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内部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探析

2023-07-10吴昊费云生周海英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7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吴昊 费云生 周海英

[摘要]信息化治理有助于高职院校构建扁平化组织,实现内需驱动的办学愿景;强化交互式信息沟通,形成协同参与的办学合力;开发智慧化应用,助力精准决策;营造开放式环境,发挥评价反馈的作用。提出完善信息化治理制度、完善信息化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的优化高职院校信息化治理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提升现代治理水平,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信息化治理;多元化治理模式

[作者简介]吴昊(1986-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费云生(1966-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周海英(1977- ),女,江苏江阴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課题“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GD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0GZYB09)和2020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研究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CITSG2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062-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治理作为管理的更高层级,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作用,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趋势,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其中,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大幅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水平”①为基础导向的内部信息化治理,正成为推动高职院校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引领。本文在厘清大学治理、高校信息化治理等核心概念的前提下,分析信息化治理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维度,并提出优化高职院校信息化治理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提升现代治理水平,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一、高校信息化治理的内涵

管理(management)与治理(governance),皆为对人、事、财、物的条理化的约束与控制,但在控制、引导与操纵的关系与运用方面多有不同。厘清管理与治理的异同,进而梳理大学治理与高校信息化治理等核心概念,对本文的逻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1.管理与治理。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管理与治理的相同点在于,两者皆是公共管理的行动和行为,目的均是为了达成组织目标”。管理与治理的区别在于,管理过程为由上而下的程序化行为,注重控制;治理过程突出上下互动,经由多方协商与多元关系,注重协调。具体而言,治理相对于管理,虽然同样遵循规则与制度,但更注重基于原则的持续性动态化协调过程,且这种协调过程的参与者并不限于上下级,而是“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会受到组织目标实现影响的”②利益相关者,构建一种多元、开放、互动的协调性关系,从而为达成互利共赢夯实体系保障。

2.大学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成为热点话题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层面,随着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治理逐渐代替大学管理,成为研究者热议的话题。作为“主要是探讨大学内外各类关系的和谐重构”③的概念集合,大学治理有着相对复杂的意涵。从广义上说,大学治理包含全球、国家和学校三个层面,是由大学作为主体,本国政府作为核心,政府间国际组织、跨国社会组织和全球资本市场作为参与者,各自发挥不同功能的“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和安排组成的松散的构件”④。从学校内部的狭义层面而言,大学治理是指大学基于所处内外部环境变化开展内部“结构搭建、组织运行、权力分配与决策制定”⑤及其与外部监督评估者、参与者、协调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学治理注重多元参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所以是大学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发挥内外部各主体能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

3.高校信息化治理。高校信息化治理是以现代化理念为指导,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和工作人员能力现代化,以达到办学育人质量显著提高的目标。由于所处历史背景、政治体制、社会框架、文化传承存在差异,中西方高校在具体的信息化治理部门、队伍、职责和运行保障上多有不同,但愿景和使命皆指向“治理”的原则,即“都意识到需要以服务而非管理的视角去进行信息化”⑥,致力于构建系统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开发智慧应用、完善制度规范,驱动办学多元参与、互利共赢。这一切构成了高校信息化治理的底层逻辑。

二、信息化治理赋能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维度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提升其治理能力意义重大。近几年的国家和省(市)高职教育质量年报均指出,治理体系不完备、治理能力不充分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列入战略任务。根据管理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高职院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搭建信息化治理平台,优化学校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

第一,有助于构建扁平化组织,实现内需驱动的办学愿景。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转变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院(系)或职能部门—教研室或部门岗位”三级科层制管理体系,减少管理层次,对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了然于心,从而做出有效决策,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

第二,有助于强化交互式信息沟通,形成协同参与的办学合力。信息化治理不仅缓解高职院校内部的信息传递失真,促进“L to P(leader to person)治理”⑦,更通过“互联网+教育”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统一管理,实现“政行校企”多方联动,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校。

第三,有助于开发智慧化应用,助力精准决策。信息化治理的突出优势在于:一方面,通过全样本、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人工智能算法,及时发现、精准分析并预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力改进决策;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应用获得便捷和快捷,简化行政服务流程,消除沟通壁垒,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组织效能。

第四,有助于营造开放式环境,发挥评价反馈的作用。信息化治理既有助于高职院校内部师生问题建议的及时答复、限时落实,加强民主管理,又有助于办学信息公开和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的及时监督,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治理的现实困境

1.赋能治理的理念缺失。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仅局限于将相关应用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未充分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助力控制性管理向互利性治理转型的意义和功能。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融合运用,既能充分挖掘、精准分析错综复杂的教学管理信息,又能助力科学诊断办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学生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特别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背景下,产学研共同参与办学的利益诉求更为多元,更需要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治理革新予以保障。

2.标准建设的规划缺乏。虽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规范》已处于推进落实阶段,但相比于本科高校,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治理过程中,没有按照理念普及、系统架构、制度保障、应用执行四个层面进行推进,导致学校推进信息化赋能治理的战略目标不长远、总体布局不全面、建设逻辑不严密、工作落实不到位,不利于提升学校信息化治理效能。

四、优化高职院校信息化治理的建设路径

1.完善信息化治理制度。第一,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规范数据建设标准,健全可流程化的制度,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分阶段开展信息化建设。基于信息化治理的底层逻辑,遵循“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管理、建设、使用”三结合的智慧校园运行机制,突出“优化资源、深度融合、整体提升、形成体系”的工作思路,实现任务清单化、运行项目化、落实限时化、督察考核闭环化,保证各项建设任务有序展开,构建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二,制定信息化管理办法。以注重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以及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为重点,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务管理和后勤管理,促进学校各部门在全领域、全过程信息化治理过程中,遵守信息安全规范,确保学校信息化持续运行能力。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三驾马车”。高校信息化规划要优先支持管理信息化和通过大数据分析全面掌握学校运行情况。高校应推动行政办公业务信息化,以信息化手段优化办公流程,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同时,汇聚多方数据,优化算法模型,为学校科学配置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提供“数据说话、数据评价、数据决策”的精准支持,稳步推进校务治理数据化。

2.完善信息化治理结构。信息化治理的本质属性是治理。高职院校可依据“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⑧的内部治理基本框架,针对信息化建设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建构职责不同、分工明确、统筹协调的组织架构,通过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校党委按照《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要求,定期开展专项研究,明确信息化治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认真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支撑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等各项事业的顺利高效开展。成立由校长担任负责人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中心为信息化工作职能部门。同时,设立学校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小组,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技术问题与重大管理事项的咨询机构。

第二,加强校内外的统筹。校长办公会议作为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应着力于信息化治理建设任务的部署和推进,并牵头成立合作企业、信息服务方等多方参与的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统筹资源配置,加强数据共享,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水平,为推进多元办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夯实抓手。

第三,加强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高職院校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做到分层次、全覆盖、无死角,形成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全员参与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机制,实现部门协同联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化治理责任”⑨等数字治理素养,并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的沟通联系,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第一,搭建一体化平台。根据“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高职院校多元共治原则,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高校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涵盖数据分析、协同办学、管理服务等平台,把分散在学校各部门的数据更好地汇聚、共享和利用。师生和办学合作单位均可访问办学核心数据,并参与办学核心环节的管理与监督,达到“全员参与式”治理。推进办学信息“向上融合与向下贯通”⑩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安全保障,根据“主动防御、全面审计、动态感知”要求,全面建设“可信、可控、可查”的安全防护体系,为开展信息化治理筑牢安全保障。

第二,开发智慧应用。在大数据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掌握学校各项活动中发生的海量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分析,对办学异常情况提出预警、对师生成长提出建议、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在协同办学平台,集成信息公开、资源协同和监督反馈等应用,面向校内外及时发布学校各类信息,推进办学资源开放共享,并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为教育管理人员、学生、家长提供多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服务;在管理服务平台,以院系部门为主体,优化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服务、人事师资、后勤保障等各类业务的流程,构建网络审批、管理、流转节点,开发相关应用,实现主要业务的线上一站式办理。

[注释]

①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Z].2020-09-23.

②(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3.

③⑤(加)伊安·奥斯丁,格伦·琼斯.高等教育治理——全球视野、理论与实践[M].孟彦,刘益东,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15,18.

④王铁军.全球治理机构与跨国公民社会[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16.

⑥苏昕,孙彦景.治理框架、组织架构、制度规范:中美高校信息化建设治理体系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2):64.

⑦陈栋,向文.AI时代大学校长信息化治理:挑战、困境与能力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6):10.

⑧费云生,吴昊.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双高”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2(3):42.

⑨成洪波.信息化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5.

⑩黄荣怀.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2(Z3):31.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