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的长效机制探究

2023-09-06李石洪

村委主任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李石洪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发展与治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的前提,是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动农村发展与治理需要构建更加长效的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和创新机制,保证农村发展与治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发展与治理;农业现代化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7-0034-03       中國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章标识码:A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的发展和治理问题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文章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时代价值出发,探究当前农村发展与治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构建其发展的长效机制。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时代价值

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乡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意义十分重大。第一,有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实现农村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建设,意味着在经济、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福利,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得以落实。第二,有利于提高农村向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投入成本,农村的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水平逐渐提升,从传统的小型农业发展到大规模现代化的养殖业、种植业、水产业、旅游业等,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竞争力,逐渐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第三,有利于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利用现代化技术设备来管理发展农业,从而形成高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以及可持续化。可见,推动农村发展和治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的现实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村发展机遇充足、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农村发展“空心化”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两个方面。

2.1   农村发展“空心化”问题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留下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这使得农村在人口规模和劳动力结构上逐渐失衡,导致农村耕地荒芜、房屋闲置,出现农村“空心化”问题。这是农村在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农村的“空心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人才“空心化”。农村的发展与治理需要人才、技术、资源的支撑,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意味着农村的养殖、水利、教育、乡村治理以及其它需要新型人才的地方出现空缺。第二,耕地“空心化”。农业发展最大的特征是劳动力投入大、生产收入少,并受到自然环境、地域条件和生产方式的限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支撑家庭的开支,因此家庭的年轻劳动群体便会放弃从事传统的农业,选择进入城市谋生,进而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大面积的耕地不得不撂荒。第三,基础设施“空心化”。城乡融合发展也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休闲等领域日益完备,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使得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机构使用率较低,造成资源浪费。

2.2   农村基层治理难度大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体现基层治理成绩的重要一环。农村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发展动力,不断提高农民自己管理事物的能力。然而在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农民不仅自治意识不强,而且参与公共事务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一,农民自治意识薄弱。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大多数村民较为保守,缺少参与治理的思想,在自治上还有很大欠缺。第二,干部治理方式欠缺。部分村干部缺乏工作创造性,固守思维,在治理过程中往往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无法针对新问题提出新思考和新举措,缺乏主动创新意愿和能力。第三,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仍然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3]。但当前农村发展中仍存在生态破环现象,如污染水源排放不当、垃圾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水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养殖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的形象和“气质”。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稳步提升,其根本立足点在于农村实现发展和治理的可持续性。构建法治保障体系、动力激发机制、创新发展机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实现形式。

3.1   保障机制:以法治保障农村发展与治理的规范性

3.1.1   推进法治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体现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法治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是保障农村发展稳定、协调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乡村法治体系建设。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首先要科学制定相应的治理体系和规范,保证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其次,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治培育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法治水平,确保干部治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后,注重对村民的法律宣传,以法律进村庄、普法大讲堂、法律援助等活动积极在农村进行普法宣讲,以此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乡村的法治水平。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法治建设强调公平性、透明性、人民性,在治理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微权利”“微腐败”现象,要充分发挥基层监督、人民监督、社会监督的联动作用,建立一个风清气正的乡村治理格局。三是破除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当下农村发展和治理中的一大弊病,人民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发展和治理难以得到提升,对个人、集体、国家来讲都是有害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创新干部考核方式,由拍照、打卡这样的考核“痕迹”变为考核干部的“足迹”“实绩”,确保干事的真实性、实效性。

3.1.2   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村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法治和德治的良性互动,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素养,实现治理有效和农村秩序的有效循环。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农村的治理需要科技化作为支撑,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摒弃,要从传统根基入手,乡风文明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村民的德育教育、文化教育,把其融入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实践中,用软约束力凝聚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力量,进而达到乡村善治的目标。二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弘扬优良的社会风气是改善乡风的重要环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发展和有效治理必须进行乡风文明建设[4]。对农村的不良习惯和陈规陋习要予以严厉打击;对于一些积极移风易俗的典型案例,政府要加以宣传和鼓励;同时村委会要积极搭建文体活动平台,定期开展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展现自身优势,以此来带动整个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2   动力机制:以发展激发乡村群众的自治动力

3.2.1   完善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是指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对人们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提高个体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团队凝聚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农村发展和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完善激励措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一是落实人民民主权利。激发群众在农村基层治理的“主人翁”作用,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都要有人民的身影、听见人民的声音,切实保障人人得享权利、人人可用权利,防止出现民主落实不严、不实的问题。二是提高实物奖励。通过设置“积分兑换”“学习强国”“挑战答题”等学习平台,帮助村民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通过激励措施提升村民自治的积极性,实现从强制学习到自觉发展和治理乡村的转变。三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建立一批先进的、典型的治理示范队伍,以其作为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标杆,以此带动其它村民,提升农村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3.2.2   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即多元主体要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的状态[5]。农村的发展和治理仅靠农民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政府治理、企业协同以及村民自治共同发力。一是政府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各职能部门和基层组织各司其职,准确制定和传达相关的方针政策,科学整合分配资源、合理投入划分资金。二是企业协同推进农村发展。农村的发展治理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也离不开企业的配合,进入新时代,国家给予企业一系列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减少税收、拨付资金,助力一大批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因此,企业在农村发展治理中要积极参与其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稳定收入。三是发挥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农村的发展和治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农民自身,所以,农民自己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和治理的主动性,自觉参与到本村的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真实图景回馈农民自治的实效性。

3.3   创新机制:现代化赋能农村发展与治理

3.3.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动乡村人才的振兴,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6]。一是拓宽人才选拨渠道。要认真落实人才选拨工作,在选拨人才过程中要提高人才准入标准,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用一批教育层次高、思想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青年人才。二是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人才进行培训学习,并制订考核机制,了解新思想、新理论、新数据,不断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三是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设定人才引进政策,给返乡创业的人才搭建宽松的营商环境,积极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在住房、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提高青年人创业就业积极性,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培养一批“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

3.3.2 推进乡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着力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服务乡村发展。第一,政府加强数字化、信息化顶层设计。结合本地区实际,补足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短板,统筹协调,总体布局,围绕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人口管理、资源分配、社会公平、基层民主、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整体性谋划,推动各个方面协同整合、優化运转,形成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数字化合力。第二,完善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效能。加大金融投入,推进农村网络化全覆盖,助力移动互联网、宽带通讯网、数字电视网的发展,实现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强政企合作、政商合作,推动农村电力、水利、公路、机械设备、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技术人员的智能化、信息化转型。

4   结束语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治理,农村的治理需要发展为支撑,所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和治理互联互通是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各地区应充分认识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的时代价值与现实困境,通过构建动力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落实“三农”政策,促进我国乡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新华网.新时代新征程,总书记这样谋划乡村振兴大棋局[EB/OL].(2021-12-25)[2021-1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21-12/25/c_1128200890.htm?articleId=489579.

[4]王山晨.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与治理[J].现代化农业,2022(11):76-78.

[5]孙建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逻辑研究[J].农业经济,2023(03):47-49.

[6]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1-02-2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2.htm.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