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产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基本计划的动因、现状及启示

2023-07-10王佳桐冯旭芳章曼娜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王佳桐 冯旭芳 章曼娜

[摘要]2018年,韩国多个部委共同颁布《产业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基本计划(2019—2023年)》,通过深化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融合协同,部署了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战略任务和具体的实施举措。该计划第一阶段运行成效显著,因全球疫情和数字化变革影响,又进行了动态调整。整体而言,该计划具有稳定性、适应性、灵活性,对我国完善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健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激发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韩国;产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王佳桐(1990- ),男,山西运城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浙江  绍兴  312000)冯旭芳(1983-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浙江  金华  321004)章曼娜(1991- ),女,浙江绍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上海  201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中日韩创业型大学支援政策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2NDQN283YB,课题主持人:王佳桐)、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T2021040)和2022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资助项目“数字赋能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新时代工匠研究”(課题编号:2022JD56,课题主持人:冯旭芳)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066-09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在大学发挥促进创新、满足产业需求等作用方面,东亚国家(地区)的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其中韩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大学影响力全球排行榜的前100名。这说明韩国高校在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韩国就开始出台产学研合作相关政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完整政策体系,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2018年10月,由韩国全国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统筹,教育部、科技部、安全部、产业部、中小企业部、劳动部等部门共同参与,历时一年,制定了《产业教育与产学合作基本计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基本计划》),计划每年投入1.8321万亿韩元,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创新增长新动力,建立韩国创意性和自主性的产学研合作生态系统。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和随后的动态调整,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

党的十九大以来,产教融合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高位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所需和社会共识。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效推动了政府、高校、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索,但依然存在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制度性矛盾、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政府积极与企业消极的内源性矛盾,需要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优质合作。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韩国与我国是近邻,不仅文化同源,国家政策也都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产学研合作政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样本。因此,在此背景下,分析韩国《基本计划》的出台动因、内容体系、实施成效以及动态调整,对我国深化产教科融合、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基本计划》出台动因:国内环境变化与国际经验启示

(一)国内政策环境的变化

1.面对科技变革的思想觉醒。加里·布鲁尔(Carry Brewer)认为,政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后面的政策是在对前期政策调整和修正的基础上做出的,政策很少能保持最初被采纳的形式,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变革加剧,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靠价格竞争力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在全球竞争中立足,需要通过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完善科研系统来巩固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为此,有必要构建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力、技术和基础设施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造就业机会的良性循环结构,同时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2.适应国家需求的政策嬗变。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韩国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使得政策目标难以落实。因此,2012年之后,韩国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陆续推出了一批持续时间长,规模、投入和影响力大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如韩国产学合作先导大学培育工程(LINC)、韩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发展计划(PRIME)等。同时,2017年11月初颁布《产学研合作法(修订版)》,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创业等各领域政策,为扩大政策效应和增强政策协同奠定基础。

(二)国际成功案例的启示

产学研合作成为全球各国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产学研合作中心,以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共生式发展,并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机制和模式。以下两个案例为韩国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北美地区的硅谷案例。硅谷成功的秘诀在于:一是汇聚了全球顶级人才。硅谷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两所世界名校和几十所专业院校,为硅谷源源不断地提供工程、科学、金融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并创造出大量科技创新成果。二是形成了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硅谷拥有全美35%左右的创业资本公司为创新创业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拥有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贯穿于研发到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三是营造了富有活力的创新文化。以“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平等开放、崇尚竞争”为特征的硅谷文化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为硅谷企业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四是构建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政府在知识产权、移民、税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制定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2.欧洲地区的奥卢科学园案例。奥卢科学园是欧洲第一个科学园区,于1982年作为产学研合作项目启动,并一直与芬兰技术研究中心、奥卢大学和1700家企业成员公司积极合作,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智慧城市,其运行特点主要包括:一是该科技园是在高科技企业—诺基亚的引领下设立的,采用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模式,实现权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这大大提高了科技园的运营效率。二是芬兰政府设立了良好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通过设置鼓励资金、启动资金和政府担保制度为创业企业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促进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产业组织形态变革,从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构建大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园的深度合作机制,并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构建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创新生态体系。韩国根据芬兰奥卢科学园的经验,陆续出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大型规划,以构建起网状产学研合作体系,目前形成的韩国大德科学园和板桥科技谷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

三、《基本计划》核心内容:战略体系和任务举措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实践,需要以系统思维去指导,出台系统性政策来支持。《基本计划》通盘考虑产学研所涉及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部署了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大战略任务。

(一)战略任务一:通过产业教育多元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韩国出台了三项产业教育举措:一是支持新产业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新兴行业专业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强化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为核心等实习项目,助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政、产、学融合平台,针对新兴产业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培养田野型和研究型人才。二是提供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支援项目。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项目,拓展优质的符合第四次产业革命需求的职业MOOC课程;加大在职者的大学学费资助,鼓励大学开展定制课程和灵活学制课程,完善学习经验识别系统、学业完成系统、兼职注册系统等;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大学生就业支援的全过程,包括学生选拔、课程设计和运营。三是结合产业需求改革课程。启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各种融合课程建设,培育解决问题型的课程。通过LINC+(教育部)、ICT学分挂钩实习(科技部)、本地中小企业研发行业实习支持(中小企业部)等政策,保障学生现场实践权利,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机会吸引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同时,开展融入行业问题的教学,推广“企业—教授—学生团队”三位一体项目型课程,支持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综合解决问题和执行行业(社会)要求任务来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战略任务二:通过技术转让和商业化创造高附加值

为了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韩国出台了两大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举措:一是通过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来促进技术进步。一方面,继续扩大允许在政府部门研究任务中引进外部技术项目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進行额外开发,鼓励企业与外部组织进行联合研发,激活以研发为目的的技术交易,减轻企业在开展联合研发任务时负担的现金比例。另一方面,营造制度环境,促进高校及附属机构拥有的技术向产业转移,推进独家许可形式转让手续的简化,建立和传播促进技术引进的研发模式,明确政府研发项目中外部技术引进成本的核算标准。二是支持大学和研究人员的技术转让和商业化。一方面,将专利为中心的技术商业化活动扩展到所有知识产权拥有者,包括教职员工、研究生等,支持大学内部和大学之间的技术转让合作活动,通过相互协同、融合和重组多个领域和技术,创造出比单一技术更大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促进致力于技术转让和商业化的组织活动。根据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条件,以产业园区为中心,建立与技术转让和商业化相关的组织之间的任务协调和管理系统;同时,为促进校内技术转移,根据各院校的特点和条件,设置首席技术官,重组技术转移组织,建立技术转让贡献者薪酬体系。此外,为中小企业利用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成果提供支持,如举办“产学合作博览会”“技术交流网络论坛”,并且完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部门建设,如搭建提供公共技术数据库和综合联动服务的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中心。

(三)战略任务三:通过完善创业支持系统鼓励全民参与

为了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韩国出台三大完善创业支持系统的举措:一是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一方面,培育中小学生的创业精神,建设校内创业体验教育课程,打造校外创业体验教育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为服兵役者创造环境,推动在军事基地内组建创业俱乐部,优先招募有创业竞赛经验的学生,开展部队创业教育,加强与科技创业高度相关的人才发掘,鼓励其在军队服役期间参与国防科学研究所的国防研发。此外,还设计了实验室定制型的创业支援计划,为研究生提供技术创业包,在课程运营、劳动力、研发、创业准备、技术商业化等方面提供需要的资金,并且培养服务于研究的行政管理人员,营造研究生院研究人员全身心投入初创企业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环境。二是建立能够激发创业动机的创业环境。一方面,扩大政府支持,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样品制作、教育培训等必要资源。利用校办企业等提供的设施,为创业学生的样品制作、教育、培训等提供支持。加强创业大赛与创业支持系统的联动,提升优秀创业候选人的创意(技术)成功转换实际创业项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建立“创业点子的发现与验证→公共技术与投资对接→样品制作、专利保护”的全流程创业支持体系,解决创业初期缺乏后续政策、资金不足等问题。支持将大学生以及校办技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的创意和研发与区域内企业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联系起来,由企业提供样品制作和专利申请费用。三是营造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创业友好型文化。一方面,完善制度环境,在大学内引进和推广创业友好型人事和科研制度,营造鼓励创业的氛围,提升大学师生的创业意愿,特别是在教师绩效评估指标当中增加创业成果指标,在资助评估和机构评估时考虑研究人员的创业表现。同时,开发适合创业的人事系统手册,鼓励具有高技术研究能力的教职工开展创业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实用的创业信息和案例分享提高创业信心,为大学教师提供领域内专家咨询,并且制作和分发“创业活动案例手册”,以便在创业活动中参考最佳实践。

(四)战略任务四: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振兴产学研合作

为了进一步实现产学研之间的协同,韩国出台了三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一是构建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培养和聘用当地人才,解决当地问题,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扩大产学研合作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区域专业技术的商业化,加强地方政府研发管理机构的运作。建立地方大学、地方政府、事业单位联动合作体系,培养地方优秀人才,鼓励其就业落户。地方政府和大学合作建立“商业协议→问题分析→基于问题学习→顶点设计应用”的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创业培育体系。二是打造产学研融合空间。在充分利用大学内的闲置场地和设施的基础上引进地方研发中心,并建立永久性产学研合作体系。同时,鼓励大学将校园的一部分搬迁至产业园区,与中小企业在产业园区内共建融合系统,设立企业研究中心,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专家。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支持体系。一方面,提高产学合作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加强以各大学专业领域为中心的产业协作中心(ICC)建设,充分发掘希望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机构和企业,激活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开展技术转让、创业等在职人员培训等,满足企业需求,促进利润的自我创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研发科研人员友好制度,降低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比重,激发产学研合作意愿,通过收集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教职员工、研究生)等各领域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改进规章制度。

四、《基本计划》执行实践:在提升成效中动态调整

《基本计划》推出之后,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韩国产业教育和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数字化变革加剧、全球疫情蔓延等因素影响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韩国政府于2020年12月对之进行了修订和调整。

(一)《基本计划》执行成效

评估一项政策的执行成效关键在于考察政策目标的达成度。韩国教育部和研究财团围绕《基本计划》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的《2020年韩国产学合作活动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韩国产业教育及产学研合作基本计划运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情况如下:

1.大学产学合作团运营情况。一是产学合作团的建制明显改观。全韩设立产学合作团的院校共计358所,占全部院校(413所)的86.7%;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产学合作团总数为362个,占全部院校的87.7%;产学合作团运营形式独立型占41%、综合型占31.5%;产学合作团行政级别分为副校长、处长、本部长、室长四个级别,其中有室长级的大学占75.1%、有副校长级别的大学占7.5%。二是大学产学合作团收入显著增长。全韩大学的产学合作团运营收益约8万亿韩元,比2016年增加23.6%。其中,产学合作教育及研究收益为6.713万亿韩元,比2016年增加21.3%。三是大学产学合作团的研究经费增幅较大,经费总额为7.1万亿韩元,比2016年增加24.4%。其中,89.8%为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经费,比2016年增长26.9%;10.2%为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经费,比2016年增长6.0%。

2.产学合作制度运行情况。一是产业友好型人事制度有效普及。全韩共有309所大学(占比达74.8%)运营产学合作友好型人事制度,270所大学(占比达65.4%)在教师业绩评价时单独设置产学合作考核,213所大学(占比达51.6%)在教师续聘和晋升审查时将产学合作业绩作为重要指标。二是参与企业活动的专职教师大幅度提升。全韩高校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活动共计4399人,与2016年相比增加了81.3%;参与企业活动的性质,89.3%(3929人)为兼职,10.7%(470人)为研究年假、工作派遣、雇佣休假;参与企业活动的周期为6~12个月的专任教师2718人(占比61.8%),超过2年的专任教师431人(占比9.8%);从参与的企业规模看,参与中小企业的1984人(占比45.1%),参与大型企业的815人(占比18.5%);从参与行业特性看,“制造业”占26.7%,所占比重最高,其他依次为“科学和技术服务业”占19.0%,“协会和团体”占16.3%,卫生和社会福利服务业占7.1%。三是参与共享研究设备数和收益显著增加。参与共享设备大学178所,共享设备数9709台,比2016年增加75.8%;共享研究设备使用费收益总计约86.43亿韩元,比2016年增加88.9%,其中本科院校收益为84.73亿韩元(占比98%),大专收益约1.70亿韩元(占比2%),共享研究设备使用费收益以本科院校为主。

3.产学合作教育情况。一是参与现场实习学生数和企业数减少。由于新冠感染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现场实习难以开展,导致参与现场实习学生数从2017年至2020年持续下降,2017年为153182人,2018年为145221人,2019年为128054人,2020年为87797人。特别是2020年同比减少31.4%;供给学生现场实习的企业数,2020年共53785家,比2016年97413家减少44.8%;2020年184家企业/大学,比2016年319家企业/大学减少135家。二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数呈减势,而参与专业建设的学生和企业数呈增势。截至2020年,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数量为692个,比2016年减少16.6%;参与共建学生数为16829人,比2019年增长0.5%;参与共建企业数为8746家,比2019年增长8.7%。在共建的专业中,工程类专业居首,365个(52.7%),人文社会类265个(38.3%);校企双方共同运营的284个(41.0%),校企政三方共同运营的249个(36.0%),企业单独运营的为159个(23.0%);共建的目的,再教育型专业为571个(82.5%),招聘条件型专业为121个(17.5%)。

4.知识产权及技术商业化情况。一是专利申请和注册登记量呈增势。2020年,全韩高校专利申请量20367件,比上年增长3.7%。国内专利注册登记量13327件,比上年增长5.8%。与2016年相比,2020年海外专利申请(含PCT申请)增长33.8%,海外专利注册登记增长14.9%。专任教师人均专利申请量从2019年的0.49件增长到2020年的0.51件,增长4.5%;专利注册量从2019年的0.30件增长到2020年的0.31件,增长3.7%。二是技术转让数及收益稳步增长。全韩高校技术转让收益2018年为87.07亿韩元,2019年为101.94亿韩元,2020年为100.48亿韩元,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在技术转让合同方面,2020年为5258项,比2019年增长9.1%。2020年全韩高校技术转让收益到账约997亿韩元,包括定额技术费为888亿韩元,经常技术费为108亿韩元。专任教师人均技术转移数由2019年的0.1项小幅增长至2020年的0.11项,人均技术转让收益由2019年的208万韩元下降至2020年的204万韓元,降幅为2.2%。三是大学技术控股公司情况。全韩高校共拥有大学技术控股公司82家,子公司数量1032家,其中产学研合作技术控股公司82家,控股公司总股本2346亿韩元,控股公司雇佣人员235人,全资子公司数量1032家,子公司总股本2816亿韩元,子公司股本中创业资本占比最高,为53.8%。

5.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援情况。一是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创业课程数15462门,比上年度增长9.4%,其中理论型课程12228场(79.1%),实习型课程3234场(20.9%),形成了以理论型课程为中心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线下课程7954门(51.4%),线上课程7508门(48.6%),同比线上课程增幅上升43.6%;创业通识课程8133门(52.6%),专业课程7329门(47.4%)。修读创业课程学生人数458948人,比上年增长3.3%。二是创业社团数和参与学生数减少。创业社团总数为5352个,比2019年减少10.2%;举办创业营总数为588场,比2019年减少27.0%;参与创业营学生人数为22139人,比2019年下降30.9%。三是创业友好型制度运行总体良好。截至2020年,创业休学制试点高校增长19.8%(由217所增加到260所)、创业休学学生数量增长25.6%(由527人增加到662人);创业替代学分认定试点高校数量与上年持平,但参与学生数量减少。2020年共有7所高校90名学生通过创业特长生制度入学,共有101所高校对738场创业课程开展了学分互认,参与学生共5496人;2020年共有18所大学拥有20个创业相关学科,共有60所大学运营65个创业相关专业。四是教师、大学生创业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教师创办企业333家,比2016年增长70.8%;其中,产生销售收入的企业共116家,比2016年增长107.1%;营收总额为61.7亿韩元,为近五年来第二高峰;聘用458人,比2019年增长34.7%;大学生成立创业企业1805家,比2016年增长51.6%,其中产生盈利的企业495家,比2016年增长41.0%;营收总额为189.1亿韩元,达到历史最高值;带动学生就业人数560人,比2019年增长57.7%。

(二)《基本计划》的动态调整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如果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个系统和平台,其会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等级性、动态平衡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但是产学研合作通常不会及时对环境变化做出反馈,需要外部力量和机制对其进行调试。韩国全国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于2020年与各部委根据评价指标对《基本计划》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议,同时积极应对新冠感染疫情常态化及数字化社会变革形势,围绕战略愿景和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基本计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调整和完善。

1.战略目标的调整。改变以往“分项目、分课题进行绩效管理”的做法,设定“通过活跃产学研合作实现经济增长”的宏观目标。将本计划的中长期目标定为通过活化产学研合作,实现进入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要发达国家集团”的战略。每年检查目标达成程度和各年度业绩推进情况,持续发掘和管理对产学研合作贡献度较高的补充性课题。

2.战略任务的修订。一是加强面向未来、国家急需的人才培养。加强反映人工智能(AI)等代表第四次产业革命技术及未来新职业的小学、初中、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推广大学生AR、VR现场实习项目;建立共享大学体系,开办不同水平的新技术领域教育课程,并与研究生课程和培训项目挂钩;将非面对面、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新职业培育等变化反映在教育过程中,为未就业人员、下岗职工提供岗位培训和就业机会;加大学生在军队服役期间的职业发展支持,如通过远程教育取得学分、获得国家技术资格等;培育数字产业硕士、博士高端人才,支持非面对面、疫情防控、AI、材料、零部件、装备等战略领域的博士后进修項目。二是加大技术转让和商业化支持、激励力度。缓解新冠感染扩散带来的研究开发的行政负担,创造条件积极向产业界引进大学、附属研究院拥有的技术;建立大学校园平台,以挖掘尖端技术和创意,并将优秀技术商业化;发掘能够生产创新产品的优秀事例,同时以国家研究与开发订单研究人员为对象提供技术商业化及创业教育;为激励和方便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成员积极开展可转让、可商业化的技术,探索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启动公用技术数据库。三是加大创业支援力度,尽可能扩大创业领域和途径。加强部门间协作,培养优秀的创业潜力团队,鼓励基于技术的实验室创业,不断扩大创业体验教育和众创空间的规模;支持医疗、教育、基础技术等领域的非面对面创业项目,为其提供R&D、创业初期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传统文化、环境、食品、旅游等方面的青年创业教育;在专科大学内构筑实战创业教育课程,强化创业教育力量,探索以实用技术为基础的创业活性化方案;完善创业信息综合门户(K-startup),向创业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空间、资金、教育等多种信息。四是面向产学研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共享、政策激励力度。以区域创新平台为基础,开放并共同利用大学的人力、物力资源,与区域主力产业(数码、绿色等)及相关事业相联系,激活产学研合作;将大学科技园发展为城市尖端产业园区,通过各部门的支援将其培养成城市中长期经济发展增长点;为向大学生提供现场实习等产学教育的企业提供支持,并通过优秀企业认证给予其行政、财政奖励;畅通产业现场需求、技术变化、人才培养及R&D现状等正式、非正式信息在产、学、研之间的流动;通过现场征求意见、政策研究和国家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以及相关领域委员会之间的“民间委员联合恳谈会”,不断挖掘新的产学研合作课题。

五、对我国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韩国的产学研合作之所以有举世瞩目的成效,政策发挥了重大且相对决定性的作用。总体来看,《基本计划》从出台到实施,充分体现了深化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韩国经济发展、国力提升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基本计划》布局看,一是明确目标设计。韩国政府着力打造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合作系统,并依托该系统将点对点分散的合作拓展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统筹建设内容。布局四大战略任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环节,相互贯通,保持协同,尤其针对不同的任务采取切实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从第一阶段的实施成效看,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形成了区域集群式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三是动态灵活调整。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在进行阶段性评估和保证政策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在四个战略任务内做了子课题的追加,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稳健和张力。这为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等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深化产学研合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做好顶层政策设计。目前,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目的就是突出政府调控和统筹,整合产学研合作的各个要素,打破传统的校企点对点合作关系,朝着多个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集群式合作关系发展。特别是针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结构特点及其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相应的研发体系或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使科研体系的建设在产业群和技术群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也从最初的以促进企业、高校、专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专业合作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和深度融合为主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起步相对较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制度尚不健全,至今尚未出台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同时,各级政府支持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还不完善,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这大大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此外,产学研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机制,难以促进各领域、各主体间的合作,导致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和规划缺少可操作性。因此,结合韩国经验和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未来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加以推进。

(一)完善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行为,因此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韩国产学研合作政策得以有效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出台。目前,我国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条文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鼓励或支持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政策内容或方法,操作性条款较为欠缺。产学研合作涉及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博弈,且需要财政、税收、信用、土地、保险等多方面的组合激励和推动。没有法律的刚性约束和坚实保障,就无法充分调动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当前,首要任务是结合我国国情和产学研合作现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注重心,做出及时有效的立法回应,尽快制定实施《产学研合作促进法》,反映广大参与主体的集体意志、共同利益,取得主体一齐遵守的法律效力,以便主体在产学研合作领域有章可循。”①在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对主要举措、保障制度、监督评价机制、法律责任及奖惩制度等进行明确,确保产学研合作有法可依且具备可操作性。

(二)健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

“由于产学研合作具有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多主体参与特性,因此构建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需要统筹国家层面、省际层面、区域层面以及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层面的关系,系统制定并执行政策,使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得到立体化推进。”②首先,借鉴韩国在推动政策落实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层面构建由教育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以国家目标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制定产学研合作政策,加强政策的部际协同性。其次,在区域、省际甚至市际层面,建立连接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积极帮助各方提升沟通能力、提高沟通质量,促进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特别是人才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双向转移,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协调职能,一方面为应对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政策,让政策组合工具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弹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建立产学研的平台对话机制,加强合作中的冲突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各方互动交流、有效沟通的目的。最后,在具体的主体层面,改革产学研创新制度。例如,深化人事管理制度、科研组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资源配置方式、质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对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有效组合,在充分释放产学研各方活力的基础上,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鼓励高校师生开展学术创业。

(三)激发产学研合作创新主体积极性

韩国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仅重视基础设施和组织的搭建,同时也重视创新要素的集聚和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落脚点不局限于科研项目的攻关,更多着眼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现有的政策文件中已经提出了要建立各方参与的国家、区域、地方协同的创新平台,但目前尚缺乏推动平台建设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当前产学研合作平台乏力的情况下,国家、区域以及省际层面需要统筹建立共享共用的协同平台,同时在政策、制度、机制上激发创新主体的协同积极性。首先,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上,应鼓勵产学研合作以项目实体化运营,共同建立公共研发平台,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长效合作的新机制。其次,在利益保障上,要充分考虑各个主体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分类评价。再次,在风险评估和防范上,打造协同创新数字化平台,及时地对产学研各方投入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风险评估和跟踪监管,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提早预测,并督促各方使用技术搜索、技术路标、技术路线等先进工具,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估与识别,正确地评估创新所产生的技术价值与风险。最后,尝试建立产教融合型教授制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深入产业界开展工作,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科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鼓励其成为链接产学研合作和科教融合的专家,并依托科技创新开展创业活动。

[注释]

①方益权,闫静.关于完善我国产教融合制度建设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118.

②陈劲.科技创新: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392.

[参考文献]

[1]谭佳.韩国高校在创新和产学合作方面世界领先[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7):74-75.

[2]王娜.韩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发展的政策设计——基于PRIME项目的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4):77-89.

[3]冯敏红.基于美国科研创新曼哈顿模式与硅谷模式经验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2):113-116.

[4]廖苑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芬兰政产学合作模式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7):23-27.

[5]张健.产学研活动与区域协同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6]范惠明.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机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7]张晓路.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合作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

[8]黄炳超.新时代我国产学研政策的演变路径、制度困境与科学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25-29.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高等教育创新创业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