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融五育、多元立体”中小学“四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23-08-31梁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堂

梁红

[摘 要]“心融五育、多元立体”中小学“四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整合高校专家、教研员、优秀教师、学科教师等人力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立足于教师“善知”“善教”和学生“善思”“善成”的“四善”课堂教学设计;依据整体教学目标和子课时目标,围绕教学环节,结合学科特点,设计有整体性、关联性和递进性的教学活动,开发一批学科精品课程;在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在“五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实现“心融五育”,发展“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育人目标,有效解决了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设计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及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心融五育;多元立体;“四善”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5-0001-0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教师如何“培养人”,不让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无法落地”。面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的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设计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及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要研究的是如何将育人导向转变为真切的、有效的和有温度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完整教育过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目中有人”。

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确保了“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形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良性态势,就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因为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是学生持续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而教师的专业成长、素质提升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生生成长”和“师生成长”的过程,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师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实现育人目标、成就自我、展现自我。因此,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目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心融五育、多元立体”的中小学“四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以教育心理学理念为基础构建“四善”课堂教学模式

(一)“善”的真谛奠定“四善”课堂的核心

善,《说文解字》解释:“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从利他性上看,可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极具同理心,悲他人所悲,乐他人所乐;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精神本质柔软,天性纯真,品质淳朴与智慧散发。因此,“善”应该是一种真诚、正直、有爱心、有同理心、有责任感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类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有善念的人思想健康,能够造福他人,更擅于发挥自我优势,能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基于心理学课堂教学与学生认同感的关系可以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体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教师交往中发展智慧和潜能,培养道德品质,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其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并进入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越强烈,在遇到困难时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也越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具备“善”的品质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驱动力”之一,而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关键。

(二)明确“四善”课堂的内涵,确定师生的成长目标

在中小学“四善”课堂教学模式中 ,“四善”指的是教师的“善知”“善教”和学生的“善思”“善成”。“善知”是指教师要善于学习,要提高学科專业素养、学科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善教”是指教师要善于共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把握课堂教学艺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善思”是善于思辨,指学生要在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掌握思考的方法,并能将学会的思考方法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善成”,善于成就最好的自己。一方面,学生要将思考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潜能在课堂中要得到培养和挖掘,积极心理品质要得到提升,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要得到完善,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三)“心融五育”赋能 “四善”课堂,激发师生的内在驱动力

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卓越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对于教育学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心理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心理学知识已成为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也是教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

“四善”课堂教学旨在以教师“善知、善教”,学生“善思、善成”为目标,科学地采用划分了“课前导学、新知导入、方案设计、合作探究、问题生成、实践再现”六个步骤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用课堂教学策略,以关注师生的共情、共学和共生的课堂为抓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课内外的学生自学和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引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开展学科大融合的教学。为了六个教学步骤能顺利进行,并且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持续性,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在“五育”并举中强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赋予“五育”更为鲜明的教育特征。“心融五育”教育新理念赋予课堂教学新能量,构建“四善”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构成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心融五育”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又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立德树人,就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结合,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融入教育改革之中。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基石,以学生幸福、快乐学习为出发点,就是以德育为先,“五育”和“心育”相融合,即“六育融合”(见图1)实现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四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办学水平较高学校和优秀教师通过共同研讨备课、研修培训、学术交流、开设公共课等方式,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一)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师发展的促进机制

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教研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以高校的专家为引领、教研室相关学科的教师为核心,组织区域优秀教师,成立学科教师专家组。围绕“四善”课堂的核心理念,挖掘区域教学资源,引进高校专家,组建以学科专家、教研员、兼职教研员、核心团队成员、后备力量、教研组长为主的教研核心工作团队,采用“专家指导、教研员引领、青年教师观摩课例、核心团队成员点评提升、教师互动交流”的教研方式,创新“三段六步”镜面式诊课法(见图2),开展校际主题教研活动,发挥团队的辐射、引领、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全盘推动,提高区域善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对各科教师开设的培训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更新,而且包括教育心理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的更新,将学习心理学知识与教学策略有机融合,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推动教师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助力教师的“善知”“善教”。

(二)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四善”课堂教学设计

1.关注相关理念与思想策略

创建“四善”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重视小组讨论和交流,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教学生,提升个人的实践效果。教师要落实金字塔学习理念、自主学习理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理念、数字化学习理念等教学理念;采用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不断探索和实施分组合作教学、竞赛教学、探究式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搭建平台

教学策略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能构建情感与知识交融的课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解决了课堂有限和思考无限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为各学科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背景下“心融五育”的好课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课堂,为学生创设情感能参与、行动能参与和思维能参与的学习情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工具,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可视化思维、学习过程及成果、开展竞争性學习,获取资源及整合资源,参与具有拓展性的生成性学习。

3.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及策略

“四善”课堂遵循“课前导学、导入新知、方案设计、合作探究、问题生成、实践再现”的教学步骤,以基本教学流程“教学导入—任务驱动—方案设计—小组探究—互动分享—拓展提升”实施课堂教学策略。一节完整的课堂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活动里,即课前预习导学、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导学测评。课前预习导学要明确目标,对照、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明确课时重难点后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精心设计预习方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检查释疑。课中合作探究以有效的问题为牵引,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讨论,引发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感悟,实现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通过探究展示搭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深度学习的平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课后实施导学策略、整理测评,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教师帮助其构建知识体系。这里从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关系中要求学生善于以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审视自我,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即以“善思”促进“善成”。

(三)开发特色精品课程,落实“五育并举”目标

在课堂教学、德育建设、活动课程中,融入心理教育元素,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心育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使教师在努力研修教材的同时找到了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的策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优秀的教师团队创新了英语“415”生态写作模式“五步一题”教学法;采用了小学数学和思政课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发了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劳动教育等学科精品课程并构建了课程样板;进行了体育“花样大课间”自我展示;等等。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有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共同研发了德育与心育深度融合的心理主题班会“1+4”模式,通过师生共同开展“一组活动”、训练“一项心理技能”,学生得到“一次心灵感悟”、体会“一个人生道理”,实现主题班会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融合,育德育心。

三、以“立体多元”的育人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从深度学习理念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标准来看,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这四种能力来制订。制订教学评价标准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程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蓝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善思”“善成”,成为最好的自己。教师要使课堂富有灵动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按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行的育人方向,“心育”赋能课堂教学,注重德、智、体、美、劳的深度融合。教师可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遵循因材施教思想,根据校情生情,展开“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一体化评价,采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测评多种内容。例如,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为特点而构建的“花儿朵朵开”期末开放性学业水平测评系统,形成了一套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索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以教育心理学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指导策略,开展“心育”融合“五育”的课程改革,采用 “心融五育、多元立体”中小学“四善”课堂教学模式,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提升育人效果。使教师在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真正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生,更快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让“五育”处处体现出生命的气息,让德、智、体、美、劳入心入脑,这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焦翠柳.论心理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认同感[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7):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EB/OL].(2010-01-19)[2023-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001/t20100119_87759.html.

[4]  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翻滚吧,课堂
如何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我家的勤俭节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