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创式”研训,构建教师协同发展的探究场

2023-09-15朱伟伟

好家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训园所园本

文 王 翠 朱伟伟

基于园所当下园本研训中存在的问题,我园在深入解读“融创式”研训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融创式”研训“三融”策略(融合成长需求、融汇成长动能、融通成长通道),打破壁垒,聚焦问题,搭建支架,进而以融促生,以合创生,形成一个共享经验、挖掘潜能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探究场,最大限度地唤醒与激发每位教师的成长动能,使园本研训活动呈现出和谐相处、双向联动、融会贯通的态势,进而实现教师群体生命的蓬勃向上与联动共生。

一、园本研训中存在的问题

园所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园本研训工作的开展,随着骨干教师的不断流失,新教师的不断加入,教师群体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园所园本研训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骨干教师“一言堂”,年轻教师被动参与

研训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日常研训活动中,骨干教师无疑是“中心人物”,在讨论中往往是“骨干教师说、年轻教师听”,导致整个研训活动中年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年轻教师的工作热情难以被激发,使园本研训流于形式。

(二)园本研训缺乏系统性,研训内容缺乏深度

每学期,幼儿园研训负责人制定研训计划与相应的研训主题,但是内容不够聚焦,主题不够鲜明。

虽然每次研训前,主持人会提前告知研训主题与内容,但因为事先未确立完整的研训方案,研训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研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不够明确,常常浮于表面。因此,教师参与研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园本研训形式不够丰富,研训趣味性不强

研训时习惯在一个固定场所,以围坐的形式针对某一个话题开展直奔主题式的集中研训。这些形式的开展往往只是考虑研训活动的组织,容易忽视较为开放的空间创设与研训的趣味性,因此,往往会因为内容过多、形式较为单一、趣味性缺乏等原因,让研训氛围有些严肃。

二、“融创式”研训的实践

(一)融合成长需求:打破壁垒,焕发教师生命力的研训网络架构

“融创式”研训,强调以教师发展为核心,即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打破年龄、级部与班级壁垒,挖掘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形成不同的研训小组,焕发每一位教师的生命力。

1.因人而异,“三式”小组的架构

根据教师在观念、个性、经验背景及发展需求等方面的特点,我园通过自主申报、教师推荐等形式,自下而上构建三种不同形式的研究群体,即邻近式、平行式和引领式。全体教师形成了6 个研训小组,即课程实践、新教师、读书沙龙、园所大教研、环境创设、级部研训小组,形成由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共同参与的梯队架构,以月与周相结合的形式定期开展活动,依需推动所有教师的发展。其中,课程实践研训小组、环境创设研训小组为平行式,这个群体中有着相同专业经验、文化背景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别适合平等对话的群体。园所大教研与新教师研训小组为引领,以业务园长、教研组长为核心人物,采用问题清单、案例阐述等方法开展,由于组织者在教育理念、经验与教育策略等方面较为成熟,能起到较突出的引领作用。读书沙龙小组与级部研训小组具有邻近式特点,在这个群体中,由于教师个体间的专业经验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是相邻的、接近的、易模仿的,学习的坡度比较小,容易产生共鸣。

2.因其固然,“放射性”梯队的建构

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与年限,调整梯队人员,形成以园长为首,业务园长、骨干教师为主,全体教师在内的“放射性”梯队结对网络,从而给骨干压担子,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平台,扎实推进“骨干拔尖、入门补洼、保教融合”的培养思路落实。

3.因地制宜,“四有”角色的设定

“融合式”研训重视每位教师的思考。因此,我园打破以往只有主持人与参与者两种角色设定的研训壁垒,增加了“观察者、主发言者、辅发言者、助力者”四种角色,让每位教师在研训过程中都能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积极投入教研活动。这些研训小组、梯队的架构与角色的设定,打破了骨干教师“一言堂”、年轻教师被动参与的壁垒,充分调动了年轻教师的参与热情,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研训活动中的主发言者。

(二)融汇成长动能:聚焦问题,推动研训深入化的研训主题优化

“融创式”研训,聚焦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融汇各类问题,激发教师的生长力。

1.因研所需,“三真”问题的搜集

一是通过问题征集了解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所存在的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汇总、筛选与分类,针对分类的问题各研训小组拟定学期研训计划,让每个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二是重视随机教研,在持续推进中解决教师的“真”问题。每日走进各班通过观察、聆听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真”困惑,通过现场交流指导或是抓拍日常生活中各班好的做法,以点带面,解决教师的问题。三是重视研训过程中生成的“真”问题,用问题激起教师的再思考。在“如何做好观察分析”这一主题研训中,教师结合视频分析幼儿跳跃水平。主持人及时追问:“基于什么证据证明幼儿跳跃水平?”教师纷纷从幼儿动作的娴熟性、表情及本年龄段幼儿跳跃达到的高度等方面进行表述。

2.因应之策,参与式研训方案的制定

我园把握园本研训的主题方向,学期初明确常规教研与主题教研的内容,在聚焦教师问题的基础上,从研训主题、研训目标、研训流程方面拟定每一次研训方案。鼓励每位参与者根据方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阅读与收集相应的资料,激发教师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推动研训的深入开展。在“如何做好家园沟通”这一主题研训中,教师根据研训方案,阅读家园沟通方面的文章,做好相关的摘抄与感悟实录,研训时,每人进行3 分钟左右的泛阅读内容分享。

(三)融通成长通道:搭建支架,激活教师生长力的研训形式探索

1.因势利导,“三环三有”研训流程的架构

在实践探索操作的过程中,我园形成了“三环三有”融合式研训操作流程。一是确立有价值的主题,有方案。结合市区及园所学期工作计划及教师的问题,明确研训的主题。从资料的收集、故事的分享、PPT 的设计、小组商讨的话题等方面细化研训方案,确定活动组织的重点环节、问题呈现与问题深入的形式。二是创设有参与的过程,有体验。过程组织,做好“四个一”,即一个分享、一个感悟、一组问题、一段对话。三是形成有价值的反思,有成效。每一次研训活动后,组织者都会及时进行反思与分析,例如,研训活动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对教研有促进作用,教师的参与率达到多少,参与的教师是否有所收获,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等。

2.因时制宜,“线上线下”研训形式的融合

一是线上构建聚焦课程、资源、观察、评价与卷入式阅读为纵轴线,以节气、节日、各类计划等课程资源调取为横轴线的学习场域。教师根据自身需求从资源平台中调取相应的资源,通过自选与预约等形式进行研训。二是线下构建以园所、级部、班级为纵轴线,以课程实践、环境创设研训等项目小组为横轴线的研训场域,打破以往只在室内做研训的形式,将集中研训的场地延展到室外、延展到幼儿的活动场地、延展到户外的小花园、延展到社区附近的一里地等,并依据研训主题进行游戏化设计。

3.因机而变,“多元研训”形式转换的探索

一是研训主题的多元化选择。园所在关注主题研训内容的同时,依据园所教师发展的现状及区域研训的现状,灵活调整常规的研训内容。例如,通过问卷星的形式调查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得票率最高的则为教研的主题,并由该教师主持教研;园所还会定期进行主题课程实施汇报、进行资源挖掘内容交流,等等;从而让教研变得灵活。二是研训场所的灵活调整。我园打破以往只在室内做研训的形式,将集中研训的场地延伸到室外、延展到幼儿的活动场地、延展到户外的小花园、延展到社区附近的一里地,让教师的身心得到舒展,让研训的氛围变得轻松。三是研训形式的多元相融。每一次研训活动,组织者都会依据研训主题所呈现的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设计。例如,组织者通过“拼贴树叶”的形式让教师感受大自然蕴含的教育价值及观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视频加实录加解说”的形式让教师深入解读儿童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等等。

“融创式”研训突显了教师在园本研训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研训过程更加开放,更接地气,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自上而下,一言堂的研训现象,教师的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引领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内驱力”逐渐增强,责任意识也逐渐提升,展现了教师团队发展的“新样态”。

猜你喜欢

研训园所园本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