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职新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8-21王皓洁
王皓洁
摘要 数字技术推动了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贸易规模增长和传统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对行业形势变化,作为培养外贸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需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数字化背景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贸易数字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贸易数字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10
近几年,全球货物贸易经历了多重冲击,各国经济开始复苏,但整体外需增长明显放缓,国际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国际贸易整体环境仍然严峻。世界贸易组织在2022年10月发布了一份贸易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将保持低迷,而同年9月,DHL和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联合发布了《DHL贸易增长地图集》,则对全球贸易的韧性和机会提出了积极的看法,例如:贸易增长前景依旧乐观,跨境电商预计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东南亚和南亚将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级等。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数据,全球贸易在2023年初提速较为明显,1月份全球贸易额环比增长2.1%,其中,欧盟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0%和3.2%,美国和中国出口分别增长3.6%和1.9%,但是进口减少。总体来看,虽面临全球经贸环境持续动荡和不稳定的大背景,但国际贸易仍然是繁荣的关键驱动力,企业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和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从而把握新的增长机会。
1贸易数字化对外贸行业的整体影响
1.1贸易数字化催生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并在贸易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产生了跨境电商、海外仓、云展会、线上直播、短视频、AI制单等新贸易业态,推动贸易流程数字化升级,成为我国贸易新的增长点,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贸易分工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主体,通关等外贸服务也逐渐向细分领域发展。据海关统计,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从2017年的902.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1100亿元,是增长最为迅速的一种新业态。目前,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总数达到165个,海外仓数量超过2000个,总面积超过1600万平方米,业务范围辐射全球,国内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已超过2000家。
1.2贸易数字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数字技术使贸易的成本和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利用跨境平台或数字平台将产品销往海外,参与到全球供应链的合作中,实现贸易全流程数字化,降低跨境交易壁垒,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随着跨境平台功能的不断拓展延伸,目前的贸易数字化已经逐渐发展到覆盖全流程、全链条的数字化,交易过程中大量的数据沉淀和数据分析,可以使生产性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紧密对接终端消费者和市场,缩短研发周期、实现柔性生产和精准营销、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以阿里巴巴国际站为例,该平台是中国最早的跨境B2B交易平台,它从早期的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化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从商品推广、营销、支付、通关、物流、金融等贸易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
1.3贸易数字化推动外贸岗位群人才需求的变化
随着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外贸行业人才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往传统外贸销售岗位在市场开发、合同磋商、纠纷处理等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对跨境B2B平台运营和线上直播等能力的要求;跨境电商岗位群产生了包括跨境运营、采购、选品、数据分析、美工、客服、物流等多个岗位,其中运营岗位的缺口最大;而在外贸综合服务领域,传统报关、报检和货代岗位工作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对于数字关务、国际物流、供应链等专业化和服务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有了更高要求,例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而产生的AI制单模式,使部分报关行大幅缩减了传统制单岗位,提高了制单效率,报关单的差错率大幅降低。总体来说,在就业市场上,近几年外贸进出口行业整体人才需求同比扩张,人才供给略显滞后,大多数企业都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率高、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突出痛点,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当前职业院校外贸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面对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2019年以来,教育部增补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调整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合并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职业院校也逐渐加大跨境电商运营等紧缺岗位的人才培养,不断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岗课赛证融通等手段,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对口性不断增强,但在师资、教学、产教融合等层面仍存在一些共性和突出问题。
2.1学生层面
近些年职业院校生源结构逐渐发生变化,部分自主招生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英语和外贸岗位核心技能的难度加大,再加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不明晰,导致学生从事外贸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笔者近两年在走访长三角地区外贸行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招聘学生的反馈集中体现在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岗位实战经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企业忠诚度不高等方面,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培养周期较长、人员流动性大,很难存续,使得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2.2教师层面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跨境电商双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大多数教师从传统外贸教学转型,缺乏实战从业经验,在跨境电商等新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有畏难情绪,创新动力不足。教师往往通过参加企业实践和业务培训两个渠道提升实践能力,但一方面,教师赴企业实践的时间较短,参与岗位实际操作的难度较大,而跨境電商等行业变化较快,短期实践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另一方面,各类业务培训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存在实操性不强、周期短的问题,因此,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更新不及时,实践能力偏弱,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适应岗位实际需求。
2.3教学层面
经过多年建设,国内职业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传统外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资源建设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养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不足,相关新形态教材和数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较慢。以跨境电商专业为例,我国跨境电商经历了粗放式发展和高速增长时期,已经从海量铺货和低价竞争进入了精细化和品牌运营时代,各大平台门槛提高,监管更加规范,卖家愈加注重产品的深耕和品牌的打造,因此,企业对于跨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升级,除了跨境平台运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等知识和能力,而大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实操性不强,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实训软件开展,不能有效对接岗位实际需求,且有些软件数据存在数据量少、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师难以依托软件开展更为深入的实践教学。
2.4校企合作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外贸行业的主力军,也是职业院校外贸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合作伙伴,但是这类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在实习就业环节与学校开展合作,而较为忽视前期校内人才培养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受区域地理位置和产业资源所限,国内发达地区部分职业院校通过与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跨境电商实战班等方式,校企协同培养外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经济不太发达地区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有的还停留在开设特色班、订单班等初级形式,且合作过程中产教融合不够深、不够实,能够深入并持续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院校较少。究其原因,外贸企业虽然有迫切的用人需求,但往往没有从根本上全面了解产教融合的内涵和规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投入产出不平衡,导致其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3贸易数字化背景下高职新型外贸人才培养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连续两次提到产教融合,2022年国家修订了《职业教育法》,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了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的地位,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多项支持,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支撑。职业教育发展得好不好,要看其适应性强不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到不到位,而深化产教融合,则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1聚焦产业,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职业院校新型外贸人才培养应该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特色,在传统外贸和跨境电商产业链上寻找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将外贸类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实习就业有效地嵌入产业链中,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有机衔接,实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在传统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基于跨境电商、海外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岗位需求,将职业标准和核心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从人才需求端倒逼供给端改革,优化改进新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特质明显、职业素养良好”为目标,让学生从“能就业”转向“就好业”,成为企业“用得上”和“留得住”的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3.2校企协同,打造双师型结构化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产教融合型高质量结构化师资队伍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落地落实,也有助于学院“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要了解行业企业动态、熟悉岗位操作流程,跟进业务新动向,否则将背离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院校需要进一步推动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技能培训,带着目标、任务参与到企业实习实践中,开拓专业视野,开展案例课程建设,形成成果并运用到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以形成动态和良性循环。同时,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企业导师和兼职教师队伍,鼓励企业骨干走进校园开展专项业务指导和培训,校企共同编写教学案例、活页式教材、实训指导手册,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师所教为企业所需。
3.3集聚资源,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各职业院校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地方政府和行业支持,构建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集聚多方资源,搭建数字化新型外贸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教融合项目的顺利实施。如学校可以和地方园区、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跨境电商工作室等项目,精准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和痛点,搭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对接平台,助力中小企业解决人才招聘、员工培训、业务咨询等实际问题。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0年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双证书制度下国际商务类人才综合素质学分体系研究与构建(2020JYXM0293);安徽省教育厅2021年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基于跨境电商生态圈研究的外贸人才分类型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QXYQ2021144)。
参考文献
[1]邵宏华.贸易数字化:打造对外贸易新引擎、新动能、新优势[J].中国对外贸易,2023(1):14-15.
[2]王艳,施梅超,刘紫昭.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22(24):65-67.
[3]王蕊.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應用型外贸人才供给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3):94-97.
[4]陈明敏.跨境电商背景下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 2022(1):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