直观看出斯拉克布瑞的虚伪性格。又如,马戏团团长史里锐也是一个滑稽的形象,他的语言是带着幽默与滑稽的,加上他喜欢喝酒,经常喝醉,所以说话词不达意,结巴磕绊,和其个性相符。不过,史里锐虽说是个怪诞角色,但他在与马戏团演员和掌权者庞德贝、葛莱恩对抗时,三言两语便将西丝托付给了葛莱恩,后面还将汤姆送到国外逃避法律制裁。史里锐口头禅为:“尽量利用我们吧!但请不要糟蹋我们。”从这可以看出他身为底层人士的无奈和悲凉。

《艰难时世》中庞德贝是功利主义的捍卫者,各种个性化的语言充分突出了这一点。小说中庞德贝编造了自己的身世,说自己是弃儿白手起家发迹的,他说道:“多少年来,夫人,我是世界上最命苦的小可怜虫,我那般软弱,成天哼哼唧唧,我的衣裳破烂,就是让你用火钳将我夹起,你都不会愿意。”但事实上他母亲健在,还被他逼迫不许露面,只能在农村艰难孤苦地生活着。为了夸耀自身的才干,他还捏造了祖母亏待自己的话:“我所能记起来的,我的外祖母是世界上最坏的老婆子,如果我碰巧有双鞋子,她都要拿去卖掉换酒喝。”庞德贝极端自私的思想造成了悲剧式的母子关系,也体现出他缺乏感情、毫无人性的虚伪人格。

2.社会方言

韩礼德曾经说过,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在句子长短、句法结构等方面,还是在信息表达等方面,这两者有着各自特有的句法结构。口语是由很多的段落或语块组成的,不同的语言形式用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能够让人物的独特特征以及特有的社会地位变得更加鲜明,同时,作家也可以借助这些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所谓方言,就是指的与不同地区的语言使用者产生一定联系的一种语言。在西方早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方言的形式,以此来保证一定的叙述效果。作家通常在塑造一些社会底层人物时会使用方言,来保证能够更好地符合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方言逐渐成了作家标明角色的籍贯和地方特征的一种特有手段,同样也是人物塑造的独特手段。社会方言与个人方言不同,社会方言是由语言学当中的方言和个人方言两者互相融合创造而成的一种特有的术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者特殊阶层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是这个阶层或者是社会集团所特有的[4]。

在《艰难时世》中,作者查尔斯·狄更斯就运用了大量的社会方言,用来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塑造,社会方言也是该小说突出的语言特征之一。例如,郝德豪士在出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漫不经心的,说话懒洋洋、没有生气、断断续续不流畅。但是,在他表达自身对露意莎的好感时,话语却变得精雕细琢:“庞德贝太太,我虽粗俗不文、老于世故,但老实和你说,我对你刚才告诉我的话发生了莫大兴趣……这种不良教养……长久以来就被迫走极端……”之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又费尽心思地描绘斯蒂芬的语言,很多典型的语言特征描写令斯蒂芬语言变成了该阶层语言的代表,有着口语化、文化水平低的特点。在和瑞茄亲密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斯蒂芬的语言风格并非特殊的,而是普遍性的。与史里锐比较,斯蒂芬语言中违反常规的拼写很少,查尔斯·狄更斯通常以基本的拼写、词汇和语法来展现其语言特点。如斯蒂芬用地方方言较短词汇与庞德贝交谈,从开始的平静到后来的争吵。“你要我来做什么?”“请原谅我,我没什么可说的。”在被庞德贝要求以说明纺织工业问题解决方法时,斯蒂芬用了五条长句来回答,违反了角色特征,但也表现出查尔斯·狄更斯的观点,契合创作主体的人道主义观点。尽管斯蒂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当下的社会现状,但是斯蒂芬却知道哪些方法是绝对没有意义的,比如用强硬的和违背人性伦理的手段来争取,这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正向的作用。因此斯蒂芬在表明自己的想法的时候,用的是一些很长的句子,这些句子之间是互相平行的。这种语式通常会用在公共演讲的时候,更加能够突出演讲者的观点,同时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逻辑条理,因此斯蒂芬的语言特征也就从原本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一种排比化的语式。斯蒂芬说出了一些不符合这个角色定位的语句,体现了作者查尔斯·狄更斯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与观点。

(二)叙述语言特征

1.语言反讽

除了“多言”人物语言特征外,《艰难时世》还具有突出的“反讽”叙述语言特征。可以说,《艰难时世》中反讽的叙述语言充分推动了小说相关情节的发展。小说总体有两条线索:其一,小说人物形象是怎样被葛莱恩拥护坚持的功利主义所影响的;其二,小说人物形象怎样为庞德贝为代表所影响的。

首先,是功利主义对人物的影响及反讽语言表现。在小说开头,葛莱恩就以直白的语言就功利主义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葛莱恩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人物形象,他这样说道:“口袋内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人性的任何部分。”不仅如此,他还坚定地说:“我能够告诉你准确的分量与数量。”[5]另外,葛莱恩功利主义意识的影响还表现在和他亲密的四个人身上,分别是儿子汤姆、女儿露意莎、马戏团演员女儿西丝和“模范”学生毕舟。他一味地压迫着他们,希望让他们成长为和他一样的功利主义者,但最终却失败了,从露意莎最后对葛莱恩说“你的哲学与教育都不能救我了”的话语来看,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极大的讽刺。

其次,是当时社会对人物的影响及讽刺应用。斯蒂芬的人生经历便是反讽的体现。与其他工人一样,斯蒂芬在工厂中拼命工作,在和庞德贝交流时,他说:“看看这市政,是十分富庶的,再看这里的许许多多的工人,他们都是靠着纺织与梳毛来生存……”“不想法子去接近一般的人,不用慈悲心去耐心地对待他们,鼓舞他们,而他们虽然困难,但却是相亲相爱的。只要有人陷入困难,他们就会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分给他。我想这位绅士虽然走遍天下……不以这种精神去接近人,是不行的,太阳也会变为冰……”[6]这些话语是斯蒂芬的反抗,阐述了他自身作为工人的观点,他仍旧是一个淳朴的工人,不但要吃自己生活的苦,还要为别人吃苦,这无疑是讽刺的。他想要和酒鬼妻子离婚,但却无法支付起上万英镑的法律诉讼费用,并且在脱离工会后被工友排斥,又被解雇,后来成了汤姆的替罪羊,被庞德贝追捕,最终丧生于矿井。可以说,斯蒂芬的生活是对命运的反讽,通过该反讽,查尔斯·狄更斯推动了故事发展,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2.语言幽默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幽默的语言特征是通过本真美来体现的。在小说《艰难时世》中,作者查尔斯·狄更斯以幽默的形式冲破理性工具的牢笼,表达了自己回归本真的愿望。例如,葛莱恩询问:“你会给房间铺上有花图案的地毯吗?”西西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了回答:“我很愿意先生,我喜欢花……”葛莱恩说:“但是会伤害到那些花的……”西西说:“不会伤害他们的,先生。他们不会压碎和枯萎……”葛莱恩:“啊,不,你不能想象……”花是十分漂亮的,西西就花儿进行了一系列美好的现象,可满脑子都是现实的葛莱恩却满脑子都是“事实”,将童真当成了幻想,否定了西西的答案,这一荒谬的场面让人忍不住哑然失笑。

其次,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通过克谐美来体现语言特征的。克谐美就是相互排斥东西融为一体,达成另一种和谐。路易莎在和父亲就要不要嫁给庞德贝先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路易莎说:“不,爸爸,为什么会这样?”“我知道为什么,爸爸……”“为什么,爸爸……”语句加上在这一连串的感慨,可以看出她是十分反感父亲教育方式的,但却没有反抗,只是反复诘问,因为她知道即使反抗,也无法改变父亲的价值观。作者查尔斯·狄更斯通過语言塑造了一位牺牲自己一生幸福来换取父亲一生虚荣的“孝顺”女儿形象,读者在感受到克谐美的同时,也能闻到一股嘲笑的味道。可以说,查尔斯·狄更斯作为有浓浓人气味的作家,对人物的刻画和语言的嘲弄是独树一帜的,他通过各种看似平淡的对话,来描绘出一种幽默、荒谬的场景,使人感慨并产生嘲讽的共鸣。

3.反复强调

林岗曾说过,那些写得越好的作品,里面的“史实”越能够脱离原型而存在,就越发不再像“史实”[7]。所以,在分析查尔斯·狄更斯小说语言的时候,要对他的语言特征艺术价值进行客观的评价,这能避免对整个作品的把握只得其影而未得其实。《艰难时世》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会发现语言有反复强调的特征,其中“事实”是“唯一必需的东西”,在小说首卷第一章,开头便是某人的一段话:“告诉你吧,我要求的就是事实。除去事实以外,无需教给那些男孩和女孩其他的东西。只有事实才是生活中最必要的。排除这些,都不要培植。所有都需连根拔起,要锻炼理性动物智力得用事实……这就是我教导我自己孩子时候所秉承的原则……要紧抓事实不放手,老师!”小说开头的这句话我们甚至不知道说话的人是谁,也不知道说话人的外貌,就被讲了一通道理,关于“事实”的强调。在这句话中,“事实”重复了5次,而第一章不到千字,“事实”则重复了10次。查尔斯·狄更斯以夸张生动的手法,用这独断、专横的语言语气反复强调了“事实”是“唯一必需的东西”。在第二节,说话者便出现了,作者查尔斯·狄更斯这般描述他:“讲话的人那四四方方的像一堵墙壁般的额头也在帮忙强调语气,而他的双眉便是那堵墙的墙根……”对说话者怪异形象的描写,结合开始的语言,从头到尾都是在“加强语气”。由此,查尔斯·狄更斯将读者引入了一个颠倒了的世界中,其中观念就是“事实”是大过一切的,人被观念所压倒,成了观念的工具。可以说,这里的叙述语言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开启小说开端,吸引读者目光,从而带领读者去深入探索故事内容的。

三、结语

《艰难时世》是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语言特征具有鲜明的风格,作者查尔斯·狄更斯通过人物语言塑造和反讽叙述语言,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危害性,也表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同情。时至今日,《艰难时世》仍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读者研读。

参考文献:

[1]颜蒙.狄更斯《艰难时世》中情与利的冲突的语用研究[J].山西青年,2019(14):117.

[2]蒲娟.《艰难时世》中对现实的讽刺和仁爱追求[J].芒种,2014(20):137-138.

[3]肖文平.批判现实,宣示人性——重读狄更斯的《艰难时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0):18-19+23.

[4]王芳.狄更斯《艰难时世》的文学创作特征[J].作家,2014(02):112-113.

[5]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6]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M].全增嘏,胡文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7]朱虹.狄更斯小说欣赏[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游娟(1982-),女,汉族,江西临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