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2023-09-01陈吉钰陆道坤

文学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陈吉钰 陆道坤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三种启发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激疑启发是教师通过设“疑”、组“疑”、入“疑”和解“疑”来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求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情境启发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入情境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讨论式启发是教师通过设计带有启发因子的问题、组织与调控讨论和总结讨论来引导学生发散创造性的思维,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三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语文教学 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去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地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采用激疑启发、情境启发、反面启发、讨论式启发等多种启发方式去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主要探索了激疑启发、情境启发和讨论式启发。启发式教学绝不是整节课提问和整节课讨论,所以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需要根据教授内容的不同来决定适当的启发的方式,不能为了启发而启发。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来谈谈启发教学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激疑启发:在疑问中求解

激疑启发是教师根据教学材料内容,故意创设疑问,以引起学生注意,调動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激疑启发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使二者能够通过科学互动,在疑问中实现启发与被启发,并使得学生在解疑中开展有效的学习。

1.激疑启发的步骤:从设疑到解疑。激疑启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发现疑问。教师首先备“疑”,即首先发现教学内容中容易、可能生“疑”之处,发现学生可能“存疑”之处,发现可以由“疑”而“(学)问”之处和可以由“疑问”而实现延伸,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之处①。第二,创设 “疑问”。教师围绕“疑”准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延伸的相关材料,提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支持,再组织合理的语言把“疑问”表达出来。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去考虑提“疑”的时间和方法,组织何时提出“疑问”和何种方式提出“疑问”。第三,引导学生入“疑”,激发学生质疑。教师可以通过②“直问式”、“逆问式”、“比较式”、“层进式”等激疑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入“疑”的情境,明确“疑”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教师对话、与小组讨论等方式去找到“疑”的答案,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之下,进而激发学生对“疑”再起“质疑”,实现“疑”的延伸。步骤四:协助学生解“疑”,培养学生自主解“疑”的能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互动后尝试得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协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找到解“疑”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2.激疑启发中教师的角色扮演:设疑者、导演和协助解疑者。首先,教师要扮演好设局者角色,确保疑问的价值和针对性。从整个过程来看,在设疑阶段,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科学设计,将质疑材料的适应性和延展性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扮演好导局者角色,确保疑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从整个过程来看,在组“疑”和创“疑”阶段,教师应该设计具体的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去创设相对应的设“疑”方法。最后,教师要扮演好协助解疑者角色,确保问题的解决和启发性。从整个过程来看,在引导学生入“疑”阶段,教师应该要最大程度地通过启发和指导学生融入课堂、沉浸书本和解决疑问,并实现“疑”的延伸。

3.激疑启发举例。以《滴水石穿的启示》这篇课文为例。步骤一,设“疑”:教师在授课前先备“疑”,即发现这篇文章中容易、可能生“疑”之处,挖掘课文中学生可能存“疑”之处,确定教学的基本问题,再明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基本问题考虑学生可能存“疑”之处不同,有的学生认为滴水可以石穿,有的学生认为滴水不能石穿,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去发现不同的“疑”而提出不同的“问”。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设局者角色,确保疑问的价值和针对性。步骤二,提出疑问:课文题目就蕴涵着需要探究的一个教学基本的整体性问题“滴水石穿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由学生的认知差异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太极洞内的水滴的力量微不足道为什么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呢”、“雨水不仅速度快且力量大为什么不能把小小的石头滴穿”。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导局者的角色,确保问题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步骤三,组织疑问:引导学生入“疑”,问题要有递进性和逻辑性,教师通过提出的问题的层层深入来引导学生实现对问题的进一步解读。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中的石头和平常的石头相比有何不同”,通过自由讨论让学生找出太极洞石头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学习完三位名人事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李时珍如何成为一代名医”、“从爱迪生身上可以学到哪些品质”,问题环环相扣,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回归文章主题;教师在总结完课文后再提出“为什么太极洞内的水滴的力量微不足道却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而雨水不仅速度快且力量大却不能把小小的石头滴穿”,运用正反两例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课文蕴含的深意,找到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回答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导演的角色,确保问题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教师通过一个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疑问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步骤四,解决疑问:教师创设巧妙的连续诘问之后,要引导学生③边解疑边思考、边解疑边讨论、边解疑边发言才可以达到解疑的目的,指导学生在解疑中质疑, 又在质疑中解疑,促进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协助解疑者的角色,确保问题的解决和启发性。

二.情境启发,在情境中助解

情境启发是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结合语言、实物、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出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并且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物体、语言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和体验知识,进而给予学生帮助,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202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踐性”。在信息化时代,单纯文字的课本内容有时不能让小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阅读文字,想象不到文字后的背景,进入不到课文情境中,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意义。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也能主动学习语言文字。

1.情境启发的步骤:从创设情境到引入情境。情境启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创设情境。教师先制定教学目标,进而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做全面分析⑥,找到教材中蕴含启发因子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来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第二,分析情境。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教师要运用辨析、评估、评价等多种有效手段,对情境进行主动思索与分析,根据课堂需要选择各种各样的情境教学的方法,例如生活情境、角色情境、多媒体情境、合作情境和讨论情境等,通过合理的情境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与遐想。第三,引入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合理的情境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有意识地将情境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境中,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领会感情,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2.情境启发中教师的角色扮演:创设者、分析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要扮演好创设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生活性和目的性。从整个过程来看,在创设情境阶段,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来创设情境。其次,教师要扮演分析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科学性和意义性。从整个阶段来看,在分析情境阶段,教师必须主动对创设的情境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考虑到小学生的特殊需要,厘清用何种情境方式启发学生能更科学更有意义。最后,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整个过程来看,在引入情境阶段,教师应该要最大程度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在情境中领会课本内容,并鼓励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实现对课文的延伸。

3.情境启发举例。以《变色龙》这一篇课文为例。步骤一,创设情境:教师钻研课文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发掘需要创设情境的内容。考虑到许多小学生可能不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如果仅凭教师的语言描述,过于抽象导致与学生生活实际相抽离,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特征,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创设者角色,确保情境的生活性和目的性。步骤二,分析情境:教师决定创设情境之后,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情境方法,并反复推敲所选择的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意义。教师可以课前找一些关于变色龙的图片和视频,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分析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科学性和意义性。步骤三,引入情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情境要有趣味性,在讲课之前播放变色龙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们看,通过多媒体和教师语言相结合,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在此情境中能更清晰地了解变色龙的特征,有助于学生领会课文,建立起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再以《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为例。步骤一,创设情境:教师先以研读课本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可能无法从人物本身的角色去思考,造成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相脱离,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达到教学目标。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创设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生活性和目的性。步骤二,分析情境:教师决定创设情境之后,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适当的情境方法,并反复推敲所选择的方法是否科学和有意义。为了使情境创设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主人公,并以其中人物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情境表演法,把情境表演融入课堂,通过角色效应来强化主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分析者的角色,确保情境的科学性和意义性。步骤三,引入情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角色情境之后,要确保小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中来,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角色扮演活动⑦,把班内学生划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来自由分配相应角色:买家和卖家,各小组借助表演的方法来还原文中部分片段,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实际表演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把握人物情感和剧情关系,不但能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来重新塑造人物形象,教师在学生表演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课本知识的启发,这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文的内涵和深层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深植启发于课堂讨论之中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者小组为单位,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完成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启发因子的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和情感交流。《2022语文课程标准》⑧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中实行用讨论来启发学生,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地自主思考,在讨论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民主平等的合作,在讨论中领悟课文蕴含的深意。

1.课堂讨论的步骤:从基于启发而设计讨论的问题到讨论后的课堂总结。课堂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基于启发而设计讨论的问题:教师在开始课堂讨论之前,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蕴含启发因子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有一定的层次性。讨论的问题既要具有价值、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又要契合学生的兴趣, 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确定问题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和明确讨论的要求。第二,引导与调控讨论的过程: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施精细化的组织⑨,启发引导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朝着预期设定的轨迹进行,以达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度介入讨论进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分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和灵活运用讨论的不同方式以吸引学生参与讨论。第三,讨论后的课堂总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和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教师应该基于归纳的结论来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把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促进其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将讨论成果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产生继续深化讨论成果的浓厚兴趣,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总结讨论的观点,也可以安排小组归纳观点,不断地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讨论启发中教师的角色扮演:设计者、管理者和总结者。首先,教师要扮演好设计者的角色,确保所讨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价值。从整个过程来看,在设计课堂讨论问题的阶段,教师要将具有启发因子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互紧扣。教师还应当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提高课堂质量,以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取得实质性效果。其次,教师要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确保讨论按照既定的轨迹往下走。从整个过程来看,在管理讨论阶段,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所肩负的教育责任,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教师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对应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讨论状态,围绕讨论的题目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恰当地把握好整个讨论过程。最后,教师要扮演总结者的角色,确保所讨论的问题得到总结和完善。从整个过程来看,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不仅要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还要在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3.课堂讨论举例:以《推敲》这篇课文为例。步骤一,基于启发而设计讨论的问题:讨论前的准备要充分,教师在授课前先研读课文,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设定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有哪些区别”、“同学们觉得‘推和‘敲哪个更好”、“从《推敲》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确定好问题之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識及资料方面的准备,并且明确讨论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设计者角色,确保所讨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价值。步骤二,引导和调控讨论的过程:教师设计好三个问题之后,向学生简洁地介绍讨论题目、程序和范围。教师需要有意地去创造热烈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对文章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问题启动思维、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师对总目标要有准确的把握,根据不同的问题去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和讨论时间,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从《推敲》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紧扣讨论主题,使讨论步步深入,并在适当的时机启发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在课堂谈论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确保所讨论的过程的方向性。步骤三,讨论后的课堂总结:教师要明确指出讨论的收获,然后再指出讨论的重点和结论。如果是小组讨论,教师要安排小组内各成员进行归纳观点,然后在班级进行集体汇总,确保解决问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产生继续深化讨论成果的浓厚兴趣,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总结者的角色,确保所讨论的问题得到总结和完善。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地越来越广泛。教师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启发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获得新知,引导学生符合实际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推进,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性提问、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反馈而调整教学,还有助于教师不断地提升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推动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启发式教学和语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课程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去设计具体的带有启发因子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步优化教学效果。

注 释

①张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108.

②张继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2(11):68.

③李艳春.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学会学习[J].林区教学,2011(02):27-28.

④敖寿平.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4-25.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⑥刘秀媛,刘秀珍.试论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19):16-17.

⑦黄兆凯.情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22(03):114-116.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⑨林志新,王竹筠.试谈课堂讨论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09):12-16.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