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与发展路向

2023-07-10段文忠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共同体

[摘要]职业院校联合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各主体体制不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打造在诉求和运行等层面还存在诸多困境。通过对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出“双主体治理、一体化培养、同频率发展、战略性布局”建设路径。

[关键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共建;需求牵引;一体化培养

[作者简介]段文忠(1986- ),男,山东聊城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安徽  芜湖  241002)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20年度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实践教学基地”的资助。(项目编号:2020sgxm14,项目主持人:段文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050-05

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提出“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全文有47次提到“企业”,并明确提出“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明确列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发展的迫切需要,使得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多年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一直停留在低层次、浅合作的初级阶段,诸多现实困局难以突破,共同建设亟须提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与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构建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探索出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破局之策。

一、现实困境:体制困局导致诉求困境和运行困境

1.体制困局。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依然是以“政府主办”为主要格局。在政府統筹下,职业院校如何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实现融合共生式发展,关键在于如何破解体制困局。在沿海省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在探索企业、学校、政府等多主体共建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但多元主体的价值表现形式多样,内容复杂,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尤其是面对“投入如何界定、效益如何分成、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产出如何衡量”等现实问题时,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仅停留在成立组织、建立多方共管的运行机制上,未能实现深层次的体制互融。原有的校办企业、民办院校等形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本身就是同一个主体,虽然高度融合,但对于多主体的共同体建设并不具备太大参考价值。公办高校和民间资本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采用“政府统筹、校企共管、社会共育”的运作机制,倒是可以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破解体制难题的参考。

2.诉求困境。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所以在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各自为政、遇到问题相互推诿的现象。首先,学校和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内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基本诉求和出发点本身就存在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矛盾对立的。学校以育人为目的,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体现公益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关注投入产出比,强调效率性。因此,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提下,必须要思考如何满足企业利益诉求的问题。人才培养和企业诉求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些都考验着共同体管理者的智慧。其次,高职人才培养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招生之前就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长期稳定性,但是企业经营的变化非常快,往往按照年度、季度、月度来调整,甚至一个重要的事件都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运作。保持稳定还是及时应变,也是学校和企业诉求的主要矛盾点。最后,高职院校普遍感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这一维度上再也难以形成新的明显特色。因此,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急需改变学校过于被动的局面,在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采纳、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实践上找到新的合作突破点。

3.运行困境。职业院校作为事业单位,有着极其规范、稳定的运行机制,层级制是其典型特点。正常情况下,与企业对接的往往是专业教研室、二级学院(系部),学校领导层不会直接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质建设,而二级学院往往不具备事项的最终审批权,不能直接决策,必须层层上报,决策的流程较长、效率较低。企业则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洽谈的人一般具备最终决定权,或者具备公司负责人授予的审批权,这样势必造成学校和企业在重大事项上决策效率的不一致。此外,因为体制和诉求的不同,共同体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出现各类突发事项,校企双方如何快速处理危机事件是对共同体运行效率的极大考验。受目标、环境、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与学校的行动逻辑必然会发生冲突。冲突如果得不到快速、有效的化解,就会制约产教融合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路向:实现四个转变,构建活力型产教融合共同体

1.从“公办为主”到“多元办学”:激发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活力。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公办体制支撑起我国的普职融通教育体系,既从教育类型上有效保障了我国教育公平,又满足了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化培养需求。但是,随着职教改革迈向深水区,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单纯的公办体制难以快速响应社会、行业的变化和需求,限制了职教改革的效率提升。对学校而言, 产教融合的需求在于加强区域统筹,必须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混合所有制,在资源整合、资金分配、政策导向等层面鼓励大胆尝试、小心求证,打开职业教育体制的束缚,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当然,多元合作机制需要基于共同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将内在规范、共同规范结合起来。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内有多个主体,每个主体可能涉及多个学校、多个企业,但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只有一个,各主体必须形成合力,既要发挥各主体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也要适度搁置各主体的差异和个性。各主体求同存异,按照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统一制度、统一规范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才能给出最佳答案。

2.从“单向发力”到“双向奔赴”:重塑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关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校企合作一直处于“学校单相思”的尴尬局面,企业缺少深度参与学校发展、人才培养的主观意愿和内生动力。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中办、国办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从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两个层面都得到了有效激发。例如,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

此外,企业参与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内在动力也在逐渐上升。随着经济结构、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以往侧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行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也不尽相同,如处在长三角区域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侧重于模式创新和数据分析,而西部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前还是以平台运营为主。因此,企业不能仅仅靠毕业季招揽人才,还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前置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只有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才能激发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从“同质培养”到“精准服务”:优化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定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打造要依托产业、依托地方,凸显地域特色。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走出“大而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才同质培养误区,要服务地方实现精准化培养。产教融合共同体要瞄准地方发展定位,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关注地方人才需求,参与本地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活动,培养“当地离不开”的特色技术技能人才。

《意见》明确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鼓励以“省域”为单位推动产教融合,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在此之前,部分省份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例如,在教育部山东省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中,青岛市就明确了打造产业引导、产城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示范,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实现多元投资、多元办学、社会参与的職业教育新局面。在安徽,各职业院校围绕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纷纷出台了专项行动方案,争做主动服务地方的排头兵,以精准服务地方为导向,探索出了省域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

4.从“单一技能”到“全面发展”:转变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方向。校企合作最初都是以阶段性实习实训为主,偏重于单一技能的培养,虽然满足了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岗位的用人用工需求,但并不符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技术发展,以单一技能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岗位正在被机器人、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转向科教融汇,让职业院校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的新技术生产活动和创新研发项目,面向新岗位培养跨专业综合能力,打破单一专业限制,培养“技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原来的纯技能培养模式,避免片面化、模式化、套路化,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内,不仅要培养企业当前迫切需要的关键技能,还要培养企业、社会长期需要的核心素质,关注学生长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是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有效手段。

三、运行样态: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1.多元共建是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的基础。单纯靠学校,很难办好职业教育。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从政府视角、行业视角、企业视角去思考,让学校“走出去”,让企业“走进来”。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政府统筹、校企共管、社会共育”的组织架构,从政策、制度、实践等多个层面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职业院校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联系与沟通,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作用,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多主体合作机制,充分激发各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参与度,夯实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底层架构,实现多元共建、多方共享、多维视角。

2.需求牵引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动力。行业发展会产生新模式、新岗位、新变化,必然带来新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服务需求。在需求牵引下,紧密对接行业趋势,培养新兴岗位人才,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最大动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过去的校企合作全部靠学校主动,而产教融合共同体则必须靠行业、企业的需求牵引力,企业要更加主动,学校则要适度释放主动权,配合企业需求开展工作。

3.迭代发展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壮大的路径。面对行业变化,产教融合共同体需要建立及时响应机制,动态调整运行策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迭代共生。在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为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响应职教政策变化,经历了订单人才共育、现代学徒制共培、现代产业学院共建等多个发展阶段,共同体运行机制也是不断更新迭代。只有保持政行企校多主体的协调发展,产教融合共同体才能常葆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4.求同存异是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基石。产教融合共同体虽然基于统一的价值观构建,但毕竟主体不同,既要保持同步,也要尊重差异。而且某种情况下争议乃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各主体保持同理心、找到求同存异的解决办法是产教融合共同体长久发展的基石。首先,正视问题,理清双方的诉求,尊重并坚守各自的底线;其次,统一目标,寻求可协调的解决方法,暂时搁置争议,保持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四、实践路径:架构与模式、机制与创新

1.双主体治理——架构实践。产教融合共同体必须建立双主体治理的组织架构,采用“校长—董事长”负责制,形成校企各部门常态对接体制。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对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二级学院对接企业业务部门,从招生宣传、学徒制培养、产业学院建设、营销渠道拓展、技术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形成一种“常态议事+一事一议”快速响应的双主体治理架构。例如,三只松鼠创始人牵头成立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吸引企业骨干员工和学校一线教师深度参与,在新产品开发、平台活动策划、行业技术研发上共同开展研究,有效打开了校企合作的思路。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常态化运行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参谋、指导、咨询的作用,学校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2.一体化培养——模式实践。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学校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从业者开展培养培训,政行企校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将行业真实任务融入教学案例,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标准。根据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求,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相关方案,实施联合招生招工。例如,将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产品知识融入学生课程,将“厚德担当、诚信图强、创新超越”的新徽商精神融入社会培训,提高学生、员工的职业素养。学生就是员工,员工也是学生,两类人员一体化培养,既有助于提升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行业认同度和企业归属感,为企业储备人才。

3.同频率发展——机制实践。地方政府有其发展规划,企业和学校也有各自的发展愿景,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想实现同频共振,需要形成协同共生的发展机制。例如,在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中,校企双方从“校企共创”到“校企融合”,再到“校企共生”,历经三个阶段,反复磨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运行态势。“校企共创”阶段:2012年“双十一”,校企首次实现合作,电商专业120名学生助力销售,实习实训的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原始起步”状态。“校企融合”阶段:2015年,首届“松鼠班”成立,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校企定向培养学生,实施“双线授课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校企共生”阶段:2020年“松鼠直播班”签约、2021年“松鼠电商产业学院”建成,校企合作找到新的平台和载体,真正实现同频共振发展。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必须关注三个方面的诉求:首先是企业诉求。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岗位招聘要求,进而形成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次是学校诉求。因为发展定位不同,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职业本科大学对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最后是行业诉求。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要有超出企业、学校诉求的二次拔高,要主动思考、主动对接、主动谋求行业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结构,形成一个特定行业的技术中心、决策中心、创新中心。目前,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往往只考虑了企业诉求和学校诉求,而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的行业诉求的关注度还不够,也缺少必要的应对方案。

4.战略性布局——创新实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未来趋势。打通相关专业的底层能力,关注通用技能和核心素养,注重学生个性成长,是“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高层互选”专业群人才培养理念的一种体现,也是产教融合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向。例如,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芜湖市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服务大局,紧密感知行业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前期以单一技能为主,集中在客服、物流岗位;中期则瞄准复合的线上运营、线下门店岗位,兼顾平台知识、产品知识、数据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目前则以数字化为引领,集中在直播运营、商旅融合等层面,实现了从点到面再到体的立体化培养。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既要能培养一大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又要能促进各主体在各自领域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满足多主体的利益诉求。政府层面: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产业升级,助力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增长极。行业层面: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行业科教融汇中心,探索新模式,实验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成为行业发展智库。企业层面: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成长为产教融合型企业。学校层面: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学校在“双高”计划、提质培优等国家专项行动中,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形成经验示范和发展样板。

[参考文献]

[1]周彥兵.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共同体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8):49-53.

[2]李忠,陶绍兴,胡计虎.“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3):51-55.

[3]徐国庆.高水平高职院校的范型及其建设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93-97.

[4]刘耀东.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逻辑和学校逻辑的冲突与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46-49.

[5]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6]贺书霞,冀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中心治理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20):38-42.

[7]苏荟,向茂冬.“双循环”视角下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挑战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10):41-46.

猜你喜欢

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