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助力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的研究

2023-08-23王玲

高考·中 2023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王玲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重视并优化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以往讲解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依据文本的内容,积极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论文就结合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内涵,结合一定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批判性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效信息、加工信息、理解语言内涵、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方法。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方、深度对话,并在阅读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经过对文本内容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等,形成一定的感悟、观点等。但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讲解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侧重于对知识点的讲解,将教师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阅读的深入。基于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解放出来,灵活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效果。

一、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内涵

基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理念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对此,教师应契合新课程理念的需求,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批判性阅读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批判性阅读建立在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拓展和延伸。通过批判性阅读,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对文本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分析和辨别,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中将现实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正确区分开,并能够在阅读中辨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态度等信息;在批判性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关键线索,推测作者写作的目标,能够体会其中的言外之意,最终在思考和分析中明确得出更加合理的逻辑,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同时,批判性阅读更是一种积极探索、主动挖掘文本信息的过程,读者不仅仅要概括文本的主旨,还要对文本细节进行辨别和思考,依据已有知识和文本线索进行科学的评判。由此可见,批判性阅读模式下,阅读不再拘泥于原文中,从浅层次的阅读中解脱出来,超越字面做出正確的解释,运用个人的想法进行解读,并将能够体现个人阅读高度的技能、态度等展示出来[1]。

二、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阅读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栩栩如生地还原阅读内容,在动画、色彩和情境上具有传统课堂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将文本中枯燥的文章转化为立体的景象或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祝福》阅读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一段祥林嫂变化的对比视频,让学生从内心中探索造成祥林嫂变化的原因,深入挖掘祥林嫂死亡的原因,透过文本中“还不是穷死的”表象,理解封建礼教制度是造成妇女悲惨命运的主要根源,激发学生质疑意识,让学生能够批判地阅读文本,实现学生的高效阅读。

(二)革新以往阅读教学模式

以往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被动地阅读,教师将知识和体验直接讲述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低,缺乏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很难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阅读体验差。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展示阅读的背景知识,将与文本有关的资源和素材有效融入,激趣励学,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品读和感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看法,获得基于自身经验和认知的体验,欣赏文本中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改变以往学生被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阅读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分析,活化学生思维,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与教材课文相关的资源,依据自己的需求去开展个性化、自主化阅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分析阅读内容,深入探索文本中的知识和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获取有效的信息,对阅读内容形成独特的感悟,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感,品鉴文本中的修辞方法及其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开展路径

(一)依托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奠定批判性阅读的基础

在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之前,为了唤醒学生的内在阅读欲望,促使学生深层次把握文本内容,教师应结合文本中的信息,将文本中的故事、背景或是情感外显化、直观化,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据统计,在各种类型的文本阅读中,历史类的文章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阅读文章,因为课文中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等,学生唯有具备大量的历史知识,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精准把握人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等。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优化批判性阅读教学时,可灵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给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情境,融入与阅读文本相关的历史知识和背景,增强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鸿门宴》的批判式阅读教学中,就借助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从影视片段中截取相关片段,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给学生展示鸿门宴之前的历史资料,为鸿门宴的阅读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角色表演的方式,对刘邦、项羽、范增、樊哙、项庄、项伯等文本角色进行演绎,使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特点,奠定学生思考、分析的基础,活化课堂,更好地开展批判性阅读学习[2]。

(二)依托信息技术,加强阅读“对话”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交互的过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对话观”,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与阅读文本进行对话,还应在阅读课堂上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促使学生在阅读“对话”的过程中,能够与文本内容实现共鸣,从不同的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最终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对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批判性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促进学生与阅读文本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应结合阅读内容,借助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将其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并引入相应的信息技术资源对阅读文本进行补充和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并在直观感知下,走进文本内容中,与作者、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奠定批判性阅读的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课堂师生、生生对话。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统一的阅读模式,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需求构建多样化、动态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学、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精神,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推测和挖掘作者的意图,理解文本内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在此基础上,基于学生对林冲产生的“英雄形象”的印象,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林冲俯立在门边上听的时候,陆虞候用手推了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而陆虞候依然毫无顾忌地讨论着‘奸计,陆虞候这时候的大意与他性格上一贯的严谨是否相符?”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和文本中的描写,进一步提出问题“林冲正在山神庙吃肉喝酒,来的时间比较短,雪天的脚印本来应该十分明显。但在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个细节进行描述,陆虞候等人也未发现雪地中的脚印,这种安排方式的目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之后,能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分析,辩证地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进行交流与互动,最终在批判性阅读中,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刻认识,最终解决矛盾,获得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让学生在批判的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理解作者的意图,真正提升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效果[3]。

(三)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批判性阅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教学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观点,让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质疑和思辨,并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拓展史料,从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对此,教师要灵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其与阅读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荷塘月色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月下荷塘的美景,与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行对比、思考,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理解散文语言的特点。接着,教师结合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如:这篇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中形成的观点和感悟,对文本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等,最终经过思考、交流,达到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目标。

(四)融入信息技术整合批判性阅读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有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出来的高质量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载体。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只能收录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字,虽然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教师就不能将阅读内容局限于教材篇目中,还应结合阅读主题进行适当的阅读资源补充和拓展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形成更加全面、系統化的认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单纯地依靠口头补充阅读材料是很难实现的,唯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工具,选择出与阅读材料相契合的课外阅读材料,对阅读文本进行延伸和拓展[4]。例如:在《琵琶行》的批判性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关于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就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结合设计的问题,搜集到与其相契合的对比阅读材料,包括: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苏轼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以及《明湖居听书》,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并呈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围绕“关于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展开交流,最终形成富有个性的阅读观点等。

(五)依托信息技术降低批判性阅读难度

在以往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讲解的方式开展各项阅读活动。长此以往,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低,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深入,甚至难以形成具体的感知。尤其是针对一些描写风景类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生历练和生活经验,常常无法体会到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不能够对文本中的内容质疑,缺乏批判的意识。对此,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章中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创作背景,精准把握文本的内涵,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和观点。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批判性阅读学习中,由于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参观过清华大学的荷塘景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批判性阅读学习时,常常面临着较大的困难。这时,教师运用视频、图片的方式,将文章中的文字进行转化,使得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对荷塘景色形成深刻的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体验作者在景色中融入的思想情感。如此,学生就可在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中,跟随作者描绘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风景,切实体会作者对清华校园中荷塘的情感,最终与作者、文本形成深层次的对话,切实掌握文章的含义,实现批判性阅读的目的[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阅读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交流,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感悟文本中的情感,鉴赏文本的美,促进学生深层次阅读能力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传统阅读方式,释放学生的活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给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加强对话、开展探究式阅读、整合批判性阅读资源、降低批判性阅读难度等,真正提升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满足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鞠俊.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研究[J].高考,2021(24):101-102.

[2]张晓帆.高中批判性阅读的课程设计与测量评价[J].中学语文,2021(19):81-85.

[3]郑超.高中论说类文本批判性阅读教学实践[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4]刘云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5]喻美玲.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10):69-70.

猜你喜欢

批判性阅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论批判性思维提升英语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