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09-06张磊李砚忠
张磊 李砚忠
摘要:为促进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文章围绕“环首都一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通过走访座谈,分析得出京津冀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存在“难点”、农产品产销衔接存在“痛点”、农产品储存运输存在“堵点”。基于实地调研,提出应切实发挥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推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产销衔接“集约化”、储存运输“高效化”等农产品流通创新,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产品流通;流通现代化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7-008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6 文章标识码:A
农产品的流通不仅对产区农民的“钱袋子”有所影响,更对大城市的“菜篮子”影响重大。但是,在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京津冀区域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总体发展水平低、地区之间差距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方面的短板急需补齐。笔者通过京津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资源,分析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空间布局,比较区域差异,按照优化市场布局、促进协同互补、创新流通方式的思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相关职能部门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
1 京津冀三地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存在“难点”
当前,国内农批市场包括京津冀的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运作程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国内的运输果蔬大部分使用非标准周转箱,物流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货物装卸效率低下,果蔬在这一过程中人为损伤严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非标准周转箱使用范围小、次数少,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此外,市场内部绝大多数物流无秩序,还需依靠人工台账管理。市场周围交通拥堵、市场内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差。与发达国家农批市场物流体系规范运作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1]。另外,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程度不高,数字化程度低。车库共享程度低[2]。
1.2 农产品产销衔接存在“痛点”
一是农业生产组織化程度低。通过查阅相关调研资料得知,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来源71.2%为集资入股,资金规模较小、来源单一,制约着合作社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廊坊市文安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者大中专以上占比3.1%,初中及以下占比88.6%,农业知识技术影响生产水平的提高,管理意识影响组织规模的扩大,这体现出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受限因素之一是缺乏专业的人才。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混乱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存在于合作社中,这就需要与现代化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管理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其组织化程度。
二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不明确。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均不同程度存在批发集散与零散销售功能相互交织的现象[3],同时,农产品零售周期长、数量小、分布散,批零混合等问题制约周转流通效率的提升,也对市场的转型升级产生影响。下一步需要逐渐剥离零售属性,增强加工存储、物流配送功能,切实发挥全市农产品中转集散、调节供需的作用。
三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终端价差大。通过统计和平里街道大型超市、连锁超市、社区超市、果蔬店的蔬菜(黄瓜、西红柿、白不老、圆生菜)和肉类价格(排骨),平均比同期新发地发布价格高50%以上。零售价格较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城六区销售商户的数量减少,致使市场竞争有所减弱,商户通过提高售价获取更多利润;另一方面由于超市和升级改造后的果蔬店租金、损耗、设备、人工等支出远超于原有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与零售终端价差大是居民选择去批发市场采购的主要原因。
1.3 农产品储运环节存在“堵点”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运输时长和储存条件密切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并直接决定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高质量、高档化、绿色有机的鲜活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十分之高。对比发达国家,京津冀地区专业第三方冷链运输企业较少,且冷藏储运仅仅覆盖到少数作业环节,冷链体系也不够完善。
一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藏车道路运输机构数量占道路货物运输机构总量的比例少。从运量方面来看,生鲜果蔬的冷藏只占公路运输的20%。普通物流依然是第三方物流运输机构的主体,第三方冷链物流机构数量占比较少,部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发展速度缓慢、设施设备不健全,不能协调仓储、运输、配送、加工等各个环节,容易出现“断链”的情况,很难做到全程冷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影响农产品在流通中的质量,导致产品的损耗及成本升高。企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导致国内农产品冷链运输尚未大规模普及,消费者也没有为冷链运输带来的高成本买单的意识,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维持运营,亏损情况比较严重,盈利不容乐观,企业自身发展较为困难。
二是低温仓储区域分布不均衡。从低温仓储机构分布看,北京市27家,近6成分布在通州区。近年来,城六区低温仓储机构数量不断降低,由12家降为4家。2015年以来,新增16家低温仓储机构均在城市发展新区,承接效果较为明显,其中,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低温仓储机构分别新增13家、2家、1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位于环首都一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关键位置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保定市、承德市、廊坊市低温仓储机构数量分别为61家、42家、22家、9家,特别是与北京南部与东部相邻的廊坊市低温仓储机构总数不足10家,仅够满足自身需求,对于承接北京鲜活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等功能效果不明显。
三是冷链配送体系建设不完善。城市冷链配送环节是鲜活农产品冷链体系最薄弱一环,决定着整个冷链的质量。目前,配送商冷链配送占比仅有10%,由于货车通行管制政策以及通行区域时间限制,多数配送商采用金杯等载客车辆运输,存在一定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了鲜活农产品损耗,影响食品安全,降低流通效率。
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建议
2.1 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
首先,农产品流通标准与市场秩序规范的建设速度要加快。提高使用标准周转箱(筐)装载和运输农产品的频次,提高物流机械化水平,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人为损伤,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积极推进区域物流标准化,形成农产品物流全程标准体系。加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城郊大型公共冷库等重点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配置自动化立体分拣系统,提高生鲜农产品冷链处理率和生鲜农产品流通品质,提升生鲜农产品冷链存储与分拣效率[4]。再次,建立并完善数字化市场信息体制。聚力于农产品经营企业、经营平台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来实现降本增效、食品安全追溯赋能。最后,着力培养农产品流通标准行业领域专业性人才。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等院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优秀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2.2 推动产销衔接“集约化”
在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充分把握北京、天津大都市的消费需求;同时,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动京津冀地区农产品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助推三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加强多方区域合作,提升产地组织化水平。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区域合作,调整金融配置,加大对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发挥民间资本机动灵活的优势,使其充分参与到农产品生产组织中来。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产地进行对接,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同时,加强对农村专业种植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其在掌握种植、养殖技术的同时,了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方向。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对于高学历大学生村官以及返乡大学生要足够重视,通过课堂讲座、交流座谈等方式引导高学历人才将知识传递至农产品生产种植一线。
二是明确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将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新进行整合升级,促进北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减量提质,保持合理密度,有序推进精细化管理模式,回归批发市场传统定位,促使批发经营模式逐步替换通行的批零兼营模式,建立“批发零售分离、商流物流分离”运行体制。指导批发市场转型升级,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向消费者个人开放转为只接待机关团体、宾馆饭店、二级批发市场和超市采購商等机构单位。同时,从基础上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散和公共物流配送功能提升,向“批发集散+物流配送”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枢纽转型,科学优化市场布局和流转路线,使货物做到快进快出,提高场地和车辆的流转率,支持城市配送行业发展,建立现代化公共物流配送体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零售价格的监管调控。对农产品零售场所的场地安排、水电价格、税费减免给予适当政策倾斜,通过减免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等措施,扶持农产品零售终端,有效降低经营者经营成本。同时,加强监管,将各类农产品销售端主体纳入统一监管体系,突出农产品零售的公益性质,对于享受补贴的农产品销售终端实行限价,与批发市场价格挂钩。创造便利条件,鼓励生鲜电商、社区团购、农社对接等农产品销售模式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使其充分自由竞争,从而保证百姓购买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缩小零售市场与批发市场的价格差。
2.3 推动农产品储存运输“高效化”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按照疏解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规划,围绕建设环首都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支持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企业改造和建设符合《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要求的现代化冷冻、冷藏和保险仓库等设施,以低温仓储为支点建设京津冀冷链物流和城市配送网络。
一是提升冷链运输能力。鼓励大中型物流企业加大对冷藏运输的投入力度,从对车辆购置和升级改造的补贴、对道路运输费用进行减免等措施入手,提升冷藏运输车占比。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从税费减免和贷款政策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为运输公司引进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提供补贴,保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激发冷链物流公司的创业热情。同时,拓宽冷链企业服务类别,开展对农产品的分包、称重、包装服务,提升第三方冷链运输企业的利润水平。
二是加强冷链基础建设。以平谷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为依托,按照环首都一小时流通圈关键节点位置规划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布,提高中转集散效率。通过提供土地、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核心企业加快各类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完整冷链产业链。重点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重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确保生鲜农产品在中转、销售等环节不断链。在北京疏解冷链企业至周边区域的同时,河北省应在保定、廊坊等环京地区设立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有效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三是完善冷链配送体系。确保冷链体系“最后一公里”的保鲜运输、销售终端冷藏贯穿始终,以城区内大型超市、第三方物流公司为依托,建设城市物流中心,完善“配送中心-超市(社区菜店)-居民”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针对配送末端,在社区菜店及超市建设拓展低温仓储区域,为配送骑手提供冷藏箱、冰袋、恒温密封带等装备,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冷链物流业务知识,以有效解决冷链末端“断链”问题。关注冷链物流“上路难”问题,适当放宽对冷链运输车辆的交通管制,合理评估冷链运输车辆的最大载重量,构建京津冀区域冷链运输车辆资质互认模式,统一车辆运营、审验、管理标准,为农产品冷链运输提供交通支持。
3 结束语
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新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5]。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满足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居民消费需求升级[6],支持区域内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和农民增收,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洪岚,黄琪,张喜才.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9(19):17-19.
[2]孙健.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3]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2(06):36-42.
[4]贺兴东,高君宇.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运行机理与重构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3(14):5-8.
[5]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多途径、宽领域、深层次 不断优化京津冀农产品流通环境[J].中国经贸导刊,2018(31):11-13.
[5]傅丽娜.浅析前置仓业态在京发展现状及特点——以“美团买菜”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9(1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