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文化自信,让高中语文教学焕发光彩
2023-08-23崔妍
崔妍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与渗透,要立足于发展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自信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此,文章立足于高中生文化自信发展情况及发展需求,对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情境;合作探究;生活
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有准确的了解和认知,能够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及价值,对文化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对民族文化产生自信。高中语文教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语文教师要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并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和措施。要使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关键要让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文化自信发展,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文化自信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才能确保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是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只关注学生语文成绩,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以及文化自信的发展需求,未能根据学生文化自信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地设计与完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文化自信发展需求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以该目标为核心创新与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借助文化的渗透以及文化教育来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基础[1]。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师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合,通过文化渗透与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而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就是圍绕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并不重视对教材中蕴含的优秀文化的挖掘与利用,导致学生文化自信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优秀文化,能够有效实现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和实施。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的古诗、文言文等课文内容中都蕴含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来渗透文化教育。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这篇课文就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表达了革命青年对于国家命运的感慨,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改变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类语文教材内容,从中挖掘蕴含的优秀文化,借助文化的渗透与文化教育的实施使学生产生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指导学生文本细读能力
语文教师在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教材内容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感知,不能是通过传统的教师理论灌输的教学形式,而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正确认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通过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来理解和感知课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师说》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其中所涉及的“师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来理解什么是师道,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通过灌输的形式给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生只需要记笔记即可,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由于缺乏自主思考与理解的过程,对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有限,并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可以先从文章题目入手,让学生先说一说“师说”是什么意思,在学生没有进行课文的细读时,多数学生认为“师说”就是说一说老师,教师先不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的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并通过细读分析和理解来验证自己对于课文题目的理解是否正确。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余嘉其能行古道”中的“古道”进行深度理解,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明确“古道”并不能按照现代汉语意思直译为古代道路,其实际上是指“古代从师之道”,由此再来重新理解文章题目,学生也能够推翻自己起初的理解,认识到“师说”实际上是指“说说从师的道理”,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几个思考问题,比如“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谁的?”“为什么而写?”等,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达到文本细读的目的,也通过文本细读使学生深度理解与感知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到韩愈借给学生李蟠写文而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韩愈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新观点,在启发他的学生用新的理念学习先贤的思想,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和传承。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文化体验
秉持文化自信,构建多彩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丰富,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良好的文化体验,借助文化体验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往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中很难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以学生文化体验为核心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构建文化情境
语文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让语文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有趣,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很重要价值,在基于学生文化自信发展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构建文化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文化情境的体验、参与以及互动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并加强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深度理解,既完成了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又实现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屈原列传》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副对联: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教师让学生就对联内容进行交流理解,了解屈原生平、屈原文学成就以及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二张展示的图片是汨罗江和今人纪念屈原使用的粽子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这位爱国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此举意在创设文化情境,回到屈原那个时代,去体会这位爱国诗人的事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司马迁笔下的屈原爱国精神,楚地代表文化“楚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大影响。这样不仅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所帮助,也对提升学生文化感知力、理解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等有重要价值[2]。良好的文化情境的构建,能够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在文化情境的互动中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内涵,感知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小组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分析与深度探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讨论和交流中,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有更深的感知。但是在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由于教师缺少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合作探究中,不能充分发挥好合作探究活动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要素进行挖掘,并组织学生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完成对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进行《鸿门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篇课文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比如有关于姓名称谓、礼仪习俗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还包括一些成语典故等,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形式,教师通过灌输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达到一定的理解程度,但是由于缺少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很快便会忘记。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对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比如:在课文中包含了“座次”的相关传统文化,在鸿门宴中,关于座次的安排是有一定的讲究的,并不是随便安排或者想坐哪坐哪,而是遵照相关的礼仪文化而安排的。通常情况下,东西面是属于宾主位,而南北面则属于君臣位,通过对有关座次的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学生能够根据课文中每个人的身份对其应有的座次安排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通过阅读课文发现,原本作为客人的沛公应该坐在最尊的座位上,但是项羽却将其安排在了第三等位置上,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因为项羽不懂传统礼仪文化,恰恰相反,项羽是非常懂这些文化的,这样的座位安排也是其有意为之,这也正体现了项羽对于沛公刘邦的不重视,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3]。语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不同人物角色的特点有了更准确的认知,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生活教学
生活教育理念是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中重点实施的教学理念,其强调在教学工作中应该融合实际生活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并在知识学习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从课文教学延伸到生活教育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现实生活中多方面素材开展生活化教育,达到理想的生活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例如:讲授《荷花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完成课内知识以及相关文化的教学与教育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参观抗日战争主题展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讲解员的口中收集整理更多有关战争时期无名英雄的故事,并且能够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写诗来赞美与歌颂这些无名英雄,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让学生在了解与整理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是对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
语文教学改革中,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能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逐渐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进行《苏武传》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给学生渗透文化教育,将学生带入语文课相关的文化背景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中的文化及思想情感。在完成课程的教学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实践活动,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本剧的排练和演出,使学生在实际参与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体会苏武人物精神。苏武作为一个普通的漢朝使者,为何19年不投降匈奴?一是苏武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二是对大汉朝的文化自信,根本不用委屈于小小的蛮夷之族,所以坚决不会投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班固在选择写苏武这个人物时,同样是叙写泱泱大国的气势和实力。实践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也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与丰富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回到历史现场,既是对相应学习情境的界定,又能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结合时代因素、作者思想经历,客观辩证地认识人物,体会像苏武的人物精神,感受他们精神世界的坚韧、美好、高洁、无私、勇敢,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这正是秉持传统文化,完成优秀文化的传承。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秉持文化自信,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成绩的同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使学生逐渐产生文化自信心。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要素,在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通过构建文化情境、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以及生活化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文化体验。另外,借助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语文教学在文化自信培养的背景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曾鸿燕.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J].亚太教育,2022(19):7-9.
[2]宁延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途径[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2021:335-337.
[3]任玮.语文核心素养之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J].安徽教育科研,2021(2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