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纸媒新闻采编的现状与转型探索
2016-11-15张贻苒李怡
张贻苒 李怡
摘 要 随着我国近年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智能手机的快速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快速的异军突起,在这个动动手指,世界事十有八九就了然心中的今天,对于纸媒的冲击无比剧烈,生存,还是死亡?纸媒要发展势必要转型,该如何转变?尽管纸媒在公信力、规范性等方面仍占据优势,但其传统的采编方式早已不适应媒介社会的发展,以人才更新、观念变革为动力,保持并强化评论、深度和客观性的文字报道优势是纸媒转型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新媒体;纸媒采编;转型;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114-02
2013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被第三度转手,出售给IBT传媒公司;紧接着,纽约时报公司以7 000万美元现金将20年前花11亿美元收购的《波士顿环球报》出售。据财新网统计,自2007年起,全球百年老牌报纸和杂志被低价转手或停刊等令人唏嘘的消息就未间断过。而同样的,在近几年里,由于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信息的更新如手指的滑动一样快,纸媒的表现可谓越渐边缘化,中国的纸媒正在经历着一场滑铁卢之战。如今,“纸媒已死论”的呼声愈演愈烈,许多纸媒编辑也开始纷纷跳槽,投靠新媒体。美国著名新闻学者,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菲利普·迈耶教授在《正在消失的纸媒: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指出:“2044年传统纸媒媒体即将走向消亡,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此预言是否会成真无从得知,但纸媒的命运的确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当下,纸媒人要做的便是在(移动)互联网大趋势下坚守优质内容和探索形式融合,开拓新的转型之路,而采编的变革就是其中之重。
1 纸媒采编在新媒体语境下面临挑战
本文中的纸质媒体(以下简称“纸媒”)指的是按传统方式采编和发行的新闻类报纸和杂志,有着较为固定和规范的采编流程。而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那些传统的采编方式在时效、角度、公开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已经越发落后。
天津“8·12”爆炸事件发生后大约10多分钟,身份各为亲历者或是目击者的网友纷纷上传事故现场照片,同时通过微博@多个大V。在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事故现场的情况通过微博和微信都在快速传播,而此时的传统媒体还没有参与到事故的报道中,尤其纸媒在这场新闻竞赛的起跑就已慢了不少。究其原因,与其采编方式有很大关系。
纸媒记者获取消息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新闻源;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者他人来信。相比纸媒被动的消息来源,新媒体的消息来源就要比纸媒主动、广泛、迅速很多。由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各种论坛快速崛起,一方面方便了新媒体的采编,记者们可以主动、迅速地在互联网上搜寻新闻线索然后进行采访。更具有意义的是,大量掌握一手信息的新闻当事人在自媒体上发布和传播“独家”新闻,完全打破了媒体对新闻的垄断。
不仅在信息源上纸媒显得弱势,严格甚至繁琐的新闻审查和把关也让纸媒的脚步沉重不堪。长时间受政治宣传和新闻传统影响,媒体编辑在把关环节就显得格外谨慎。纸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多体系、有组织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纸媒编辑在面对稿件时,会根据编辑方针和报道计划的要求,从宏观的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中观的新闻导向、新闻价值层面以及微观的事实取舍、采访技巧等三大层面进行把关。然而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新闻审查和把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 纸媒采编方面仍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新媒体的繁盛带来的是平台和渠道的多样性,但其热闹的背后却经历着优质内容越发稀缺的
现状。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无限制,并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交互性,这就使得它没有太多时间求证消息来源是否可靠,是否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近年来,网络造谣者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不断传播假消息,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就如“昆明3·1暴恐案”发生后,微信上随即就出现了大量的假消息,称在昆明多地都出现了恐怖袭击事件,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有些“大V”在转发信息时也未经过求证,将假消息传播出来,以致网友们以讹传讹,造成假消息泛滥成灾,同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网友,常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造谣,如“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造谣称现场遍地残肢,死亡人数上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反,纸媒因为受出版时间的影响,它有时间去考证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虽然它所发布的消息晚,但纸媒所发布的内容,相对更加真实、可靠。这一点是所有的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与之相比的。再来,纸媒不仅有时间去考证消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还可以另找切入点,当新媒体还在关注着实时动态时,纸媒已开始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引发受众去思考。
3 纸媒采编的转型之路
3.1 引进复合型人才
2015年7月,澎湃新闻刚过了自己的一周岁生日,八月初,为了适应新媒体的需要,澎湃新闻将建立“新摄影部”,旨在与不适应新需求的媒体生产方式及理念“划清界限”。这项举措对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澎湃今后不再招聘传统单一技能的摄影记者,团队需要的是全能型的“影像新闻记者”或“视觉记者”。新的用人决定意味着新进成员必须在会拍照片的同时,也具备拍摄、剪辑视频以及写稿的素养。
在新媒体浪潮中,主攻移动端的澎湃新闻在当下新媒体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上线仅一年的时间,其客户端的下载量已过3 000万,而这样的一个高端新媒体,对人才的要求竟如此之高,引发了无数媒体人的讨论与深思。
反观国内纸媒,发展到今天,除了一些主流的纸媒外,大部分纸媒的生存状态都令人堪忧。为了生存,多数纸媒开始探寻新的发展之路,重组部门架构,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传统纸媒与新媒体齐头并进,全然开启全媒体的运营模式。但做惯了传统纸媒的人来做新媒体,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更别说在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因此,纸媒在招聘人才时,需要的是一些复合型人才,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和媒介平台。
3.2 强化深度报道和评论
在这种菜一端上桌就拿出手机拍照发微博的时代,若要讲究单纯的信息量和时效性,纸媒早已被新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纸媒在这一点上,只能退避三舍、远远观望。而由于新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这样的传播平台传播的信息多为“碎片化”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在网络上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转载,对于受众来说,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了,而这个时候,纸媒倘若再对这些信息进行报道,只会让读者感到更加的厌倦,同时也是在浪费版面。但若要紧跟热点,就必须站在一个更高、更全面的地方找寻切入点,多角度地去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构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除此之外,纸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舍弃一些时效性的深度报道,多将落脚点放在一些在现实中常常被人们忽略的现象上,对这些事件、人物进行挖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媒体有个性、有特色的深度报道。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让纸媒似乎在同题报道中显得较为被动,但不能否认,有很大一部分的受众,在从新媒体上了解到一些热门事件后,都想看看来自权威纸媒的观点与评论。因为新媒体带来的信息过于碎片化,且重复性比较高,还会由于用户门槛低导致逻辑和价值观扭曲的信息和观点得以传播。
2014年2月,在央视对东莞市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的情况进行报道后,微博上一些网友以娱乐心态看待东莞扫黄,甚至对“莞式服务”叫好,嚷嚷着“东莞,挺住!”“东莞,坚强!”,以致很多不明事理的网友还以为东莞地震了,还有一些微博“大V”娱乐化地调侃“人间有爱”。在这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传播的同时,也有许多网友发表观点,对这些无视法律常识,模糊道德界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进行谴责,并期待《人民日报》《新周刊》《Vista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等主流纸媒对东莞扫黄事件的看法与评论。2月1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东莞扫黄事件发表报评,评论称:“一些人公开出言支持东莞色情业,说到底还是这些人改不了哗众取宠、凡事都要瞎搅和的毛病。自己没有是非判断,却极有干扰别人视线的能力,你跟他说法律,他跟你谈道德;你跟他说扫黄,他跟你说娱乐,总是绕着圈子转,就是不谈问题的实质”。此番评论赢来了众人的赞赏,与此同时《新周刊》《Vista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等主流杂志当月的杂志一经出版,立马就被抢售一空。由此可见,在与新媒体的竞争里,纸媒的评论具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3.3 开拓全媒体联动采编平台
除了在引进适应当下新闻发展趋势的人才,以及扬长式地找到自身发展重点以外,纸媒还应该从宏观层面入手,搭建报业集团全媒体平台,利用不同平台的优势推进新闻采编的改革。早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而在谈到融合发展的问题时,该指导意见提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基本理念,以及“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
因此,新闻采编同样可以借鉴媒介融合的理念和路径,与各类多媒体平台进行合作。而这种采编合作不只是10年前的报纸上网式的表层介入,也不单单是纸媒多开设几个新媒体平台账号转发内容而已,而是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发挥采编优势,结合相应的受众/用户群找到最适合的采编方式,在各个平台之间进行交叉性的、联动性的深度合作。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这是未来纸媒新闻采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下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发展模式。
如人民日报于1948年创刊,1997年1月1日,人民网上线,201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应运而生,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一个月的时间内,用户下载量超410万,以客户端的上线为标志,人民日报形成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上线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布局。这样的移动传播布局旨在以新兴媒体推动报网互动,形成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如南方都市报面对全媒体时代,在几年前也提出了全媒体集群的设想。如今,已发展成为集南方都市报、南都网、南都周刊、南都娱乐周刊、奥一网、南都官方微博群等为一体的南都全媒体,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任何信息的需求。而新闻采编融合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运用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所有媒介平台背后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与交互,以及推动新闻报道往接近真实、全面、公正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马丽杰.报纸编辑的把关意识[J].记者摇篮,2003(5):47.
[4]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5]何霞.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资讯类节目报道的特色探析[J].现代视听,2015(4):22-26.
[6]仲志远.网络新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葛燕燕,等.媒体融合一周年·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四大途径[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817/c14677-27475001.html.
[8]林楠.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与融合[J].新闻传播,2014(10).