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2023-08-23曹晶晶
曹晶晶
摘 要:如今的教育趋势是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大单元教学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且大单元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单元教学可以把若干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了解和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其知识熟练度的提高。对此,文章分析了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和开展大单元教学需遵循的原则,接着从明确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表达、引发学生思考三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的具体策略,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大单元教学不仅输出知识点,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开展质疑与分析。另外,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能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他们不仅可以受到知识的启迪,也可以体验到知识的趣味和思维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学习和掌握大单元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会受到一定的启发,思维能力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技巧、表达能力以及文字理解能力。
一、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特征
首先,大单元教学强调整体性。整体性是大单元教学的基础,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掌握大局”,将分散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深入理解。教师需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包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其进行批判思考等。
其次,大单元教学强调思维性。思维性是教学的灵魂,大单元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激发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再次,大单元教学强调交互性。大单元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互动的知识交流。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因此,教师需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论、合作,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互动性。
最后,大单元教学强调跨学科性。如今,各类考试都强调综合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针对语文大单元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社会以及人生实践相结合,启示他们通过多方面、多尺度的视角展开学习和思考,以增强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性原则
情境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来设计,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在相关情境中理解和应用知识。如:在讲授一篇文章时,可以将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
(二)序列性原則
序列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有序、层次分明,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通过宏观和微观层次的学习,逐渐深入、全面地掌握学科知识。如:在教授一篇古诗文时,可以按照时间、空间、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形成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渐理解古诗文的内涵。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内容涵盖面广、层次分明、相互关联,体现学科知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内在联系。如:在教授一篇文言文时,可以从语法、文学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讲解,使学生逐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内涵,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认知。
这三个原则是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基础和重要指导原则,通过贯彻执行这些原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高中语文学科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提炼语文概念,明确目标,横向引导
教师在谋划大单元教学之前,要先对语文学科知识框架进行分类、整合和提炼,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科的内容和结构,还有助于教师准确识别和确定学科知识的核心、本质和边界,从而培养学生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认知能力[1]。接着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才能根据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措施,整合各个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厘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的系统性认知。有了这一基础,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横向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识。而提炼语文概念是指把语文中的各个知识点,经过分类、归纳、筛选、组合等方式,进行总结、提炼和定义,把握其核心和本质,以达到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知效果。其中,可以利用与已有概念的关联,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和含义,同时关注其域外扩展和未来演化趋势,逐步形成包含准确定义、关键特征、组成要素、举例解释等内容的概念体系。因此,提炼语文概念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掌握语文重点、难点和热点的有效手段,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明确教学目标。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跟“科学”有关,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任务框架:以“探索创新”为中心,分别向上、下延伸出两个平行分支,分别为“明事理”“学文理”,接着对“明事理”进行进一步划分,延伸出“文本通读”和“厘清逻辑”两个分支,对这两个分支再进行细分,即对“文本通读”分出“认识作家”“了解文体”,对“厘清逻辑”分出“把握概念”和“领略思维”。同理,第二大分支“学文理”也进行如此划分,如先延伸出“文意挖掘”和“尝试写作”两个分支,接着对“文意挖掘”延伸出“体悟精神”和“探究暗示”,对“尝试写作”延伸出“破译语言”“撰写文章”。这样的任务划分能让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学习,能助力其锻炼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除了制订任务框架外,教师还应广泛搜集教育资料,如几篇课文中提到的科学家的各方面信息以及作者的有关信息等,并对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经历进行进一步梳理,从而为学生深入感悟科学精神提供充足的材料支持。
以上教学设计方案能让高中生横向对比了解不同文本中的科学家的相关知识,能让其加深对文本背后崇尚的精神的理解。而且如此引导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与作者精神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聚焦学习任务,鼓励表达,纵向引导
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精神。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表达,让他们充分发挥思考和想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2]。同时,教师还应该尽量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即让他们在各种形式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发表想法,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在教学中的纵向引导应体现在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循序渐进领悟,即从某个知识点的具体理解到更大范围的扩展和应用上。为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和发掘语文学科知识的本质,并注重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对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反应能力和认知能力,让他们养成“自动生成问题”,并自主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习惯,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
1.课前合作搜集资料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大单元学习相关资料。如合作搜集科学家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对象,分工合作,搜集与该科学家相关的资料,包括其研究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获得的荣誉、个人生平等方面。同时,他们可以从引用文献、搜索引擎、图书馆等资源中进行资料搜集,并尽可能将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筛选,确保搜集到的资料准确、全面、有条理。在小组内进行资料分享与讨论,探究各个科学家的独特思想、科研方法和研究价值,增强其对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学生可以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撰写简要的科学家介绍或展开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并向组内其他成员传递科学家的故事和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能进行多元探讨和表达,他们需进行一定的协作,而且当一个组员在表达观点或想法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因此能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而且在遇到不同观点时,争执双方会进行一定的妥协和退让,这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有帮助的。而最重要的是,在合作探讨中,每一个交流主体都能进行深入思考,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
2.课中梳理文本共性
在课中梳理文本共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材或选定原文为基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共性和特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细读、精读文本,聚焦文本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并从字词、句子和段落等层面开始分析。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文本中的共性特征,例如作者的写作风格、表达思想的方式、主题和语言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高他们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探究研究,以检验其对文本共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课中梳理文本共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之,聚焦学习任务,鼓励表达,纵向引导学生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更主动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能为他们今后在文学、历史、文艺等领域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定睛关键内容,引发思考,全面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文章内容,即将每篇文章中最突出的部分提炼出来,以引发他们的全面思考。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引入、展开、总结。
在引入阶段,教师可以概括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目标,引发学生对该单元的兴趣和关注。此外,教师还需要预测学生可能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在展开阶段,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阅读、分析、理解和讨论重点文章或文本,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关键内容和语言特点,通过多角度的立场分析、问题探究、主题剖析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深挖文本内在的语言和人文背景内涵,全面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如:针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从而提炼关键信息;针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找出重点内容;而针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根据“从总体到部分”的结构解析课文。这样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篇课文的关键内容,能引发他们的自主思考。
在完成总体学习后,教师要升华大单元教学,即让学生领悟价值导向和学习特色写作方法:
1.领悟价值导向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几篇课文的差异,并尝试着感悟知识类文本传达的价值导向。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一篇具有科普意义的小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药学对世界的贡献;《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则让读者认识到了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欣赏到了中国建筑独特的美,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文化自信,并生成继承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责任意识;《说“木叶”》则能让学生深切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之美。而教师要在这一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让他们不断提高对科学、文化的认知。
2.学习特色表述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各有特色,每一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各有不同,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各篇课文的行文特点,并鼓励其进行即时练笔。这样,学生能领悟《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达风格,从《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中,则能感受到有一定自传色彩的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写作风格时,则能学到如何运用通俗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在《说“木叶”》中,学生能了解到写作中引经据典的重要性。在即时练笔中,学生能进一步深化对特色表述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会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向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養和学习自主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源和学习渠道,以帮助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单元教学符合现今教育发展方向,能够使学生充分接受多种知识,了解多种学科、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高中语文实施大单元教学是必要的,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科兴趣,符合现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注重提炼语文概念,明确目标,加强横向引导,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广度;聚焦学习任务,鼓励表达,纵向引导,能加深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深度;聚焦关键内容,引发学生思考,能全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娄红玉,胥文莉.基于大概念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J].学语文,2021,239(2):8-10.
[2]闫永平.基于系统理论的语文大单元“整合与实践”教学理据与路径探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76(3):66-73.
[3]夏静芳,吴宜灿.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1243(7):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