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Vlog报道的话语创新
2023-06-29沙晓羽王艺璇全会
沙晓羽 王艺璇 全会
摘要:在媒体融合和话语转型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Vlog进行新闻报道。本文从文化收编、话语去蔽、意义返魅等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出发,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进行深度剖析,探究主流媒体话语创新的理论逻辑,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个案。
关键词:媒体融合 Vlog 话语创新 大国外交最前线
在信息化浪潮下,年轻人通过拍摄和分享Vlog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张扬个性。海外华人、留学生是最早的Vlogger(视频博客创作者)群体,他们在国内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日记”,分享在异域他乡学习、生活、购物的日常,吸引了庞大的“围观”流量。此后,Vlog开始在国内火爆,深受微博、哔哩哔哩等视频UP主青睐,并迅速成为互联网“Z世代”数字化生存的主要方式。
一、主流媒体的文化收编:Vlog报道的兴起与实践
雷蒙德·威廉斯曾言,文化领域中始终存在主导、新兴和残余因素的竞争角力,主导文化通过对不同意义、价值标准和实践形态的整合,能够将非主导文化收编成一种有效的文化和社会秩序。
1.主流媒体Vlog报道的兴起。在媒体融合和话语转型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对Vlog这一流行文化形式进行了文化收编。2018年4月,在报道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博鳌行VLOG:亲和力观察力幽默感集于一身的田薇忙忙忙》被认为是最早的主流媒体Vlog报道。此后,在全国两会、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时政主题报道中,以及大国外交、俄乌冲突等国际题材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纷纷采用Vlog形式进行新闻报道,并取得热烈反响。例如,在俄乌冲突报道中,总台记者、报道员推出的《记者Vlog|从莫斯科到俄乌边境,战争传闻令人们担忧》《Vlog|镜头下的利沃夫》等一批真实鲜活的报道,在突发状态下为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深耕垂类的《大国外交最前线》。自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内容和极度稀缺的注意力,对内容进行精耕细作和深度开掘成为必然趋势。Vlog时政报道《大国外交最前线》就是总台立足于互联网内容生态,持续深耕外交垂类的创新之举。总台主播康辉、刚强、耿旭菲跟随习近平主席大国外交的步伐,在中美元首会晤、国际政要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线上线下外交活动的核心现场,以第一人稱视角展开新闻报道。作为主流媒体话题创新的经典范例,自2019年11月“首播”以来,截至2023年4月19日,《大国外交最前线》已推出113期视频,其中多款报道成为现象级“爆款”。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2022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中国连续开展4场主场外交,迎接来自越南、巴基斯坦、德国、坦桑尼亚等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不同文化的国家领导人,充分展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大国外交最前线》密集推出10篇Vlog,对亮点纷呈的主场“外交周”进行伴随式报道,仅央视新闻客户端总阅读量已超过822万。
二、主流媒体的话语去蔽:Vlog报道的三重意蕴
蔽指遮蔽、蒙蔽,去蔽指克服和消除蒙蔽,将存在物还原为澄明状态。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意味着“把存在者从晦蔽状态中取出来,而让人在其无蔽(揭示状态)中来看。”去蔽是理解西方思想史的一条主线。以去蔽为理论视角审视Vlog报道《大国外交最前线》的“破圈”,主要有以下三重意蕴。
1.以直击现场去大国外交之蔽。大国外交中的大国,修饰的是外交主体,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持续增长,世界各国普遍期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概念,并先后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一系列原创理念。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外交活动“看似”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较远,很多艰苦卓绝的外交博弈无法公开讲述,传统报道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等问题,因此让不少网友产生了距离感和生疏感。作为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通过直击现场,让外交工作可看可知、共情共鸣。例如,2022年农历春节,多国政要来华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创作团队加班加点连续推出《人民大会堂为国际贵宾们安排了一场庙会》《在人民大会堂感受大国外交充实的一天》《人民大会堂每场双边会见间隔仅10分钟》等10条Vlog,将大国外交的隆重热烈、温馨柔美、繁忙充实传达给全网受众。又如,在2022年10月31日深夜推出的《茶叙!这个安排彰显中越友谊》Vlog中,康辉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茶叙的现场,讲述了习近平主席将“茶”字妙解为“人在草木间”的故事,并引用白居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诗句传递中越之间的默契与共识。Vlog聚焦茶叙这个大国外交的“插曲”,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网友认为“展示中华自信的茶文化,是又一张世界级的名片”,还有茶文化爱好者通过视频识别出了现场摆放的奇丹、大红袍、水仙、肉桂四种茶叶,更多网友寄语中越关系:“把盏品茗、以茶论道、交流交心。”
2.以展现“中区”去传统媒体之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拟剧”理论,他认为“前台”区域指个人在舞台表演区的行为,“后台”区域指个人的放松状态。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情境”理论,认为媒介的介入产生了“中区”,使观众同时看到了部分传统上的前台和后台区域。《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通过展现新闻生产的“中区”,介绍新闻报道的幕后工作,成功吸引了受众关注。例如,2022年2月8日推出的《“大国外交记者团”眼中的“冬奥中国年”》Vlog,记录了康辉从人民大会堂的外交活动会场走到记者临时工作间的过程,在这个“新闻报道最前线”,记者、编辑、摄像等工作人员正在高效运转。康辉还特地与刚强“合体”,并介绍用两本字典垫着话筒组成的“配音箱”,刚强亲切地称之为“猫窝”,在这里刚强完成了总台20多篇稿件的配音工作。此外,康辉还手持镜头“采访”《大国外交最前线》新媒体团队,大家从幕后转向台前,出镜介绍工作感受和遗憾,其中还未拥有冰墩墩的遗憾引发了网友共情,大家纷纷留言表示:“真辛苦各位新闻工作者”“辛苦了,起码要落实一人一墩吧。”
3.以转换人称去刻板主播之蔽。沃尔特·李普曼提出刻板印象概念,认为从外部世界进入个体意识的有限信息构成了人脑内既存的认知图景。作为一种心理预设的偏见立场,刻板印象具有非理性、影响正确认知等特点。既往对于《新闻联播》的主播,公众都有不苟言笑、严肃板正等刻板印象。而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主播康辉和刚强打破权威新闻播报的“全知视角”,转而采用具有亲切感、交流感的第一人称主观视角进行现场报道,成功拉近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在2020年1月18日推出的《上线啦!一起去“胞波”家走亲戚》Vlog中,刚强“接棒”康辉,第一次成为Vlogger,康辉特地传授将自拍棒抬起来拍显脸小的经验,该条视频在央视新闻微博账号发出后获得609万播放量和3200多条留言,网友称“康辉,你好懂哦,还知道显脸小的角度”“可可爱爱~刚叔很萌”“都给我追起来!”1月19日,刚强录制“接棒”后的第二期Vlog《学缅语看老照片啦》,忍不住在镜头前给媳妇打电话“吐槽”:拍Vlog太不容易。网友在“嗑糖”的同时都“敬业”地提醒他“仰拍有点迟了”“斜上45°显脸小”。
三、主流媒体的话语创新:Vlog系列报道推动话语返魅的路径分析
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文明的演进是对世界进行祛魅的过程,但高度理性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匮乏和意义失落的时代。因而,力图寻回信仰和价值,弥合二元对立的分裂,强调主客体之间平衡统一关系的返魅呼声开始兴起。《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的“出圈”和“破壁”成功证明,在众声纷纭的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通过话语创新,能够有效为宏大叙事、主流价值、国家话语返魅。
1.以輕量化表达返宏大叙事之魅。后现代学者利奥塔在《后现代的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探析了宏大叙事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合法性危机,他认为叙事能够建立和维系社会体制的合法性,但由于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普遍共识已不再可能,只剩下彼此分离、无足轻重的个体“小叙事”。相较而言,《大国外交最前线》却以轻量化的“小叙事”,为宏大叙事注入了新的动能。一方面,系列Vlog时长普遍控制在3分钟左右,强调短、平、快,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听习惯。例如,2021年11月16日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期间,《大国外交最前线》即拍即推5条Vlog,时长均在2分钟左右,分别报道了会晤开始前、习近平主席步入会场、中场休息、下半场会谈结束、外交部媒体吹风会现场等情况,第一时间传递会谈进展和核心信息,实时追踪的现场感频频引发网友“追更”和“催更”。尤其是会晤刚结束,康辉现场“抓拍”步出会场的外交部副部长谢锋,请他讲述会晤达成的效果和共识,谢部长喜上眉梢的表情给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紧张的更新节奏和热烈的现场氛围充分调动了网友们参与外交事务、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算法加持下,海量内容在实现精准触达的同时,也对互联网用户形成一定的“信息压力”。《大国外交最前线》采用EM(Extemporaneous Messaging)式的即兴沟通方式,根据外交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新闻生产,这种不期而遇的轻量化传播有效降低了“信息压力”,无负担式的阅听反而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传播效果。
2.以高质量内容返主流价值之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达10.12亿,占网民整体的94.8%,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但与此同时,短视频高量低质、良莠不齐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相较而言,拥有顶级主播和专业制作团队的《大国外交最前线》,以高质量的视听效果和内容品质赢得了受众认可。康辉、刚强以及新加入的耿旭菲作为国民认可度较高的总台主播、记者,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关键细节、传达重要信息。例如,2022年11月2日,在Vlog《铁杆朋友来了!》中,刚强在中巴元首会谈现场讲述中国和巴基斯坦作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和“铁杆朋友”的历史交往,对习近平主席称赞中巴关系“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的重要论述信手拈来,还提及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出访前发表的《巴中友谊 信任与爱始终不渝》的文章,为受众理解此次会晤提供了充分权威的信息。同时,“在策划视频内容上,选择受众关切的、有悬念、有看点的单线索切入,使受众在轻松的观看氛围中读懂时政新闻,加深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此外,专业精良的制作团队精湛使用蒙太奇、同期声、配乐、字幕等后期制作手法,保证了视听体验和“出片率”,增强了短视频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3.以参与感传播返国家话语之魅。如今,传播行为从单向度传授变为受众广泛参与的复合式传播,相比具体内容而言,让受众参与传播过程也至关重要。一是通过“爆梗”与受众打成一片。康辉经常在Vlog中使用“上新”“自拍菜鸟”“点赞”“人均冰墩墩”“彩虹屁”等网言网语,与网友形成语言默契。在被网友认为“撞脸”小松鼠后,创作团队特地准备毛绒松鼠,在《人民大会堂每场双边会见间隔仅10分钟》等Vlog中,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出镜以回应网友的喜爱,有网友在微博视频下留言“手偶好可爱”“谢谢小松鼠带我们看世界”。二是在Vlog中与网友充分互动。例如,在第一期视频中,有网友称康辉在读“Vlog”的时候,发音不标准,在第二期节目中,康辉及时与网友互动,并询问“Vlog,这次的发音对了吗”,同时创作团队还在视频画面添加汉字“捂捞个”的字幕。充分的互动让一条条Vlog成为有温度的情感链接,增加了用户黏性。三是矩阵传播放大影响力。《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不仅在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网等总台自有平台“上新”,还同步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推出。其中,“大国外交最前线”官方微博账号截至2023年5月16日拥有粉丝48.2万,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18亿次。同时,创作团队还精心设计微博主话题和每期的分话题,通过话题将新闻生产变成开放性和参与性的全民创作。例如,截至2023年5月16日,微博话题#康辉的vlog#阅读量超过3.5亿,讨论量达到14.4万;#刚强的vlog#阅读量超过1.6亿,讨论量达到1.4万。微博话题作为网络开放空间中的醒目标识,不仅集纳网民的观点和讨论,更汇聚起人在“群”中的共同感受,汇聚成人们对于国家话语的情感认同。
长期以来,总台始终牢牢把握创新主旋律,持续深化“三个转变”,强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倾力提升在海内外、全媒体领域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是总台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主流表述新范式的生动见证,也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个案参考。
作者沙晓羽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网络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
王艺璇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全会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团队负责人
参考文献
[1]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04).
[2]全会,沙晓羽.Vlog新闻在主流媒体国际报道中展身手——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乌冲突报道说开去[J].全媒体探索,2022(08).
[3][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M].常江,肖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何秋红,王璐妍.从“Vlog+”到“+Vlog”: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路径研究——以《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例[J].电视研究,2022(04).
[5][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