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

2023-08-31李春玲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评单元整体教学一体化

李春玲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评”一体化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统领,由任务驱动学习,将评价植入学习活动,监测教与学的过程,达到以评促教、以评带学的目的。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和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探寻合适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5-0010-03

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评”一体化为方向,通过单元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设计,以真情境、大任务为引领,以完善的教学评价为抓手来规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真正完成育人目标。

一、单元内容分析与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内容分析是设计好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单元内容包含编者的意图和学生要提高的能力点,因此,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之前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逐一分析。

(一)看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中显示,这个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编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呢?不难发现,这个单元中的课文都是诗歌,而诗歌篇幅短小、内容精练的特点适合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关注批注

例如,《沁园春·雪》的批注涉及诗歌创作的背景、领字(“望”和“惜”)的作用、阅读的指导;《我爱这土地》的批注指向意象和意象的修饰语;《乡愁》的批注关注的是句式的特点和意象的选择;《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的批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句子转行的特点,以及诗歌中表示颜色的词给人的感受等。通过分析发现,每一首诗歌的批注所关注的点是不同的,因此,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既要看到相同点,又要看到不同点。只有正确区分异同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的目标。

(三)关注活动任务之间的衔接

教材在呈现这个单元内容时,已经对相关三个活动任务都做了清晰的要求,活动任务一是学习鉴赏,提示用五个阅读策略来完成。活动任务二是诗歌朗诵,提示要注意朗读技巧,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活动任务三是尝试创作,并提供了三個创作题目,这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能力。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格外关注活动任务三,它不仅指向学生的审美创造,还指向学生必备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单元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要求。同时,单元内容还指向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基于此,设计如下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顿、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3.借助相关学习资源,探究意象与诗人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4.结合本单元所学和生活经验,发挥联想和想象,选取典型的意象,尝试创作诗歌。

以上四个目标层层推进,前后关照,让学生先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再通过意象分析确定诗人的情感,并在学生完全掌握诗歌的形式、内容、创作方法后,让他们创作一首小诗。这样的目标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单元情境设计

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任务群,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设计跨学科情境。比如,想要学生学好《周亚夫军细柳》,就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理解君与臣之间的尊卑关系,进而更好地掌握“真将军”的精神内核。本单元的情境设计涉及生活情境与跨学科情境,具体如下。

我校广播站打算在九月开辟一个新的专栏——“诗歌朗诵”。为此,我们班级要为“诗歌朗诵”专栏提供诗歌配乐朗诵音频、原创诗歌、诗歌鉴赏与点评等作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抓手,向我校广播站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具有真实性的生活情境的指引下,学生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并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当然,还需要跨学科情境的辅助,因为在制作诗歌配乐朗诵音频时,学生需要配乐、剪辑音频等,这些涉及音乐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由此可见,语文学习是多角度、多方位的。

三、单元任务呈现与实践

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有了,恰当的目标定了,如何才能实现目标呢?这就需要用连续的单元任务架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设计单元任务时,一要关注任务和目标是否相互关联,二要留心任务与任务之间是否存在恰当的逻辑,三要设计恰当的支架。支架是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恰当地评估学情,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不然任务完不成,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鉴于以上分析,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设计以下单元任务。

单元任务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分任务1:我校广播站的“诗歌朗诵”专栏,要求我们以“感情基调的一致性”为分类标准对六首诗歌进行分类并朗诵,请同学们首先明确各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见表1)。

“感情基调”一词不好理解,因此,教师要补充关于“感情基调”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在这里,就需要给予理解性支架,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歌内容。所谓“感情基调”就是诗歌作品的感情色彩或情感态度,如欢快、激昂、兴奋、伤感、激愤等。

分任务2:我校广播站的“诗歌朗诵”专栏建议同学们以“诗人情感的相似性”为分类标准对六首诗歌进行分类并朗诵。请同学们首先明确各首诗歌的意象内涵和诗人情感(见表2)。

此任务中,对意象的探究是一个难点,通过意象再分析诗人的情感更不容易。所以,在这个任务中,依然要给学生提供支架,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当了解了相关意象后,学生才能初步把握诗人的情感。但只关注意象还不够,在这个任务中,还要让学生关注修饰意象的词语。比如,在《我爱这土地》中,意象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同修饰语共同出现来表达意义的,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在意象“河流”的前面就有两个修饰语——“永远汹涌”和“悲愤”,由此更能明显感受到诗人悲愤和痛苦的情感。在这个任务中,要让学生理解意象,并且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的情感。

分任务3:请按照我校广播站“诗歌朗诵”专栏的要求,在小组内进行诗歌朗诵练习,朗诵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节奏等。

在这个任务中,教师可以先给出朗诵示范让学生明白朗诵时要关注的内容。如艾青《我爱这土地》“——然后我死了”一句中的“死了”要重读,且读“了”字时还要停顿一下,虚声送气。“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中在“羽毛”处停顿,“羽毛”和“土地”重读,语调慢慢下降。读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感情要由激昂转向深沉。其中,“土地”“爱得”“深沉”既要重读,又要有所停顿,而且在结尾处要虚声送气,以表示诗人复杂、波澜的爱国之情。

单元任务二: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选出参赛选手。

分任务1:为了在我校广播站“诗歌朗诵”专栏呈现高质量的朗诵音频,我们班将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同学们可以不同的形式(见表3)参赛。

朗诵时应关注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停顿、重音和连接。

分任务2:评委对朗诵情况进行打分,要根据评分标准(见表4)给予客观的评价。

学习任务三:妙筆生花,创作诗歌。

分任务1:我校广播站“青春飞扬”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原创诗歌,请同学们选取合适的意象创作一首表现“青春”的诗歌。

分任务2:我校广播站“青春飞扬”栏目已经收到了很多来稿,现在需要几个同学来当诗歌的评论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与点评。

这两个任务都是围绕诗歌创作进行的,不管是创作还是点评都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思维能力,这样的任务一方面能满足新课标的育人要求,另一方面能提升学生的创作与思辨能力。所以说,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评价流程设计

(一)课堂学习用诊断性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四类: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最有效的评价莫过于诊断性评价。

比如当学生创作完诗歌以后,可以即刻发给学生一个诊断性评价量表(见表5),让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自评并完善诗歌。

通过诊断性评价,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

(二)学习结束用总结性评价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当学生学习完单元内容后,还应该进行总结性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总结性评价可以是测试反馈。只有每个学生都通过了单元测试反馈,本单元的教学才算结束。

不同的教学评价有不同的作用,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恰当的教学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真实的学习、有效的教学得益于教师精良的课堂设计。教师要精心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情境和任务,并辅以合适的评价。这样做有利于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教—学—评单元整体教学一体化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范式下学与教方式初探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