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自然课程活动的建构与实施
——以大班班本课程“嗨,你好小树林”为例

2023-09-15

好家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树林昆虫游戏

文 袁 超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关“自然”的探索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了更好地探寻自然教育的探究形态,建设更加开放、融合、多元的自然课程,我们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聚焦幼儿立场,生成了“嗨,你好小树林”这一带有高度生成性特征的班本自然课程,尊重幼儿每一次细小且严肃的观察,把再熟悉不过的幼儿园陌生化,发现隐藏在树林中的秘密。

一、幼儿自然课程活动的概念解析

自然课程倡导的是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幼儿,提供释放天性的探索和体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体验、玩耍、探索和学习,发展感官能力、社交能力、加强同伴互动、人际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自然课程的内容

自然课程涵盖幼儿与自然互动的方方面面,如自然认识、自然艺术、自然游戏、四季农耕、自然建造、生命教育等课程内容。

不论是怎样的形式或情境,都能让幼儿在体验与探究中,激发想象、好奇和学习,促进学习能力提升。

(二)自然课程的形式

自然课程以自然观察与自然体验为活动基础,通过观察记录、艺术创作、游戏互动等主要形式,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变化,体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自然课程的特点

自然课程中,幼儿和大自然中的一切进行立体式体验。他们关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聚焦发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一是多感官自由探索。幼儿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自然,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玩耍,促进对大自然的认知发展。

二是遵循幼儿天性。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遵循幼儿学习发展特点,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积极探究,满足幼儿自我建构的需要。

三是预设性与生成性有机统一。课程具有预设性,但在自然课程活动中又不能服从于预设,局限于预设;而是要根据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师幼、幼幼的互动激发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脉络”,生成新的活动线索。

二、幼儿自然课程活动的功能价值

(一)亲近大自然,激发好奇心

亲近自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他们在自然中解放天性、尽情玩耍。幼儿与自然的互动过程,既是经验的改造过程,也是认知结构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生发无数“可能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幼儿,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把幼儿生发的“可能性”视为幼儿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学习机会。同时,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将活动的规划权递交给幼儿,让幼儿尝试拥有活动的控制权,激发幼儿的责任心。

(二)对话大自然,提高探索力

在大自然中,幼儿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尝试与其对话,将自己对事物的已有经验充分运用到与自然的互动当中,并在这过程中生成“问题链”,有机生发多样化的项目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讨论、规划尝试、验证调整等多种形式,主导属于他们的游戏世界,在充分发挥主动性基础上,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三)友好大自然,增进共处情

在和大自然友好相处中,幼儿逐渐成长,一个个想法的迸发,一次次经验的积累,一点点学习能力的收获,都让他们成为课程的小主人。幼儿通过多样的观察、探究和表达方式,从不同维度和层面亲近、认识和了解周围环境,收获的不仅有对大自然的了解,还获得了充分探究和体验的机会和对生命的珍惜、关爱、责任和成功后的喜悦。

三、幼儿自然课程活动的实施策略

基于儿童立场,在自然教育视野下,我们在幼儿园的小树林里开启了一场与自然的对话,生成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班本课程。

(一)以幼儿兴趣为课程活动起点——追寻幼儿视角,挖掘幼儿“哇”时刻

在大自然中,幼儿永远是充满好奇、兴趣和问题的。教师要能够“用幼儿的眼睛去观察,用幼儿的耳朵去倾听,用幼儿的大脑去思考,用幼儿的兴趣去探寻,用幼儿的情感去热爱”。一天,幼儿在小树林里散步。突然,睿睿的一声惊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老师,树干上有空房子!”原来睿睿发现树干上长着一颗颗小空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是小蚂蚁的家,有的说是大树结的果子,还有的说那是一间间“旅馆”,等着他们的昆虫旅客……原来,小树林里有如此奇妙的事物。小树林里还有哪些好玩的呢?回到教室,大家迫不及待地记录下他们的想法,一个个关于小树林的奇思妙想诞生了。在这些表征中,树干上的“空房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于是,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大家共同讨论并设计调查表。幼儿带着好奇心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第二天,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原来树干上的“空房子”是刺蛾宝宝的家。树林里其他小昆虫的家在哪儿呢?天越来越冷了,小昆虫该怎么办呢?熙熙提出:“我们可以帮树林里的小昆虫制作昆虫屋,帮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新的问题产生了,到底什么是昆虫屋呢?昆虫屋长什么样子的呢?大家的一连串问题汇成“问题链”,在幼儿兴趣的驱动下,属于幼儿的课程开始生发。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用幼儿的视角观察、发现,追随他们的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努力构建更加贴近幼儿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以资源整合为课程活动关键——研判活动实施价值,以资源引领课程推进

自然教育旨在让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亲身感受。教师要做的就是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试着打破室内、户外的界限,创设“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的探索环境,营造一种自然、开放的教育氛围。在课程生成过程中,我们以资源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身边资源,讨论并制定资源探秘表,创设室内户外适宜幼儿的活动环境,并架构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两条脉络。在此基础上,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生成了“小小昆虫屋——自然探究项目”“苗苗之家——艺术体验项目”“我们的秘密小屋——生活游戏项目”这三大活动内容。通过研判活动实施过程,以资源为主线,架构资源与幼儿经验间的活动体系,让自然探究内容充满趣味与挑战。

(三)以幼儿问题为课程活动抓手——调整实施策略,助推幼儿高品质学习

幼儿的自我建构离不开思考与探究,而思考和探究是以问题作为出发点。幼儿探究的热情、经验的激活和思维的发展,都需要依靠教师观察和及时捕捉有价值的兴趣点。教师通过“观察幼儿行为—分析关键信息—解释发展特点—支架策略尝试—推动新经验产生”的观察步骤,分析幼儿行为,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实践和解决,在深入探究中获取、内化新经验。例如,在“自然探究——小小昆虫屋”项目活动中,幼儿对制作昆虫屋兴致盎然,可“昆虫屋到底什么样?”“制作昆虫屋需要哪些材料?”……一个个的问题接踵而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内在经验不断重组、拓展。

(四)以多元形式为课程活动过程——整合活动板块,创生课程新样态

为了培养爱自然、喜探究、乐表达、会生活的幼儿,我们聚焦课程核心问题,将课程划分为“自然探究”“艺术体验”“生活游戏”三大板块,各板块生成丰富的项目活动,三者相互渗透与关联。我们通过设置多元的活动形式、丰富的游戏内容,让幼儿自然生长、课程持续发展。

四、幼儿自然课程活动的评价优化

(一)多主体参与式评价

在自然课程中,教师、家长、幼儿都成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共同体的建构,成为幼儿发展路上的助推器。教师的评价行为立足实践观察、记录、分析、解读和反思幼儿的行为。家长评价方面,侧重于让家长观察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变化。幼儿评价主要是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对自我和同伴的评价。

(二)分享式评价

在此次自然课程中,幼儿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幼儿小队游戏日记和幼儿例会的开展。游戏日记里记录着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成长经历,思维导图、游戏计划、设计规划图、材料清单、问题清单……这些表征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表达和自主探究的契机。幼儿通过幼儿例会和同伴分享游戏过程,在自评和同伴互评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驱动力。

(三)研讨式评价

我们通过观摩、反思、梳理、研讨,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解读,对多元评价结果进行阐述,对课程实施进行指导;建立动态的“幼儿评价—发现问题—优化课程”循证机制,形成了“以支持个性化教育为导向的幼儿发展观”。

在“嗨,你好小树林”自然课程中,教师对幼儿“小问号”的悉心保护和支持,让幼儿在实际的个体经验活动中得到发展。树林游戏已经成为幼儿一直津津乐道的一个特殊事件,并将伴随他们未来的生活,而不只是一个结束了的事实。今后,教师将寻找更多经验生长点,推动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小树林昆虫游戏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借昆虫上课
美丽的小树林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快乐的小树林
昆虫的冬天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